
今早随手拿起前些天的大庆晚报,看着看着,有行文字震了俺一下子。现在报纸不在手边儿,没法儿有图有真相,但意思我还是记得的。说的是,5月3日,大庆时代广场,团市委牵头组织了一个纪念“五四”的活动,在广场上进行了青年自组织的的微创业展示。
这篇新闻报导,登在大庆晚报2012年5月10日A20版“大庆新闻-专题”栏目。
这些都是常规新闻,把俺震了一下的是文中提到,大庆市微电影协会在广场进行了“六个大庆”主题微电影的招募演职人员活动,同时还展示了“大庆第一部城市微电影”的内容。
大庆市微电影协会?什么时候成立的哦?这个协会是在民政局正式注册的?还是自封的?都不得而知。微电影协会里却没有大庆民间历史最久的凌弘影视的血液,让人很奇怪啊!
另一个不太妥的地方就是“大庆第一部城市微电影”这种叫法,立不住脚吧?记者写稿时如果涉及“第一”这类说法,得先进行最起码的考证,照现在这样把稿发出来,就拧了。真正的“大庆第一部城市微电影”应该是凌弘影视2009年5月正式上网公映的城市轻喜剧《惹事儿的巧克力》,而第一部大庆本土微电影应该追溯到更早的2008年3月,影片名字叫《三惊二吓》。
今年初,大庆东风新村的摄影爱好者陈利导演拍摄了2部微电影《失恋2012》和《爱ing》,2月份时,大庆晚报“快乐吧1号”的编辑在审阅相关新闻稿时先后2次给我打电话咨询“大庆第一部微电影”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她之所以主动向我咨询,是因为她了解大庆这地方早就有个野墨在拍电影,所以“第一”的叫法是否合适,有质证的必要。我告诉编辑,大庆本土第一部微电影公映于2008年3月,影片名字叫《三惊二吓》,如果把《失恋2012》说成是大庆第一部微电影,肯定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这不是差了几个月的事儿,差了好几年呐。后来编辑和我商量,如果写成“大庆市第一部爱情微电影”是否合理?我说要是这样再具体化一些,那应该问题不大,因为我虽然拍了十几部微电影,却没有正式拍过年轻人的爱情题材。最后,关于陈利拍摄微电影的新闻见报后,写法就是“大庆第一部爱情微电影”
在广场上展示时,晚报记者写成了“大庆市第一部城市微电影”,这应该指的是陈利拍摄的两部微电影中的一部了。但这样的写法,其实已经漠视了凌弘影视在大庆微电影领域的耕耘,也与大庆晚报以前的报导自相矛盾。2009年4月,大庆百湖周刊和大庆晚报均整版报导了野墨拍摄的《惹事儿的巧克力》,这部影片的内容涉及城市夫妻婚姻的忠诚和外遇、学雷锋做好事、邻里纠纷、城市养狗、五进七讲以及和谐社会等内容,是地地道道的城市生活片,也是大庆本土第一部现实题材的城市微电影。3年后的现在,大庆晚报却说陈利拍的是大庆第一部城市微电影,这样的写法欠缺严谨吧?其实,可能是陈利本人对本土微电影的历史欠缺考证,自己定位的,记者采访时是按被采访者说的来写的。
我最早拍电影时,根本没想过什么第一第二,那时候大庆这地方,个人玩电影还没有第二个人,冷门儿得很。之所以找些朋友拍电影了,一个是喜欢,一个就是有这方面的技能积累,所以就玩电影了。不可能想到几年后,微电影被正式定义,火得不行。简而言之,我这个“第一部”,纯属无心插柳,水到渠成,并非刻意追求的,因为要想成名逐利,有更快的方式和渠道。在当时的环境下,倒搭着钱拍电影,只有傻人才会做。
电影有着多种多样的题材,在大庆这地方,有很多个“第一”尚属空白,比方说,功夫微电影,恐怖微电影,科幻微电影等等,这些至少我还没有去尝试过,限于精力,也期待着本土的朋友能早日涉入并取得成功。
说一千道一万,在传媒上报导,或者谁被采访,你做的事情该如何定位,一定要事先考证一下。本来是跟风者,却把自己定位到第一个开荒者的位置,这让走在前面的拓荒者及其身后的追随者感受到一种不友好和不着调,更让人觉得对这块地方欠缺了解。最早报刊传媒采访我时,对《三惊二吓》是不是大庆本土第一部微电影,我是先做了大量的检索与考证工作的,这体现了一种尊重。
历史的足迹印在那里,以往拍的电影挂在网上,以前的报纸也收藏在手边,电视报导已经制作成了视频。这些都足已证明在大庆这地方,微电影我是起步最早,成果最多的人。
大庆第一部城市微电影于2009年3月开机,2009年4月26日首映,随后的5月3日全网正式公映,影片的名字叫《惹事儿的巧克力》,编剧导演:野墨。剧组成员21人,来自大庆城市的各行各业,当时男一号26岁,油田职工,女一号21岁,自由职业者。大庆《百湖周刊》、大庆晚报、大庆电视台《真情》栏目、大庆油田报都市生活等均作了多次报导。
最具说服力的是,2009年8月15日大庆晚报A5版《大庆新闻-新闻故事》栏目整版刊登了晚报资深记者王智君主笔的新闻专稿《咱们的“女一号”》,这篇报导的主要内容写的就是野墨带领剧组拍摄《惹事儿的巧克力》的事情,而且这篇报导的标题还登上了当期大庆晚报的头版首页。
鉴于上述,我希望大庆晚报“大庆新闻”栏目对《万名青年时代广场秀才艺》这篇报导中关于“大庆首部城市微电影”的说法刊登“更正”说明,以免将这种误导继续传播下去。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这关系到本市一个坚持了四年,已经公映13部微电影,目前仍然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创作集体在大庆民间电影史上的说法和定位,同时也会连带着对相应的影片编剧、导演、领衔主演等的定位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就是,大庆第一部微电影诞生于2008年3月,大庆首部城市微电影诞生于2009年5月,这标志着大庆微电影文化的起始,对大庆市民文化或者说民间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误导成2012年,那将意味着,大庆的首部城市微电影的诞生被无道理的拖后了3年,而这又有违于新闻的真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