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野墨
野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032
  • 关注人气:35,5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海子诗歌《春暖花开》的再解析

(2010-03-01 08:51:32)
标签:

海子

诗歌

春暖花开

浅析

理想

文化

分类: 野文墨史

              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上面这首诗就是21年前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北大才子、青年诗人海子的名作《春暖花开》。

    对这首诗的理解,文学界一直有多种声音,最早的观点集中认为这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主义色彩。最近又有不同的声音出来,说房子和花开像征着坟墓和祭奠,“春”与清明时节相合,提示这首诗相当于海子的“自杀公告”。

    从海子的人生经历和已经公开的生活事例来看,海子一直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煎熬,而且执意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来生活,缺少对世界的认同与融合。同时,周围的人也不认同特立独行的海子。这时,他发现了诗歌这个兄弟,更发现了自己对诗歌的驾驭感,而这正是海子在现实世界中一直期求的。海子一直幻想用诗歌来驾驭命运,用诗歌来赢得爱情,用诗歌来改善贫乏的物质生活,就像一位武士迷恋自己手中的利剑,就处处相信这把剑的威力。诗歌载着海子的一切情感,他的面包、初吻、海边小屋都与诗歌不可分离。可事实上,海子多次失恋,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意为了斗米之糠放弃诗歌的声音,在这种精神与物质的碰撞中,海子一次次地败下阵来。应该说,海子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为诗歌而生而死的人,他骨子里有着强烈的改善自身现状的欲望,只是他把这些都寄托给了他唯一能驾驭又难以带来物质变革的诗歌。

    《春暖花开》是海子死前两个月时写下的,当时他的爱情接连受挫,工作状态焕散,想辞职下海受阻,而海子又是个15岁就考入北大却缺少人生历练的年轻人,面对逆境显示出很弱的自我调整能力。这首《春暖花开》其实不是诗人热爱生活的表现,恰恰正是诗人绝望的呐喊。只是对海子研究不深的人们,更愿意从表象上把这首诗看作是精神上的安慰剂,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还有些人把这首诗当作“阿Q精神”的代言。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这是海子渴望挣脱现实束缚的呼声,挣钱、爱情、同事、工作,这些按步就班儿的生活都不要了,像唐吉诃德一样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满世界周游。马是主人可以驾驭又忠诚不二的伴侣,不用和它说甜言蜜语,劈柴做什么?这暗示着海子渴望一种温暖,而且是他能够掌握的温暖。现实中的海子肯定是渴望有人给他披衣煨汤暖心护胃的,可是他没有。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这两句诗说明什么呢?说明海子对物质的渴求已经让他怀疑诗歌的承载力了。我说过,海子并不是许多文人们所理解的“诗歌的殉葬者”,他也有常人、尤其是农村人普遍的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只不过15岁小小年纪就考入北大的海子,对在城市中提升人生质量的难度与复杂性缺少心理准备,进而变得无奈而无措,并不是说海子是个精神境界高尚得把灵魂都献给诗歌的苦行僧。海子在上面诗句中说的“房子”,其实表达了能有个他自由作主的人生空间的愿望,这是他现实生活的愿望不能实现的一个反衬。现实中被动、受制于人而又心怀浪漫理想的诗人,他肯定希望生活中的他也能如房屋主人般主宰房内的一切。这和现在许多城里人幻想在空气清新的乡间拥有一座庄园农场是同样的心理。“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不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正是对自身期求的呐喊。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这段诗句其实等同于海子准备向亲人们告别了,为什么很少和家里人联系的海子此时要“和每一个亲人通信”?还要“告诉他们我的幸福”?低沉消糜的海子当时并没有什么幸福感可言,他的幸福又在哪里?我觉得此时海子心中的“幸福”就是“解脱”。“那幸福的闪电”暗示了他要寻求的告别世界的方式,“闪电”其实暗示着快速死亡,我推测海子可能想过用触电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海子的性格与诗人气质,他最终选择了快速悲壮的卧轨告别,也就不难理解了。“我将告诉每一个人”,这其实反映出海子对离世的无奈与不甘。“我是个15岁就考入北大的才子,为什么我找不到我的幸福?”他要告诉每一个人的,其实不是他即将找到了幸福感,而是一种无奈。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也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这段诗句是海子对众人的博爱与祝福么?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这分明是对这个世界强烈的留恋。海子并不是眼里看不到美好的生活才要离开的,因为在他看来,美好都握在别人的手里,他只有诗歌,而诗歌与他生死相随,他是可以带走的。再接下来的诗句里对陌生人的祝福,已经缺少诗的意境,流于俗套了,这其实等同于礼节性的告别。最后一句“我也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生命归宿的定格。

    海子离世前,写了大量的诗歌,却流传有限,到他惊天动地铺身为轨的一刹那,依托北大深厚的文化神经,迅速将海子托到诗歌改革的前沿,成为文学界研讨的现象,进而海子的诗歌成为“诗歌真言”,将当时过多追求主题意境的伪诗歌大量的撕碎了。尽管海子并不是许多人想像的那种纯粹的“诗歌殉葬者”,但是21年了,这期间一直有不少人在继续写着伪诗歌,海子的诗歌才显露出存在的意义。

    从对海子的研究来看,《春暖花开》并不是一首鼓励人们满怀希望、为幸福不懈追求的鼓动诗,而是一首人生受挫挥别人生的“告别诗”,这首诗现在来读,也警示人们要正确理解社会和人生追求,学会调整自己。生命只有一次,只要活着,只要人的意志不倒,希望就永远存在。

    25岁的海子以自己的方式走了,他的死有如凤凰涅磐,使得《春暖花开》有了启迪人生的意义。

 

 

--------------------------------------------------------------------------

对海子诗歌《春暖花开》的再解析    海子(1964年3月26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他生日这一天)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

    海子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即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到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

华横溢地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其主要作品有:二百五十余首优秀抒情短诗、《太阳七部书》,即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以及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
  因其诗歌的杰出成绩,海子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2001年4月28日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项——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2001年,其被广为传诵的明快亲切的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高中语文课本;2003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选入另一篇经典代表作《麦地》;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而跻身于几十位中外名家之中。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在当时极为罕见。海子去世后,其作品很快得到诗坛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