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演员应该关注的是“过程”

(2009-08-17 18:32:23)
标签:

电影

导演

演员

表演

思维

文化

分类: 影视创作

    演员应该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我在与一些影视表演爱好者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虽然表演热情很高,却总是直接去关注表演的“结果”,比方说,我这么演,观众能笑么?有时看了剧本后说,我感觉这本子能让观众笑的地方太少。这就是思维越位,出偏了。因为观众笑与不笑,笑到什么程度,不是演员应该专注的,演员专注的应该是导演让他完成的“过程”,影片的整体效果是在导演手中掌握着。

    比方说,影片里安排这么一组镜头,一个女子背着包在街上走,身后不远处跟着一个杀手。表演时,前面的女演员是无需去想如何才能让观众感到紧张的,后面的杀手也无需做出凶恶的模样儿。女演员要表现的状态就是正常逛街,而杀手的也是正常逛街,但眼睛里要有不一样的东西,这种效果不是单个演员的表演能达到的,只有导演将各类镜头组接好后,才会带给观众一种危险临近的气氛。

    我们可以设想有这么一个镜头,一个男子半睁着眼睛面无表情的脸部特写。演员就只需演出这种状态就可以了,而这个镜头带给观众的情绪却因导演镜头组接或者音乐和音效的运用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1.配上悲伤的音乐,表达出这个男人失魂落魄、迷茫无措的心情;

    2.配上越来越激越的音乐,表明这个男子外表平静,内心在受着折磨,又举棋不定;

    3.在前面若接上一只手打开手枪板机的特写,表明这是个冷漠无情的杀手,准备出击了;

    4.配上话外音的狂笑,表明这个男子对复仇计划信心十足,开始不顾一切了;

    5.配上欢快的音乐,表明这个男子虽然身处幸福的氛围,却被周围的人抛弃了。

 

    一种表演状态,在导演手中会运用出不同的效果。如果演员总是想着通过自己的表演带给观众一部影片的整体效果,那就属于思维越位了。

     在专业影视圈里,电影往往不是按照剧本的顺序来拍的,拍戏是根据情况割裂开来地拍摄,有时候影片的结尾会最先拍,有时候拍摄的场景根本不是真实的场景,比方说在四壁蓝幕的大棚里拍,这时演员感受不到最终的镜头效果是什么,最终的画面和效果是在导演的脑子里放着。拍戏时,导演让演员甲去踢演员乙,如果演员甲自作主张地满脸恶毒地去踢,脸上做足了戏,可能会白废工夫,因为导演可能让摄像师只去拍演员甲的脚踢到演员乙屁股上的特写,演员甲的面部表情并不需要。

    另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是那种纯电影语言的运用,极少的台词,只有一组组镜头的穿插与时空的交错,这种电影,演员往往不知道导演最后组接的画面是什么,导演也没必要把整部影片的最后效果讲给演员听。导演要拍的电影是给观众看的,不是给演员看的。所以,演员没必要关注拍的这些镜头有什么用,而是要弄明白导演让我在这组镜头里做什么,并运用自己的表演素质最好地去完成它。

    有些演艺爱好者往往拿到剧本后,就边读边想“我这个角色该怎么演”,并绞尽脑汁去想表演的细节。这对于表演经验少的人来讲,会因找不着道儿而处于焦虑之中。其实这也是“思维越位”的一种表现。如果怎样去演绎角色全都由演员自己去想,那还要导演做什么呢?演员大可不必如此处心积虑。演员只需弄明白自己在参与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自己要演绎的角色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一些情节中是喜是悲是苦是乐等人物的状态就可以了。至于到片场如何去演,那就得按照导演说的来了。演员脑子里装的是人物,而导演脑子里装的是镜头。如果演员带着满脑子自己想好的镜头去拍戏,那就会和导演的构思发生磕碰。专业演员为何有时同时拍好几部影片,四处坐飞机赶场,却演得那么好,其中一点就是这种演员听导演的话,不去操导演那份儿闲心。

    让业余演员在拍摄时去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这需要在拍摄实践中不断地引导与磨合。

 

 

(注:这是野墨原创的影视创作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