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一点半我赶到了微风山谷茶楼,醉茶已经在了。这老弟一直在默默地支持着我,无论人多人少,他都过来帮忙和参与,真是让我感动。
我用心写了个冷幽默剧本《命里缺钱》,四男三女的戏,想让更多的朋友过一下戏瘾。2点了,我打电话联系到了冰冰雨推荐的演员小孙,可是冰冰雨上午还说到会,现在却打不通手机了。叶子及时赶来了,这小孩儿是个好苗子,很喜欢演戏。只是今天这个剧本基本上是男人戏多些,台词也多半儿有着男人调侃的特点。
我给叶子和小孙重点讲了一下剧本,并说明了拍摄的设想。醉茶说,我发现你现在比以前强了很多,讲戏也细致。这话可能有道理,但也不全对,其实我还是我,并不是原来不懂电影,现在比以前懂了。只是上部影片在合作与磨合上不太理想,经常让我没时间和余地细致地与演员交流。简单地说,每个演员面对的是一个墨导,而一个墨导不但要面对整个剧组,还要去做和电影相关的其它繁杂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有些需要心理分析师才能做到位的事情,我可能注意不到。想想我一个人身兼数职,四处忙活,我本身就需要心理分析师了。
醉茶说,为何现在那些老人儿都不参与拍电影了呢?其实,这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有些老人儿的兴趣原来就不在电影上,是帮我忙;另一个就是得了电影创作厌食症,因为一年半前拍《三惊二吓》时只有我和四个演员就搞定了,人不多,不怎么操心。而拍《惹事儿的巧克力》时,一下子拉起个十几人最多二十人的大摊子,有一部分人初次合作甚至不认识,而且剧组大部分人都没有拍过电影。这种情况下,光前期镜头就用去了四个周末跨度一个月的时间,后期配音又用去了2个周末。这种“长期”的劳作让一些本来就没打算把电影当玩儿的朋友感受到了一种艰辛。这种经历肯定会让不少老朋友得了“厌食症”。哎!还是没有户外旅游和自驾游来得自在,拍电影说到底是一种技术活儿,需要相对严谨的拍摄计划和制作流程,更需要耐心和明确的分工。所以,我现在主要还是拍一些短片,不要让一起拍电影的朋友觉得太辛苦!今年就考虑拍些活动当天就能完成的短剧吧!如果再“吃伤了”,又会有人打退堂鼓了。还是需要逐步建立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明确的运作制度,要与专业剧组的运作区别开来。如果能有适当的投资,演职人员肯定会有更大的积极性。
我发现,许多人对“导演”的认识顽固地停留在商业导演的概念上,好像我这个尚无投资业余拍电影的导演也会同样沾上商业导演的恶习。这实在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我想起了一句话:皇上不急,急死太监。
昨天晚上在QQ上,一位老网友对我说,你上晚报了,我看到了,你想过没有,你们单位的领导要是看到了,会对你怎么想?我差点儿没笑出来。拍电影只是我的业余生活,写剧本、导演、拍摄、制作,即是为我自己找乐,又是为朋友们找乐。是创造快乐,也是分享快乐。如果我拍电影不是给朋友们看的,我就没必要传到网上去了。有不少人问我:你拍电影挣钱么?我说,不挣钱,搭钱。又问:图啥?呵呵!这个就不用说了,明白的人不用说,不明白的人说了也没用。反正我能拍电影的时间可能也就这几年吧!再过几年,电影梦就得由别人去做了。只是那时候,我要是看不到大庆市民间创作的电影,真就太遗憾了!
我告诉那位老网友,我拍电影亲朋好友和单位的同事都知道,我的同学同事亲朋好友都看过。她有点儿惊讶了,说:人能活到这个境界,真是没白活一回了。拍电影是见不得人的事儿么?我对此挺费解的。别人业余时间喝酒唱歌逛商场自驾游,我拍我的电影,各有所好嘛!天天不着家挎着照机四处逛的摄影人有多少?海了去了。我知道有人想说什么,其实摄影师带着女徒弟钻芦苇荡拍鸟的事儿很常见的。
大庆这地方,实在应该再出来几个民间影视导演,这样至少我能有机会把我的剧本交给别人来拍了。一个活动的组织者付出的辛苦,旁观者是很难体味到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