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上周末的拍摄,我发现我的导演设想充其量只能实施60%,演员毕竟是业余时间聚集的,而且有些演员的兴趣点比较多,没时间熟悉台词的意境,也没多少时间听我讲戏,到现场也就能按照剧本拍出个大概的样子,当我试图把戏往精里扣时,我潜在地感觉到有些演员有“畏繁”心理,也就是不想让导演给他们“磨戏”,希望尽早拍完。
这种状态下,我经常把自己灵感的火花不断精简,而有些演员演戏冒出的想法不跟我商议就临场发挥了。现在片子尚未出来,我已感觉到这部影片与我的导演要求有着不小的距离了。这其实也应该理解成一次“趟路”之作,因为第一部影片《三惊二吓》上映成功后,有不少朋友对影视创作感兴趣了,要求拍一部演员多些、参与人也多些的电影,所以,我就写了多角色、多线索又冲突较大的《惹事儿的巧克力》,就是让更多的朋友参与到这种乐趣中来。但是,真正实施时,感觉就不太一样了,毕竟吃饭舒服做饭麻烦,这也是常理儿。在影视创作这点上,我现在最大的困惑就是不能对演员和剧情进行精雕细琢,这多少会影响到我导演电影的质量。
小规模,有人觉得玩不上,规模大了,又有人觉得“非一日之功”。看来,要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影视创作团队,还是得找以影视创作为主要兴趣点的朋友加入进来啊!我从大的视频网站上看到,南方有一些业余影视创作小组,很少分心,虽然是以拍戏为娱乐,但在心理上却不是“拍着玩儿”,他们很认真地对待每一个镜头,分工明确,出手的作品越来越精彩。
我现在的摄制状态其实是典型的初级阶段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