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去参加作协一位姐姐家的升学宴,恰遇文今姐从哈市回来,冰城馨子托她给我捎来一本儿全彩版的《黑龙江画报》(2008年5月号)。文今姐第一句话是:这画报上登了你的照片。我的第一反应是:不会吧?我可不太喜欢在官方媒体上露面的。再说《黑龙江画报》也从未采访过我啊!我拿过画报翻了几页,立即明白了。

画报开头大约六、七页是“汶川大地震纪念专题”。今年5月19日我在大庆市铁人广场拍摄制作了纪实短片《5.19大庆市民追悼汶川地震死难者纪实》,在这过程中,我用随身携带的SONY
W120袖珍相机拍了一些静态图片,随后发到了我的博客中。在省城哈尔滨传媒界任职的冰城馨子看到我博客上发的组照后,告诉我黑龙江日报社正在收集全省各城市举行的悼念活动的纪实图片,想做个专题。我的图片真实地记载了大庆市民的追悼活动,而且视角及表现的主题比较好,选中了5张,于是我将这5张照片的原版从网络上提供给了她。冰城馨子说这只是初选,最终能否采用还得由报社讨论决定。所以,照片原稿发给她后,我也就把这事儿给忘了。
报刊亭和邮政局的报刊区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但是这种全彩版印刷高档的《黑龙江画报》我可以说没遇上过。后来在画报屝页才发现,这画报的阅读群是比较特定的,并不是泛泛发行的。

在“汶川大地震追悼专题”中刊登的这张照片,是大庆地区唯一被选登的一张。这张照片,其实不是用眼睛拍出来的,它是用我的心拍出来的。当时不少人都挤到了“心尖”那地方,去拍四平八稳的“烛心”,我也在那里拍了一张。这时市报的小摄影记者也站在那里为他准备好的椅子上,嘴里在不停地驱赶着挡他镜头的人。我不好意思干扰官方报纸的工作,就退出了人群。可我也是社会的记录者,用镜头记录社会动态已成了我的习惯。我查看了一下自己的相机,发现刚才照的相片儿气氛虽然好,但是构图上过于沉稳,也可以说是“四平八稳”,铁人塑像立在远景的正中,还处于高光区,又有点儿纪念铁人的味道了,总之有点儿不太协调。最后我选择了“烛阵”的侧前方,这样,“心”看起来应该有些扭曲,“5.12”也是斜的,画面背景上也没有明显的高光点,正好衬托出人们此时的心情。当我想把这一设想拍下来时,发现前面围着的人密不透风,附近也找不到垫脚的地方,于是,我采用了老办法,双手高高地擎起相机,举过人墙,调整好相机的角度和镜头的高低,按下了快门儿。鼓捣相机三十年了,许多情况下我都是用各种“非视”手法拍下了难忘的镜头。摄影的眼睛其实已长在我的心上。

感谢冰城馨子对我摄影的鉴赏!能让大庆市民的活动通过我的镜头登上《黑龙江画报》,也算是为大庆市民做了件好事。我感到高兴和荣幸!我将继续关注社会,活出丰富多彩的人生。
DV实拍5.19大庆市民追悼地震死难者纪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