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在中国行地震灾区捐款杂谈 |
分类: 露天茶馆 |
在捐款这件事上,我一向不赞同捐多捐少都一样。都是一份爱心那没错,但是单就有正规职业收入又比较稳定的群体来讲,或者把私有业主这一高收入阶层也算进去,捐多捐少在对缓解灾情的推动作用上,肯定是不一样的。社会给你提供就业的机会,你通过国家提供的岗位或者职业来取得收入,当国家有难时,反过来对国家和社会尽义务是责无旁贷的事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话不应该是喊在嘴儿上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6月6日采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海明时的一段儿问答,基本和我的想法一致。
中国青年报: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对于汶川大地震的捐款,46.8%的公众认为爱心捐款量力而为就可以了,46.4%的公众认同“爱心捐款,1元与100万元没有实质差别”的说法。你认为需要看重捐款数和收入是否成比例吗?
王海明:我个人认为,那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在正常情况下,捐与不捐是你有没有爱心的问题,但在非常时期,捐献不仅仅是爱心的体现,它是一个责任心的体现。收入、权利的享有和义务、责任的履行应该是成比例的。有的明星,收入上亿,捐了50万,收入和捐献不成比例,就是没有很好地履行义务。公正在这里要求每个人的收入和他履行的捐献义务的比例应该对等。
我前些日子说过,一个有职业的有收入的成年人,如果在赈灾募捐时只往募捐箱里扔个三、五元的小钱,那简直就是敷衍了事,没有诚意。这段时间总是听到不少人说:捐多捐少都是一份爱心嘛!1元和100元都是一样的。实话说,这种认识很成问题,这是把救命的钱等同于那些在佛像前面抛洒的硬币了。我想谁家里出了大事儿,都是一个字:钱!钱!大笔的钱。当一个人在流血,在生命垂危,在风餐露宿,仅仅一大堆安慰话和零花钱能解决问题么?在晚报的一个QQ群里,一位女管理对着我大放厥词:现在捐款有什么用?钱送到灾区什么用也没有。我听了甚为吃惊!这是一名晚报记者对赈灾捐款的认识?我回了两句:不捐款你能做什么?钱不都变成物资运送到灾区了么?不捐钱,你以为那些制药厂和帐篷厂都在免费提供药品和物资么?只出不进,那样工厂不全倒闭了?工人们还活不活啦?谁知这一锤定音的回答可能是让她觉得在思想水准上失去了高度,竟然回了一句:不要以为你捐了点儿钱,就显摆。这更让我吃了一惊,因为我总是愿意把晚报员工想像得素质很高,内涵很丰富,结果却给了我这么小儿科的一敲。我对她说:你知道我是谁么?你不知道我是谁,我算是跟谁显摆?跟你么?呵呵!显不显摆都没关系,毕竟我自己不到一个月就实实在在地向灾区捐出了千余元的血汗钱,你要比我捐得多,我向你致敬!又辩了二十回合,我发现彼此说话有了点儿硝烟味儿了,就准备收住,甚至觉得群管理都这水平,这群让人失望。正思虑间,对方紧接着蹦出一句:小女子无才,但本管理提醒一下不要再谈这个话题,不然我将行使权力。哟!这还成了武则天啦?我后悔在这个群里挂着,这个群平时有人发些过时的笑话或者空洞的口号也就算了,今天遇上的管理居然还是一副十足的嫩雏嘴脸,我最后说了一句:我只是对你刚才虚张声势的冷讽感到失望!随后我点击了“退出该群”,在窗口消失的一瞬间,我的眼里又蹦进一句:再提醒一句,本管理要行使权力了!
唉!这世上拿自个儿当大蒜的人还真是挺多呢!以后入群首先要看看管理的素质,而不是看他顶了张多么耀眼的大牌子。
同许多人比起来,我捐得也不多,同大牌明星比起来,更比不了。但是我的确是按照自己的收入尽可能地多捐献一些的,而不是仅仅当作一件让自已心安的善举。我把向灾区捐款当作救家里的亲人,我一直恨自己没有太大的能力成块儿地为灾区做些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我想有这种心情的朋友一定很多。因为捐款,这个月家里经济很紧张,我当月的收入不到半月就空了。但毕竟我们依然生活在阳光下,睡得安稳,吃喝不愁,与灾民们要面临的长达数年的甚至终生的苦楚相比,算得了什么呢?
面向巨大灾害的赈灾捐款,不仅仅是个善举,在有力的监管下,捐款多少的意义肯定就有所不同。毕竟那些残垣断壁、伤病的痊愈,没有钱(包括捐款)作为强有力的媒介,是很难改观的。
在大灾害这些具体的问题面前,钱就是钱,钱起的作用绝不是虚无的东西可以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