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通过官方网站向“藏羚羊照片造假”事件的“受害者 ”----观众、摄影界和网民道歉了。央视声称作为《影响2006·CCTV
图片新闻年度评选》的主办方,由于未及时发现该图片的造假问题,给这张电脑合成照片最终蒙混过关提供了可乘之机。
央视的相关组织工作出问题,能够向公众道歉,勇气可嘉,只是央视的道歉似乎不太完满。刘为强虽然参赛违例,需要承担某些责任,但他其实也是受害者之一,谁又向刘为强道歉呢?现在其它摄影大赛也纷纷冒出造假绯闻,可见用PS过的照片参赛的不可能是刘为强等少数人。
这里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数码摄影兴起以来的这些年,摄影大赛获奖作品PS过的究竟有多少?是否还会死掘深挖揪出前些年的造假获奖者?二是摄影作品有小量的PS是否就是造假?比方说,在天空中增加几朵云彩或者一只飞鸟,这些都只是对照片主题起到视觉美化作用,而非“主题造假”,这样的作品真的就是所谓的假货么?回观世界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有些作品就是经过暗房技术加工或者数码软件美化过的。像一些战地记者拍摄的作品,以当时的自然光线,想拍出清晰明快、主题突出的照片是不容易的。这类照片往往人的脸部很突出,色彩对比强烈,通常都是经过后期加工制作过的,但是为什么在别的国家就能获奖而不被一些无聊人士做文章?胶片拍摄年代,在室外摄影时,往往需要有助手在旁边打反光板以弥补光线的不足,为什么这类人为的光照效果就不算造假,而用软件增加一下数码照片某些局部的明暗对比就成了造假?
我们说的摄影作品的原创应该是指“摄影主题”的原创性和真实性,若一定要求每个像素点都必须是自然条件下光粒子撞击CCD形成的,那么优秀的摄影作品就极少能出现了,上帝绝对不会轻易给你完美无暇的瞬间。我觉得摄影界有些所谓的权威人士对摄影作品的原创性和真实性的理解其实是很肤浅的,让人觉得这些人一直在吃老本儿,要么就是不学无术充大瓣蒜。如果给一幅照片打分儿基本就是凭借感受到的美感、愉悦或心灵触动的话,那么,美院的学生甚至小学教师都可以当评委,还用冠个CCTV的大名做甚呢?
不考虑摄影主题的原创性,而一味在技术上推敲哪些像素点是后期改动的,这真是中国摄影界的悲哀。从“藏羚羊照片造假”事件反映出来的,除了中国摄影界马后炮式的严肃与公正,还有中国摄影界某些人对摄影艺术认识的幼稚与片面,同时也反射出中国摄影与国际摄影的巨大差距。
需要修改摄影大赛的细则,如果画面上的主题是真实存在并同期拍摄的,小量的PS修改并没有改变主题的真实性,这样的照片应该受到尊重。只有那些靠摆拍或虚构主题的新闻摄影才应该受到阻止和谴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