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北京一个多星期,一个人去的,去见好几个人,有了个比较好的结局。按下不表,继续写博。
北京,我常去啊!但每去一趟,我都是不变的感觉,那就是,我比较喜欢在北京“蹓哒”,但一点儿也不喜欢在北京生活和居住。如果不去比较繁华和文化,我还是觉得大庆这地方适合人居住,从内到外都有益身心健康。
我喜欢闹中取静,而不是相反。如果月亮和地球之间真能往来自如的话,我比较希望能住到月球上去。对于城市,我自然喜欢住在大都市旁边的卫星城里。是卫星城,不是大都市的郊区。像昌平只是北京的一个区,不是卫星城,我对昌平的总体感觉是空间太小,生活气氛让人感觉压抑。
北京的远郊我去得不算多,但城里我可以说挺熟了。在这个城市里,我基本找不到什么让人静心的地方。记得有个朋友说过,以前向北京人打听路,如果不给问路费,就给你支到“葫芦峪”去,让你干着急出不来。我这次去京,在西站向一个卖地图的小老太太打听往昌平去的汽车,结果她就是不告诉我。我又问了另一个卖地图的小老太太,她还是不告诉我。我正两眼找“警察叔叔”(警察管我叫叔还差不多)呢!那个小老太太说话了:“你买张地图吧!你买地图我就告诉你,2元。”2元不多,你早说话啊!虽然北京地图我早就看滥了,我还是觉得人家这钱要得无可非议,“知识创造财富”嘛!人家脑子里有的,你没有,人家那就叫知识,是生产力--2元的生产力。
北京街里的小吃还是不错,但是宾馆里的餐厅就差多了,虽说那也是国家级厨师的手艺,可就是觉得吃着没味儿,比我老婆的手艺差得太多。往往一个人花三十元吃完了,就是觉得嘴里没消停,小歇半个点儿再去找街边儿小店寻些怪食品嚼嚼。
但北京也有她的优点,就是包容性很强。我说的包容性,不是当地人对外地人的接纳性。北京人看外地人是清高加怜悯的,因为他们看你的视线是向下的。但北京人看外宾,眼光是向上的,有的外宾纯牌就是个外国的混子,在北京人眼里也是金贵。我这里说的北京的包容性,是说她的城市功能和人员构成。北京作为一个开放城市,你不必过于在意自己的衣着是否高档,皮鞋是否锃亮。只要你觉得还算得体,你大可以穿得个性十足,进而游荡于各种公众场所。地铁里,外地人似乎总是比本地人多,混在地铁车厢里,你会觉得你也有了几分北京人的气息了。
不过,我可不希望自己成为北京人。我骨子里没有皇城根儿墙砖缝儿里的泥土味儿,根本就没有祖宗八代传下来的皇宫里的仙气儿。
如果北方人请北京人吃饭,北京人会觉得浪费,而北京人若请北方人吃饭,北方人可能会被气死。所以,我的感觉是,北方人尽量别和北京人在一起吃饭。有些人是活了三、四十岁以后进的京,还不至于被同化得那么快。
北京的东西挺全,但除了小食品,却好像都没什么突出的特点。买服装,不如到哈尔滨,买玩具,那基本就是件难事儿,大众化的东西太多了。现在我逛王府井和西单,基本不进商场,里面卖的东西没比大庆的百货大楼或新玛特丰富到哪儿去,而且价格似乎反倒比大庆的贵了些。
不过,西单地铁口旁的西单图书大厦很不错!人虽然多,但我喜欢那个地方。
北京土生土长的女孩儿和外地来京打工或上学的女孩儿,还是有明显的不同。北京女孩子天生有一种华贵气质,虽不张扬,却于眉眼之间、嘴角香腮之侧,弥漫着厚重文化浸润的痕迹。北京女孩,就如博物馆中的玉器,如果男人没有很宽厚的胸怀和善待珍物之心,想娶北京女孩,得三思而后行。
北京,对我已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我喜欢生活在大庆,向往的是西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