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博大精深,一字多义,而且在使用流传中涵义也在不断发展,有些字的意思甚至到了颠倒是非的地步。
前些日子单位开总结会,一个项目长在上面发言,当他在表扬一个女成员时,正说着,不少人哄堂大笑,俺坐得较远,本来又没太注意听,一时不知笑从何来。散会后我侧面问了一下,别人说那位同志总结时说:XX和我干了一把,很辛苦!毫无怨言。我说:这话有毛病么?她是跟他干项目了。那人一字一顿地说:她和我“干”了一把,很辛苦!......说完忍不住又笑起来。话已至此,俺还能不明白么?跟着笑了一下又觉得笑得很不是味儿。这活儿不就是得“干”么?如果“干”有此意,这做工作还怎么说?联想到在CS中也把“干”字给封了,这中文过敏症不是太严重了么?在CS1.5中,只能打英文或拼音,“ni
da wo gan ma ?”发出去后就变成了“ni da wo *** ma
?”弄得不少人只好打成“ni da wo g-an ma
?”。在有些BBS上,“他牵着他妈妈的手”被系统过滤成“他牵着他***手”了,结果没骂人也被当成骂人处理了。还有不少类似的例子,让国人活得整天像探雷。
有个孩子姓尤,不知家里谁给起的名字,叫尤平静,结果老师一喊他的名字,别人就笑,背后里说他“油瓶净”,家里没油吃。另外像“杨伟”这种名字不知为何历代不休?这“伟”因为跟“杨”沾了边儿,就怎么也立不起来了,这也是一种国语过敏症。那位航天英雄的父母还算英明,在名字中间加了个“立”字,总算立起来了,而且立到了天上。
“让你跟XX做的那事儿你做了么?”,这是生活中常听到的一句话,甚至是领导交给你们的任务。如果没有国语过敏症,这很平常,可是如果“那事儿”若是交给你和一个异性去做的,好事者又难免不会生出不少故事来。“那事儿”大概源起北方语言,含义丰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那事儿办得怎么样了?”“啥事儿呀?”“那事儿呗!”完了,说着说着就拐岔道上去了。四川话中有个很特别的牢骚话叫“靠”,没认真考证过它的典故,但从语言演变规律上推测,也不会是北方俗语中的“cao”,这大概源于“尻”(kao,屁股)这个字,尻来尻去,嘴上好念,字体生僻,于是通假成现在的“靠”。靠来靠去,这“靠”也用不成了,在CS中,打kao往往会变成***,结果“wo
yao kuai le jiu kao ni ”(我要快乐就靠你)变成了“wo yao kuai le
jiu *** ni
”这本是笼络人心的话,结果这么一变,再联想到***基本等同于“干”,话意很容易被理解成“wo
yao kuai le jiu gan ni
”(我要快乐就干你),完了,骂仗开始了!一个忿恨,一个冤屈,罪魁祸首就是这国语过敏症。
学好国语,用好国语,保护好国语的纯正性,有利于国语的健康发展。如果热衷于歪文曲义,广为传播,也会有损国格,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传播产生不良的影响。
-------------------
注:CS即连网对战游戏“反恐精英”的英文缩写,1.5是原来特别流行的一个CS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