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见识一下老谋子的第一部武侠片,因为当年他拍《红高梁》时是对得起观众的,今天终于看到了!
看前半截时,感觉不错,看后半截时,就有点泄气了。综观全片,这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武侠片,倒更象是一部放到广阔背景下演出的舞台剧或者说是艺术片。情节穿插、人物造型、音乐陪衬都有明显的舞台剧特征。武打设计有《卧虎藏龙》的影子,而情节安排及情绪宣染又极象意识飘忽的《东邪西毒》。这部片子除了画面还值得一看外,其它没什么新意,音乐更是似曾相识(很象《卧虎藏龙》)。老谋子这部片子没得奖是不奇怪的,如果真能给个奖的话,那也只能是摄影奖。
要说老谋子的“第一部”能拍到这种程度已属不易了,至少还是有几处闪光点的。论武侠气,甄子丹最为突出,尽管没有一句台词,出场也只有几分钟时间,但其光芒完全盖住了李连杰。论情感戏,非张曼玉和梁朝伟莫属。从台下到台上,假戏真做,情意动人。张曼玉是这部片子中最出彩的人物,飞雪与残剑深情的凝视,如月从背后刺来,飞雪轻轻扫过的眼神,抬头迎剑的凤目,都让我难忘。看一回张曼玉,知足了!忧郁王子梁朝伟的眼神里若是没有张曼玉,他的情将失去根基。李连杰拍这部片子多少有点亏了,是故事情节和武打设计害了他。李连杰已不止一次演结尾让人扫兴的角色了。武打也明显地带有吊钢丝的痕迹,他正宗的少林武术全化成了软绵绵的舞蹈,让我真怀念他18岁时的风采。李连杰把主角演成了配角,可惜呀!至于章子贻,还是不要提了,她的演出总体上是失败的,太浅薄。陈道明也是应急顶替姜文,演秦王整个一外强中干的草莽英雄,好象说话象放炮就是大王了,里外都不是我心中秦王的样子。另外,他一副对刺客分外重视、敬为上宾的神态也显露出他对人物把握的不自信。
影片结尾设计实在无聊,秦王竟然从残剑的书法中悟出练剑的三个层次,尤其是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最高境界竟然是“和平”(古时候的人就知道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了?),无名从残剑写的“天下”两个字竟然也悟出“只有秦王才能统一天下”,从而心甘情愿地受死。这种尊仇为父、舍身取义到底是什么逻辑呢?难道认可自己国家的人民交给强大的敌人统治,这是“义”么?以此为道理,目前世界各国是不是都得听从强大的美国发号施令?从这点上看,《英雄》的内涵名不符实,它不是一部爱国主义影片,相反它是一部带有“马后炮”色彩的作品,它想禅释为什么秦王能一统天下。但是别忘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影片中的无名他是不可能预测谁将成为君王的,他的使命是让赵国摆脱秦国的威胁,而不是求秦王做父母官来“收养”赵国。可是他却背判了赵国人的期盼,也放弃了自己立定10年的使命,他是英雄么?不是!是秦王么?那么反角居然成了英雄?这真是一部逻辑荒唐的影片。影片即没有客观地反映历史,也没有令人信服地去戏说野闻,倒是有点胡说的味道。从剧本上来讲,它是失败的。
抛开其它,单从导演艺术上来讲,前一多半还是有气势的,中间攻打赵国时的箭阵让人眼界大开,但是结尾就有点闹不可闻了。城中大军只会喊“大风、大风”不说,在请求杀不杀无名时,竟然呼声震天、众口一词,而且一群戴高帽的人齐齐地从大王宝座两边围向秦王,高呼:“大王令行禁止,不能不杀!”刚才还说,没有允许,不得进大王百步么?怎么全都上到台面上来了?真是没规矩,大雄宝殿快成了乌鸦窝了,而且喊声又那么齐整,感情平时秦王位前连个递话传号的人都没有,就整天这么心有灵犀地呼喝不止?太艺术了!呵呵!太艺术了!另外,秦王位前的烛阵竟然充满灵性,让人笑都笑不出。片中密如飞蝗的箭雨和树叶的表现有点过头了,也反映出这部影片过于情绪化。
综而观之,这部影片最大的看点就是摄影,音乐也说得过去。其它方面都过于成人化。成年人的历史、成年人的画面、成年人的情感,成年人的逻辑、成年人的蒙太奇,也就是说未成年人看不懂(我想《少林寺》小学生没有看不懂的)。因此,这部影片不适合未成年孩子观看。在影院,许多父母不明就理,专门陪着才10多岁甚至不足10岁的小娃娃来看这部片子,让我在观看的过程中十分担忧。影片中的激情戏和殉情画面对孩子是极其有害的。不知最后飞雪和残剑互相依偎、共享一剑的镜头会对青春期情感波动的少男少女有何影响?残剑与如月在红绸下燃情四溢的场面孩子们会怎么理解?家长在陪孩子进电影院之前,一定要三思。
这部片子的视觉处理确实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得表扬的是,影片虽有武力,但没有血腥,见到的一点血变也只有秦王颈上细细的血线和如月弹到树上的剑身的一滴血珠。这一点没有打破影片整体上的视觉美感。
不管怎么说,尽管影片非议较多,我最终还是进电影院看了这部《英雄》,概括地讲,我看到的是一部情绪化色彩很重的艺术片,而不是我期待看到的那种令人精神振奋的武侠片。前不久在家看了港片《无间道》,真的比这部《英雄》胜出一筹。
写于2003年1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