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关于原原川川 |
昨天下午,川川到同学D家里玩儿了一整个下午,五点多钟才回到家,小脸蛋红扑扑的,看上去很开心。我问儿子玩儿得怎么样,儿子一如往常地说,玩儿得很好。但我却从儿子的眉宇间感受到某种落寞,一个晚上整个人的情绪都处于一种说不出的状态中,应该说是一种亚兴奋状态,没有像去其他小朋友家里回来的那种激情饱满。联想到前两天(星期六)他们两在车里的一幅场景,我似乎可以明白为什么儿子会有这样的反应。
前两天,川川的足球队作为客队,去位于Army bay的一个球队比赛,场地挺远,所以和川川同在一个球队的D搭我们的车去比赛,回来的路上,D建议和川川比赛,看谁知道的成语多,结果川川输得很惨。从整个过程中,我就发现两个孩子的不同,川川其实知道的成语挺多的,但他记得的都是那些成语要表达的内容和场景,比如在船上做记号了(刻舟求剑),猫从火中掏栗子了(火中取栗),把蛇画多了两条腿了(画蛇添足),羊丢失后把围栏修好了(亡羊补牢)。。。儿子记住的都是一些故事,而对成语本身记得不是很清楚,但儿子很乐于去想,乐于去描绘那些故事,但是D总是催他,不给儿子时间去想,儿子显得有些无奈。
对比两个孩子,我突然意识到,他们的不同恰恰是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对比,D很优秀,家里要求很严,有一个出了名的虎妈,每天都安排的满满的,但是D的妈妈很厉害,虽然压力很大,但对孩子的情绪管理得非常好,孩子很阳光,一点也不萎缩,很有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也超强,永远都是充满斗志。以至于我经常都会感到很惊奇,她是如何做到的,真的很不简单。我给她的教育方式起了个名字,叫做‘西化的中国式教育’。而川川,基本上是以兴趣为基础,自我管理为主要模式,以开放的态度去构成一个开放的知识结构。但我并没有完全放任儿子,而是用东方的价值观(责任,努力)来约束儿子,来统摄内在的精神,形象点儿就是happy and busy.所以对比与D的教育方式,川川的应该叫做东方化的西式教育。
这两种教育的最大的不同,是激励的模式不同,前者是以成就为目标,已达成目标为动力,快乐来源于目标的达成,动力来源于对‘成功’的渴望。后一种模式是以兴趣为动力,快乐产生于最追兴趣的过程中,成就只是这种过程的副产品,或者只是目的之一。
当我发现了这一点后,我感到很开心,也很兴奋。我想这是多么好的机会,近距离的去观察和研究这两种模式的运行,去体验这两种模式的优势和缺陷。
要比较这两种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下结论的,甚至最终都可能没有结论。原因是你要去比较,就要有一个比较的平台,要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下来比较。这样才有得比,就像评价两种苹果一样,是以脆为标准,还是以甜为标准。很显然,前者绝对是以‘成就’为目的的,最近的目标肯定是上一个名牌大学,远一点的目标是取得无论是财富上或者地位上的成功,最终再得取人生的快乐。后一种模式更多的是关注实现目标的过程,目标只是一个方向上的定位,实质上只是一种手段,而追逐目标过程中体验到的快乐才是真正的目的,当然如果最终还能取得成就,那就更好了,是完美的结局,但即便没有得到‘成就’,也会在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中’比较满足的生活。所以绝对意义上,这两种模式可以说是志不同道不合,没有什么可比性。但这都只是在理论上理解。现实中,并不会那么绝对和纯粹,就像我也会希望川川上一个好大学,希望川川可以拥有比较富裕的生活,所以执行起来,并不会极左或者极右,而是求得一种平衡,达到偏左或者偏右。这样,两种模式便有了一定的交集,有了某种程度的可比性。
就共同的近期目标----大学看,中式教育应该比较有优势,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西式教育的核心是兴趣,而兴趣这东西,真的是难以把握,有就是有,没有也勉强不来,而且即使现在有,能持续多长时间谁也说不准,所以就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所以兴趣的发现和维持,是西式教育能否成功的难点。而中式教育,目标明确,方向唯一,基本不会走弯路,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成绩,整个求学过程会比较稳定。但同时,因为较少考虑兴趣的因素,所以,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成为整个教育的难点,谁能做得好,谁就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