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秀

标签:
伯克利分校老奶奶越狱监狱岛革命大峡谷美国华人游客杂谈 |
分类: 日内瓦湖边(杂文) |
美国秀
监狱岛
前两年美国电视连续剧《越狱》在国内非常火暴。到了“监狱岛”才知道,原来《越狱》的编剧是抄袭了“监狱岛”上发生的真实故事。
大名鼎鼎的监狱岛在旧金山的内海上,离旧金山的市区码头只有10分钟的水路。从厚厚的监狱墙内透过长方形的小洞往外看,海对岸旧金山整个美丽的城市一览无遗,近在眼前却不能靠近,这对于失去自由的囚徒来说是最为残酷的事情。
监狱内的囚房相当狭小,阴森可怕,几乎与《越狱》里的看到的一模一样,但真实监狱的设施比电影里的要陈旧多了。俺们戴上耳机,跟从语音向导(有中文版的)的指示,开始了监狱漫游。向导讲诉很多关于监狱的历史和故事,俺最感兴趣的是“越狱”的事件;在30多年的历史中,监狱只发生过两次越狱,一次没有成功,但囚犯控制并残暴地杀害了10多名狱警,成为美国监狱历史上最血腥的屠杀事件之一;另一次和《越狱》的情节一样,3个囚犯花了半年时间,用铁勺的柄在墙上挖了个洞(通气口位置),然后用泥塑了头像,假装躺在床上,自己则钻出了洞逃出了牢房。具体后面的细节,比如如何离开监狱岛的?去了哪里?这些没有人知道,直到现在还是个谜,因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越狱,没有人被抓回来。唯一的线索是狱友说他们在学西班牙语,应该是逃亡到墨西哥或南美去了。
说不定这些越狱成功者后来还回来观光过呢,看到此时此景,他们一定在心底暗暗地、得意地冷笑。
这个岛上监狱只存在了30多年的历史,关押过1500多名囚犯,监狱以严酷的管理而闻名全美,有这样的形容:“违反了社会规则,你进监狱。违反了监狱规则,你进监狱岛”。监狱岛在上世纪的60年代末被废弃,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对监狱制度进行了改革,“惩罚”不再是针对罪犯的主要目的,教育和培训等人性化管理成为主流。签于此监狱的管理制度和手段过于残酷,再加上维持岛上独立的生活供给太过昂贵,监狱便全部解散,囚犯四处发配到其他监狱服刑。完成了历史使命的监狱岛后来成为了旧金山最著名的观光旅游之地,有很多文艺作品是以它为题材的,如美国电影《勇闯夺命岛》等,让遥远的俺们中国人也知道了这个监狱岛,所以,它每年接待100多万全世界的观光客一点也不希奇。
监狱岛的岗哨,很好的风景
监狱内,跟电影里一模一样
牢固的铁笼子,插翅难飞
越狱成功者的囚房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伯克利小镇在旧金山的西面,在内海的对岸。
伯克利最有名的当然是“加大伯克利分校”了,尤其是她的商学院,MBA的世界排名进入前5甲,与哈佛、麻省理工齐名。伯克利分校的校园很大,却没有围墙,整个建在一个山坡上,一直往下面看,可以看到海面。
据说有很多名人毕业于伯克利分校,俺知道的只有张爱玲曾经在这里呆过,也去校园旁的一个古老的酒吧去看了看,酒吧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曾经接待过无数伯克利的精英们,也在此酝酿过改变美国历史的革命行动,具体的历史事件太复杂了,俺懒得去整理。俺甚至懒得进去坐坐,害怕万一沾染了一点伯克利精英们的灵气,改变了自己平庸而平凡的命运。
伯克利分校有很多华人在读,走在校园里,到处都能见到华人面孔,据介绍,这些华人有些是从国内来的,都是毕业于北大、清华的高才生,申请就读的门槛太高,属于精英中的精英才有可能来伯克利分校;另一些是在海外长大的华人后代,所谓的“香蕉人”,他们是西方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相对而言,进入伯克利分校比较容易些。
伯克利校规规定,毕业生必须向母校贡献一份毕业礼物,可以是任何形式、任何东西。于是有些很有创意的毕业生便想出千奇百怪的念头来,在校园里“裸奔”,这都属于小儿科,有个学生在地上铺上大大的白布,然后从高高的尖塔上跳下来,以自己的生命和血肉绘成了一幅抽象画献给母校。
伯克利的校风一向以“叛逆”闻名与世,所以这些学生的叛逆行为不足为奇,当然发动革命行动乃是最大的叛逆行为了,你也可以认为革命行动是献给母校的一件最厉害、最牛的毕业礼物。
加大伯克利分校
大名鼎鼎的伯克利分校商学院
伯克利分校商学院内
伯克利分校内的塔楼
伯克利城的黄昏
老奶奶
俺们租住在伯克利的一位台湾老奶奶家里,那是一栋老式的美国乡村大别墅,全木结构、依山而建,非常宽敞、明亮,唯一的缺点就是设施比较陈旧,俺们房间的抽水马桶的水箱总有问题,冲水后得用手将里面的橡胶圈捂紧才行,否则总是漏水。据说这个别墅20多年前买下来的时候才10多万美元,现在已经涨到200多万了。
老奶奶的芳龄95,却眼明耳尖、嗓音洪亮,生活完全自理,女儿和女婿已经退休定居北京,老奶奶不太喜欢北京的嘈杂环境,又觉得美国的老年机构和医疗服务比较周全和方便,便独自居住在大别墅里,平常会有一成家、居住在外的外孙过来照看下。
老奶奶虽然走路比较慢,行动略迟缓,却每天8点准时出门坐公交车赴老年大学的课程,中午进餐、看完报纸后返回,估计已经下午3点左右,若觉得自己今天的活动量不够,还会上山散步半个小时。一到周末,老奶奶除了上教会,还去图书馆看书,据说很多养生方面的知识都是从书上看来的,她的饮食很讲究,俺们从她那里学了不少营养食品的制作方法。
老奶奶很有规律的生活作息,每天坚持一定运动量的习惯,搭配合理又有营养的素食结构,还有保持宽容、良好的心情,应该是她长寿的主要原因吧。
大峡谷
打小就从地理课本上知道了“美国大峡谷”,这被评为世界十大奇迹和十大世界之谜的地方。以前大峡谷太遥远,不可望也不可及,能到大峡谷看看,那只能算是美丽的梦想。
今天,这个梦想实现了。大峡谷,其实应该是个大裂谷,好象上帝之手将大地撕裂了一般,留下巨大无比而深不可测的裂谷;那罕见的断层和叠加于不同断层间的璀璨红色,仿佛让人置身于不同于地球的另一个美丽星球上,心情难以形容。确实,当欧洲的探险者第一次发现这个大峡谷的时候,不但感动地热泪流眶,还跪倒在地上祈祷、赞美上帝的杰作。
大峡谷的形成是因为河流,河流对大地几百万年不依不饶的切割,终于形成今天这样壮观无比的峡谷。可见,柔和加上坚持,便能改变整个世界,“柔能克刚”便是大峡谷最好的注解,大峡谷也是放大版的“水滴石穿”,这无数柔软的水滴正在穿越地球表面坚硬的岩石层。
从遗留在峡谷内的远古遗迹来看,踞今1000多年前印第安人便在大峡谷内生活,所以最早发现大峡谷的人类不是欧洲人。但这些印第安人呆的时间不长,很快又迁移走了,现在还留有一些建造在悬崖上凸出部位的石头房子,又安全又美观,俺都想住在这里度过惨淡人生呢,表明这些印第安人的建筑技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了。可惜,俺们不能到下面的谷地去,据说走到谷底得用一天时间,如果没有专业的登山运动员和导游的陪同很容易在里面迷失方向,有失去生命的危险。
大峡谷内的幽思石
恍若置身于外星球
俺给它取名:乌龟抬头石
象传说中的火焰山
华人游客
俺们参加的是当地华人旅行社的观光巴士团(七天团),导游和司机都是华人,当然解说也以中文为主,也有英语和粤语,对俺这样视外语为外星语言的笨蛋来说,真是方便极了。同车有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如美国本地的、香港、台湾、新加坡、越南、大陆的,当然俺们算是来自欧洲的了,还有7、8个印度人,不知道他们怎么会选择华人旅行社呢?
三口之家的香港人,是因为女儿来美国读高中,父母陪同过来,顺便游玩一下,那貌不惊人的父亲还是香港警察呢;一对新加坡情人,有亲戚在这里,是来度蜜月的;越南的那对小情人估计情况也差不多,一直在车上亲亲我我,呢喃着听不懂的越南话;一个父亲还带着两个听话乖巧的女儿,好象是来自泰国的,可惜他们不会听中文了,本来可以和俺女儿作个伴的;来自大陆江苏的老夫妇是第一次来探望久居美国的儿子的,儿子便“三陪”到底了;旧金山的老夫妇,是广东老移民,一辈子在这里辛苦打拼,30年了从来没有离开过旧金山,这次终于放下手头工作出来轻松下……
俺们这个巴士团人员并没有全满,到了拉斯维加斯,便会有临时安排的华人游客插进来。一大早,就在酒店的停车处发现等待的游客有很多大陆来的,大陆来的游客真的很好辨认,说着字正腔圆的东北话或北京话互相打趣,而且声音洪亮、笑声不断,吸引了很多人朝这边看,俺想,如果再加上敲锣打鼓的,人们一定以为是“中国剧院”在路演了。
巴士一到,他们便一溜烟地跑到车门前,等车门一打开,他们飞快地上车抢到最前面的位置,速度之快连刘翔都会嫉妒。其实这座位早就是固定的,巴士团的老团员们都将一些不需随身带的行李放在座位上,要调换起来很不方便,这些临时来的游客应该等待老团员入座后再找空座位即可,反正车上位置很多,他们也只有一天的时间随团旅游。可是,当导游跟他们说明情况后,他们非但不理解,还责怪导游没有说清楚,说这里没有对号入座凭什么不能坐啊?还要导游向他们道歉等等。那个来自香港的导游中文本来就说得磕磕巴巴,根本没有办法对付这些语速奇快、激情四溢的中文责问,如此闹腾了足足有半个小时,才在老华侨的让座下结束了本次热闹非凡的“抢座事件”。
大陆的游客是很容易带着国内的观念和习惯一起飞过来的,比如“抢座”、“高声喧哗”、“笑闹无常”,“便后不冲水”,“在空调车内脱下鞋子散发脚臭”,但已经比以前进步多了,至少俺没有看见有华人随手扔垃圾、吐痰、插队、闯红灯,在公园长凳上睡觉、在饭店内喝酒划拳等等恶习。说说别人是容易的,俺自己在国内的时候又何尝不曾有这种种恶习?只是在异国他乡呆的时间长了,入乡随俗了,看人家都很有环保意识,自己也不好意思,一些恶习就慢慢改掉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大的进步。
结语
这次美国之行非常匆忙,只有短短的两个星期,去了旧金山、拉斯维加斯、落杉玑、好莱坞等几个城市,骑马观花,所见所感很有局限,如井底之蛙仰头看天,那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在俺眼里美国也只有井口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