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陌生人坏人 |
分类: 日内瓦湖边(杂文) |

当俺们很小,还似懂非懂的时候,父母就“教导”俺:到外面不要理陌生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千万不能和陌生人一起走;在家里有陌生人打电话就放下,陌生人敲门不能开,即使他们能说出爸爸妈妈的名字也不行,等等。你难道没有听说过么?除非你不是出生和生长在中国的。
还有一个与此相等的命题是:“陌生人等于敌人”。大凡村里来了什么陌生人,大家都会“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实行暗中监视,等待他露出“汉奸”或者“台湾特务”的马脚,大家可以一哄而上将捉之而后快。后来时代变了,“特务”没这么多了,那就往“小偷”、“强盗”、“骗子”等“图谋不轨者”方向靠,反正“陌生人”不是“敌人”就是“坏人”,这个理走到哪都没错。
直到21世纪的现在还是如此。想想原因有二,一是传统教育的惯性很大,俺们继承了父辈的光荣传统,还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当心陌生人”;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现实所逼迫的,犯罪率据高不下,坑蒙拐骗的事情,昨天就发生在亲朋好友或者自己身上,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一个正常心智的人当然会总结所有的经验,得出对自己对家人最有利的结论:“陌生人等于坏人”,必须小心提防。
至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已经完全被破坏——当然仅仅局限在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上,熟人、朋友、兄弟之间的关系还是有信任的。所以,如今要信任一个陌生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反过来你想取得“陌生人”的信任也一样的难。
那怎么办?没有了信任,与陌生人如何做事?这可能吗?这个世界太需要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合作了,否则不光国家经济会出现问题,整个社会体系都会崩溃啊。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的,只要想办法把彼此“陌生”的关系转化为熟悉的“兄弟”、“朋友”或一艘船上的“同伙”关系不就一切都好办了嘛。所以,在中国人际关系特别重要,要办事情,必须找到认识的人,或者由认识的人出面介绍把“陌生人”变成认识的人,有特殊要求的,就用金钱、美女来买通成为“熟人”。所以,官场也好,民间也好,大家都热衷于交际应酬,饭店、酒家、练歌房、夜总会等热闹场所便成了最好的交际之地,“陌生人”变成“熟人”的各种游戏规则便在暗中大行其道。
上海人在这方面有天赋,如果他们对你很热情地称呼:“绑油”(朋友),拉近距离,而一点也不嫌你是个陌生“乡巴佬”的话,估计你身上有油水可捞,可要小心了;河南人对人使坏时,很有可能两眼泪汪汪,口里称“老乡”,即使你俩的祖先一个是非洲母亲一个是山顶洞人那样遥远;东北人则以“为朋友两肋插刀”的“阶级兄弟”般的感情来消除“陌生”感,其实刀子是插在你的肋上,不消点财能免掉灾么?
所以,一个“陌生人”快速地、不自然地变成“熟人”的这件事,是有些问题的,有可能人家有求于你,或者你有求于人家。若无所求,就不会那么急功近利,就是一个“慢熟”的过程,彼此会自然些、轻松些,信任感会重些,交往的时间也可能久远些。
“陌生人就是坏人”这个很有智慧的中国学问,直接拿到瑞士来用可能就不太符合这个国度的情况,俺不可能对5岁的女儿说:那个蹲下来和你亲切交谈的陌生老太太是个老骗子,装慈祥,可能把你卖到非洲去;注意仔细盯着那个在机场门口帮妈妈提行李的陌生先生,小心他把行李给拐走了;那个帮你扛坏掉的自行车回家的陌生男骇,是个无恶不作的野小子,是为了骗取你的信任把自行车抢走呢……
当俺们回到国内的时候,女儿对一切都充满新鲜好奇,如在瑞士那样到处乱跑、无所顾忌,俺不得不担心地紧盯着她并告诉她“陌生人就是坏人”的理论,弄得她很怀疑地问:“是不是中国有很多坏人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