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们:别让你的孩子当小留学生

(2006-01-05 17:59:17)
分类: 日内瓦湖边(杂文)

家长们:别让你的孩子当小留学生

 

你是老留学生,还是小留学生?

留学生就是留学生,为何区分“老”、“小”?据我所知,小留学生乃指年龄在1822岁之间,高中毕业或读了一、两年国内大学的年轻中国留学生,目前在国外学习语言、预备进大学或已经考入大学。如此称呼,是为了与那些年纪较大、主要攻读硕士、博士或做博士后、访问学者的老留学生相区分。

随着近年国门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到国外旅游、读书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了。而很多国家对于中国留学生的签证也越来越容易,不容忽视的是:这些国家放宽了有关的留学政策,很重要的一点,是为了通过对外国留学生的收费教育来促进自己的国民经济的。问题是,国外的公立大学收费都很低廉,有的还是免费教育,如果留学生都进了大学,哪有什么“费”可以进帐呢?

老外当然不会糊涂,于是那些为进入公立大学的留学生而开办的私立“预科学校”和“语言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既然是“私立”,价格肯定不便宜,而有些更是漫天要价,令人吃惊。举个例子,洛桑某私立语言学校,教学质量不错,信誉也好,原本价格还算合理,近几年随着中国学生的增多,学费已经番了几番,现在每一期三个月的课程,要瑞郎4000元,加上食宿、保险、交通等其他的消费,三个月的生活费至少在3000元左右,一共需7000元瑞郎(人民币近5万元)。学三个月语言是进不了大学的(对零起点而言),很勤奋的至少需要6个月,一般需要9个月才能考入大学。9个月就是花费15万人民币为瑞士经济作了“贡献”,还不知道能否考进大学,因为录取率并不高。如果不能录取,除了在语言学校沿居住证、等待下一次考试外别无他法,时间久了,有可能会被警察局吊销居住证、要求限日离境。

而进入大学,也只是漫漫长征的第一步,你至少需要3年(法语专业,其他专业需要4年)时间的苦读、通过无数次考试才能拿到毕业证书,如果通不过考试,最多可以延长两年。在这3年或5年时间里,你要消费,你要打工,又继续为瑞士的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而能够从私立学校考进大学,又读出来的“小留学生”真是屈指可数,几年来整个洛桑大学的几十名中国留学生中,读完大学本科的只有两位,其中我认识的一位还多读了一年。这倒并不是大学歧视中国人,其他国家的学生也一样,因为即使瑞士本地学生的淘汰率都超过50%以上,更不用说留学生了。如果在国内的大学获得学位,再报这里的研究生,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录取和毕业的成功率都很高;已经取得硕士学位的,申请这里的博士就更简单了。总之,越往上读越容易。

问题是出来的小留学生,大多是高考失利或考进的大学不理想,转而走出国留学之路的。很多支持出国的父母是报着“渡渡金”、“吃吃苦”、“换换环境”,“再不济也可以掌握一门外语吧”、“说出去好听”等等不切实际的想法或虚荣心作怪,而“一掷千金”把孩子盲目地推向了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咋一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到另外一个世界生活,连那些人生经历丰富、学业精通、语言能力较强的老留学生尚需一段时间适应,何况没有多少社会经历和语言能力,甚至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小留学生们呢。据我的观察和接触,在瑞士的小留学生们大致有这几种状态:

“乖乖宝”型:在家依赖父母惯了,“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不会做饭就上超市买个面包或三文治对付一餐,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衣服一概不会,房间脏得连狗也不敢进去,几件衣服轮着穿,直到每一件都很脏为止。不过,除了生活上比较“低能”外,他们一般都还比较用功,没有太多其他问题;

“富家子弟”型:全身价值不菲的名牌包装,高级手提电脑、手机、数码相机、摄影机等等一应俱全,租高档公寓,出手阔绰,经常上高档餐厅,有的还开着轿车或跑车,经常到国外旅游,跑遍欧美拉非,是“出国帮父母来花钱”的某些高干或富家子弟。想读书的不多,吃喝玩乐的多,是问题比较突出的一类;

“默默无闻”型:不太注意外表,比较懂得节俭,估计父母不算太富裕,经常在外面打工以补家用,没有太多的时间关注读书和打工以外的事情,也没有太多的朋友,学习上比较刻苦,但成绩总归有优有劣,除了个性方面比较忧郁和沉默一些外没有太多其他的问题;

“叛逆者”型:是问题最突出的一类小留学生,和家庭的经济条件没有直接关系,有钱没钱都有可能成为此一类型。也许在国内父母的监管下还算个好孩子,一到国外的“自由国度”就暴露了平时被压抑的本性,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从此没有人可以管得着他(她)了:随心所欲地消费、交朋友、同居、上赌场、进入色情场所等等,更有甚者染上吸毒或者触犯当地法律被遣送回国。

以上四类只是大致的分类,但足可以一窥小留学生们的生活状态。远的不说,就说我的一个朋友,人很帅气,一到瑞士便交上了女朋友,然后迅速合租同居,两年后吵架分手了。我朋友的这种情况,在这里是很普遍很正常的事情,而很多国内的父母都不知情,被瞒在鼓里,即使知道也是鞭长莫及、无可奈何。还有比较过分的,在另一城市学习法语的、一对同居的上海小留学生,一年后在瑞士产下了一对双胞胎,而当时他们的年龄才19岁。双方父母当初听闻消息几乎晕倒,后来只好接受现实,女孩的妈妈也从国内赶到瑞士来服侍坐月子的女儿;还有个21岁的女孩,因为避孕不当,多次流产,当最后一次向医院申请流产时,医生提出严重警告并拒绝手术,理由是她极可能会丧失生育能力,女孩只好回国处理。

西方社会崇尚个人主义,“自由”是普遍意志。比如学校尊重学生的个人行为和隐私,采取绝对不干涉、不过问的姿态,也就是说,你有选择和行动的自由,你也必须对所产生的后果责任。你可以交了学费后不到学校上课,无人过问,至于考试通不过,而导致重读或勒令离境的结果,那就得你自己负责;即使你在读书期间生孩子,既不违反法律,学校也不管,至于今后如何在国外安排生活、学习还得抚养孩子等等一系列问题,那就得你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了。所以在自由行动以前,必须先考虑自己要承担怎样的责任,能否承担、如何承担?道理很简单,但不少小留学生们不知道或者没有意识,他们从国内家长和学校严格的管教中一下子脱离出来,真正感受到了“自由”的可喜可贵,于是任意挥发难得的“自由”,却可能导致难以接受或承担的后果。


除了感情和性方面的问题外,另一个比较棘手的是语言问题。不少小留学生在国内没有学过语言,故专门到这些私立学校接受系统学习。在瑞士也有很多私立语言学校,除了学费昂贵外,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一个班大多数学生都是中国人,甚至都是中国某个城市的人(要看中介在哪个城市)。有一次,我去语言学校办点事,经过教室的时候,我宛如身处上海的某个中学教学楼——整个教室的学生都在说上海话;后来,一个学生告诉我,他们班来自非洲的一个黑人同学已经会说不少地道的上海话了。本来,在语言学校里,由于有来自各个国家的学生,可以通过共同学习的法语来强迫自己和同学沟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环境”。一个班中国人多了,倒给了老外学中文的“语言环境”。没有了“语言环境”,跟在中国的课堂上上课有什么分别!

至于社会上的“语言环境”,我认为对外语学习有些帮助,但帮助有限。平常生活中,小留学生们与当地瑞士人的交流是有限的,上超市、商场都不需要太多的交流就能购物;去警察局、火车站等事务机关办事毕竟就几个专门的问题,问完了,事也办好了,每年也就一、两次,机会很少。真正能够提供语言环境的有两个方法:一是租住在退休老人家里(子女不同住),他们有比较多的时间、也喜欢和年轻人聊天,可以乘机练口语;二是去打工,餐厅、饭店等等,只要和人打交道,就得说话,说法语。能够碰到好的房东需要机遇,找到打工的机会也一样,并不容易。

 

说到打工,可能受到不少有关留学生的电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的影响,不少父母以为在国外打工很容易,又可以锻炼孩子的阅历,还可以赚钱,何乐而不为呢。我知道在瑞士有很多的本国失业者找不到工作,欧盟国家的劳务者又大量涌入抢走了不少工作机会,还有不少留在瑞士的第三世界难民是有工作许可的——整个“求大于供”的劳务市场。况且政府发给学生的居住证是不允许打工的。另外,雇主也要考虑交税、保险的问题,还要到警察局登记,一般很少雇佣学生(除了一些临时的保姆或者清洁工之类的工作外)。当然,工资很低、强度很大又没有任何保障的“黑工”还是有的,但上课、复习的时间就很难得到保障,还要担惊受怕被警察搜查。说句实话,留学生在瑞士的待遇远不如难民,因为到瑞士读书是“消费者”,而难民是“被救助者”,他们不但可以找工作还可享受政府发放的“救济金”,而且在租房、保险等方面有很好的减免政策,不用工作也舒适地过日子。

 

小留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另一个障碍是缺乏自制力。通宵上网、看碟搽麻将或喝酒、泡吧睡懒觉,到国外旅游、度假等等,都会耽误学习,有些学生缺课多了就跟不上进度,索性不去上课了,如此恶性循环,哪能通过考试。我认识的一个语言学校的校长,曾经三番五次地在上午上课时间去留学生宿舍敲门,请他们起床去上课,结果有些学生懒得理他不起床不开门,还有一个宿舍的学生从昨晚彻夜奋战直到现在还在搽麻将,还嫌校长搅和了他们。难怪,有不少小留学生在语言学校学了三年,法语还停留在初级水平。

 

另外学习没有目标、看不到前途,贪图享乐与虚荣心、不想回国就找个老外嫁(娶)了,这样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国内有很多新闻媒体关于小留学生的报道,都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了,但来留学的还是很多,类似上面提到的问题就如电影般不断地在国外循环上演,无非是主角和时间、地点有所不同罢了。在国内含辛茹苦、翘首期盼的家长们,什么时候才能更理性、更现实一些,不要让孩子们在这里白白耗费青春和金钱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