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钢
曾经被某些黑嘴吹嘘股价值200元的“中国平安”,因恶意圈钱被股民和机构纷纷唾弃,股价一路狂跌,从公布千亿融资方案的1月21日至今,股价几近腰斩,如果以去年10月24日最高价149.28元计算,股价差不多跌去了三分之二,可谓惨不忍睹。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3月20日一则消息在各媒体流传:平安董事长称融资无时间表,对投资者表抱歉。报道称,在平安于20日召开的2007年业绩报告会上,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解释说,平安融资是为了扩充旗下子公司的资本金。他需对投资平安股票亏损的投资者“表示抱歉”。并称,平安将根据市场情况,审慎决定融资的时机和规模,会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将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并加以认真研究,目前融资还没有准确的时间表。
难道一直以来对股民心存傲慢与偏见,甚至对管理层同样充满了挑衅的中国平安真的改弦更张了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在我看来,且不说马明哲所谓的“抱歉”并不针对所有投资者,更无对一已行为造成股市持续动弹有所反省,仅就有案可稽的信息可以判断,所谓的“抱歉”是假,而“融资还没有准确的时间表”完全是迫不得已的缓兵之计,因为以目前“中国平安”的股价和股市形势,它想正常“融资”近乎天方夜谭。
我不否认,平安20年间令人震惊的大发展中,有着许多值得肯定值得国内公司学习的“法宝”;但在我看来,平安所以能有今天,所以有发展的“深圳速度”,与境外大公司的最大区别在于:第一,有着来自政府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巨大支持;第二,有着中国这个世界最大保险潜在市场的本身需求;第三,有着中国“新兴加转轨”股市在融资方面提供的巨大便利;第四,来自马明哲曾经的政府官员背景、平安的“央企”背景,以及由此“炼就”的“大本领”。至于经营,我看不出平安有多少高明之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它的敢作敢为、巧取豪夺和豪赌本性。
许多年前,我就与平安有过交往,我的好几个朋友至今还是“平安人”。说实在话,做“平安人”还是很幸福的,幸福的道理很简单,只要你努力,收入很可观:你拉进一笔保险费,提成少则二三成,多的四五成,如果你有七姑八姨,交了三教九流,有着方方面面的人脉,收入还用说吗?所以,我的那些“平安人”朋友大多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只是那时候的我闹不明白,这样的“平安保险”真的保险吗?!所以,我对所有“平安人”朋友的游说与动员一概予以婉拒,至今没买过一份“平安保险”,也不敢买入一股“中国平安”。
我们从《中国平安与马明哲的前世今生》等材料中得知,平安所以“芝麻开花节节高”,除了吸收中国工商银行、深圳招商局集团、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深圳市财政局与摩根斯坦利、高盛和香港汇丰集团等境内外参股投资外,仅从股市中融资就高达数百亿:2004年6月,“中国平安”在香港上市,融资143亿港元;2007年2月,“中国平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人民币388亿多元。令人震惊的是,其A股发行价人民币33.80元/股,对应的市盈率高达76.18倍,世所罕见。
让人不得不提的还有平安的豪赌:据有关信息,平安2007年11月投资18.1亿欧元购买了9501万股富通股票,平均每股19.05欧元,而截至1月24日,富通收报14.62欧元,这意味着中国平安投资的18.1亿欧元已出现约4.2亿欧元(约44亿元人民币)的浮亏。而来自平安的最新信息,其2008年3月19日与富通银行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中,投资额已经增加到21.5亿欧元,投资股比为富通银行拟出售目标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的50%。另据新华每日电讯,由于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遭受投资损失,富通银行去年利润水平大幅下滑,2007年全年实现净利润39.9亿欧元,较2006年的43.5亿欧元下降了8%。如果剔除出售旗下一家合资企业的股权所得,富通银行去年净利润仅为31亿欧元,较2006年下降30%。平安如此孤注一掷,收获的将是什么,我们不免心惊胆战。而今天,平安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演绎出“融资门”事件的最主要理由还是它念念不忘的“境内外购并”!另一则信息称,据wind统计,仅2007年7月至9月,平安就动用2458亿元参与新股配售。据平安最新公布的有关财务指标显示,其去年主营业务收入1652亿元,而投资收益高达569.5亿元,相当于前者的三分之一,其中得益于已为人诟病的中国证券发行制度而带来的新股配售收益占比相信不是个小数目。但平安全年净利润只有150.86亿元,如果不是这569.5亿元的投资收益,高额的保费收入带来的却是亏损。
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就在“中国平安”股价一泻千里、所有投资者叫苦不迭之际,平安还是如期推出“长期激励计划”,并实现“首次支付”。其高层2007年度共派得薪酬计人民币2.82亿元,较往年同期增长约122%,三名董事及高管2007年的税前薪酬超过4000万元,董事长马明哲税前报酬为4616.1万元(另有2000万元奖金直接捐赠给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总薪酬折合每天收入18.12万元,刷新A股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最高纪录。在我看来,正是这种中国特有的上市公司股价异常变动可以与公司经营及公司管理层薪酬脱节的不可思议现象,培养了某些人的傲慢与偏见。
几乎与此同时,“京华春梦”在网上爆出“惊人新闻”——
早在1992年,马明哲假借广东人叶文彪的名义注册成立深圳市浩大实业公司,后改名为深圳江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然后,让这家公司参股公司10%的股份。而这家公司注册成立的时候,只有400万元人民币。而参股我们公司的钱需要1个多亿。马明哲就让公司担保,帮助江南公司入股平安。而实际的所有人是马明哲自己。2000年下半年,国家监察部门来我们公司稽核监察,马明哲害怕事情败露,找到深圳市原外办主任陈剑钧。陈当时已经辞职自己设立了律师事务所。陈帮马明哲安排成立平安证券公司工会和平安信托投资公司工会。然后,接手了江南实业公司的全部股份。马明哲对外宣称,江南实业是职工持股。但我们平安员工,都只有新豪时公司的合股基金,没有人有江南实业的股份。并且,平安证券公司工会和平安信托投资公司工会参股平安保险,从来没有得到过人民银行或者是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江南实业公司也没有多少钱。都是马明哲拿公司的资金交给江南实业公司的。其中,主要是寿险的业务员佣金节余,累计有2个多亿。马明哲挪用这部分佣金节余,归他个人使用。这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早在1994年,马明哲为了能够当上董事长的位子。就拿新豪时的股份贿赂有关的金融监管员。本来,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公司最大的股东,要派干部来担任董事长职务。马明哲就拿350万股的合股基金,给了工商银行的一位行长。让工商银行放弃了派人当董事长。马明哲在公司会议上还透露,深圳市的某些主要领导,个人也都拥有他赠送的公司股份。所以,公司上市也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马明哲在公司会议上经常吹嘘,他给深圳市做了大好事。公司一上市,深圳市就会出好几个千万富翁。但其实我们平安员工都清楚。公司发展10多年来,资产都快被马明哲掏空了。前些年,马明哲为了扩大公司规模和影响力,卖了很多高预定利率的保单,利差损在500多个亿以上,把外资股东都吓坏了。2002年10月,汇丰集团入股的价格是20元港币,而2003年年底,日本第一生命入股的价格只相当于3.2元人民币。所以,马明哲在年底又与汇丰一起收购福建亚洲银行,白送给汇丰集团25%的股份,作为补偿。公司面临上百亿的利差损,前两年卖投资连接保险又误导客户,遭到大量退保。为了掩盖实际损失的真相,马明哲就要求财务人员做假帐。马明哲花900万港币一年引进的汤美娟,就是因为不愿意为马明哲做假帐而辞职的。
还有网友分析说:平安圈钱的欲望已经不可遏制了!平安是什么样的欲望导致它如此迫切呢?大家记得花旗银行次按危机吧!国开行拒绝伸手的真正原因是危机的水太深!那么汇丰在这次次按危机中遭到的损失不比花旗小的。这导致港股爆跌!汇丰的唯一出路和花旗一样就是引进傻瓜投资者和出售不良资产。而汇丰作为英资企业国开行更不愿意出手相救了!汇丰到了破产的边缘!迫切需要水鱼出来!汇丰只剩下唯一的稻草就是打着平安走出去收购海外资产的旗号骗国内机构出钱拯救汇丰是真实目的!一旦增发通过那么用小钱收购点不关联的海外金融资产大资金收购汇丰相关的垃圾资产。这也是平安这次增发不公布投资项目的真实原因。那么为什么不增发H股呢?因为香港投资者消息是很灵通的,已经知道这样的意图不可能投资了!所以想起来国内消息闭塞利用这点来圈钱拯救汇丰!说白了就是把次按危机转嫁给国内投资者!这也是股市爆跌的元凶和机构抛平安股票的原因。
网友所爆、网文所述是真是假,以我的能耐无法证实,只能姑妄听之。相信不久的将来有关媒体会有交待。但有一点我是相信的:“平安”从来都不平安,它的资金一定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长年累月累积至今,只能拆东墙补西墙,靠不断地开拓“市场”,开辟“融资渠道”,请各方秀才“锦上添花”,才一天一个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把股民和机构一起忽悠到“山顶”,让他们乖乖地贴钱贴力为“中国平安”站岗!我所以有这样的判断,从3月21日中国平安集团董秘孙建一接受《上海证券报》等媒体专访时的谈话也可以看出一二。孙建一说,平安不同于其他上市的同业,由于集团上市的因素,平安并未享受到上市前不良资产得以剥离的待遇。“其他公司是用低成本取得更好的经营业绩,而平安就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对旗下机构补充资本金。”就在这番话见诸媒体不久,有人甚至预言:平安随时可能会爆出惊天丑闻,平安可能就是美国安然公司的下场!
“中国平安”能平安吗?相信总会水落石出,我们且拭目以待!只是有一点,股民们千万担心:这样的问题股票,你还敢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