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来到苏博,我很激动,虽然我不太懂艺术,但《父亲》这幅画的写实和意境给我们的震撼却是从读书时代延续至今,每个人都从中读出自己心中父亲的样子。
记得高二当年,高考的作文题就是《父辈》,我爸爸要求我多练练笔,也写一篇作文给他看,当时围绕的主题就是这幅画。写了什么却是一点也记不起来了。
时隔多年,我也即将为人父,缘分将这幅画真实的带到我的身边,我当然要去一睹真容,再次感受“父亲”这两个字的内涵。
http://s9/middle/53d93bcenac9734215658&690
于是,今天,中秋小长假的第一天,也是教师节,以胎教为名,将DDP带到了苏博。很有趣的是,DDP是苏博内唯一的一名DDP,收了很多注目礼。(逛观前街时DDPS们那个多啊,看来老婆是被我骗到苏博的。当天还有殷墟挖掘出来宝物展览,青铜器具居多,老婆对一个跪着的小玉人很感兴趣~~~)
终于站在了《父亲》这幅画前,这是我第一次站在自己“品”过的画的真实作品前,细细观赏,不得不承认,感受与看杂志上的印刷品完全不同。
首先是写实的质感。我第一次发现,画中的父亲,有帽子上的灰土、额头的汗珠、稀疏的白胡须、耳朵上夹着的圆珠笔、粗糙的皮肤、手指上的伤。画家的技艺是高超的,不用过多交待。
其次是真实的情感。站在这巨幅的肖像画前,我们这些成年人,已经觉得父亲老朽需要我们照顾,进而对父亲有些不敬的成年人们,又再次成为了被父亲关心的孩子。画中的父亲应该是刚忙完,正端着碗准备喝水,一抬头看见了我们,他的嘴角像是在笑,他露出几颗剩下的牙齿,他似乎想对我们——他的孩子们说些什么,也许是:“回来了?”,也许是:“累不累”,也许是“快回家吃饭吧”,不管内容是什么,肯定只有寥寥几个字,但却是父亲见到久违的孩子,第一反映说出的话。他的眼睛不那么有神,是那么干涩,却在看到孩子时落出了那一点光芒。这情感足以让游子落泪。
看到这幅画,我觉得,这幅画已经成为我们这改革的年代“父亲”这个群体的一种精神象征:无论我们的父亲是什么职业,他们收入高不高,他们社会地位怎么样,这个农民的形象,就是我们父亲的形象——
他永远是辛勤的,他用自己劳动的汗水为社会和家庭付出贡献;
他永远是忘我的,他不记得自己的伤痛,不在乎自己的付出;
他永远是沉默的,少言寡语,却是言出必行;
他永远是智慧的,哪怕受的教育不高,他也能用支小圆珠笔把事情记录得井井有条;
他永远是无名的,他不会代表谁,他的孩子们不能高声叫嚣“我爸是**”,但是,他黑色的脸庞下,是清清白白的人生,是敢作敢当的性格!
“父亲”,这两个字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是满盈盈的父爱,是敞亮亮的号子,是笑呵呵的自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