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很清晰的思路,只是总觉得有点想说的话。这些天总在想,什么样的性情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好的,或者是最好的?我们是否应该树立自己的某个标准呢?
自从佩慈不再对幼儿园有意见之后,我很久没有接送她了。上周五下午我去接了她一次。班主任黄老师领她出来,我便问黄老师,佩慈的表现怎么样?黄老师说,佩慈现在吃饭进步很大,但是有一点,还是自己玩得多,不怎么主动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我说,佩慈会慢慢有进步,越来越主动的。佩慈有点呆呆的看着我,没什么表情但是又能看出有点点委屈。当离开中一班的门后,她马上神情飞扬起来,拉着我的手就飞奔,脸上也恢复了在家里的调皮,笑容灿烂。
从那天之后,我的心里不知怎么,时不时地会想这个问题。一般来说,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小孩子活泼外向,会主动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见了亲戚朋友就会甜甜地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好”之类的,有这样的乖孩子家长也很有面子。佩慈在家里是十分调皮可爱,话也很多,应该说,她各方面的能力还是不错。专注力很强,自己学数学宝,玩语文之星,真的自学了很多:数数,简单加法和乘法表,认字和拼音也基本上是自己学习的,写字是画字,因为我们并不教她笔画和写字。她的语言能力也很不错,词汇表达等等都远远超过同龄的小孩子。但是,有一点,她在陌生人面前还是不大放得开,显得不是那么外向和灵巧,见到别的小朋友也较少主动打招呼,显得不老成。我想在幼儿园,她总是没有显出她的本色,不像在家里那么自然。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她现在有时候还会说: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尽管,她只是说说,早饭后还是会乖乖地去坐公交车。
我这几天脑海中总是会跳出黄老师对我说这话的情景,还有当时佩慈仰头看着我,有点委屈的神情。我忽然非常理解佩慈了。我觉得,孩子的性情多种多样,并不是一定外向、主动更好。老师和家长的有些评价和希望不应该成为孩子奋斗的目标。佩慈或许不是那么外向的孩子(她爸爸就是比较内向的人呢,不过我并不认为这一定总是缺点),但是她只要能和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一起玩得好,不是主动也不要紧。再说,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再到工作后的成人、中年、老年,所有这些阶段,没有人可以说,自己总是有最全面和完美的表现,总是会有一些不足或者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当然有一个标准,但是我们一方面可以不以此为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我们要允许自己不是完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幼儿园的小朋友完全按照“最完美”的标准去衡量她呢?而且,我有时候觉得,她比同样四岁的小孩子更有心眼一些。
我喜欢佩慈在家里活泼可爱神采奕奕的样子,但是我也希望她到幼儿园接受集体生活的训练,哪怕是被忽视一下也是好的。性情大多时候天生的,如果能够陶冶得更活泼外向可能更好,但是如果她以后依然有些内向,也未必不是文秀、内敛的表现呢?或者,即便有一些不完美,也是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所以,我不会对佩慈有什么绝对的期望,也绝不想让她成为我作为家长自豪的资本。我所希望的是,她对我们收养的小猫有爱心,希望她拿出硬币走向街头行乞的老人,希望她自己吃东西之前,分给家里其他人分享,希望她宁愿自己不玩,把玩具给小弟弟小妹妹……
那次,她在街头玩吹泡泡的时候,有两个陌生的小孩子看着她。我说让姐姐玩一会?她毫不犹豫地就把泡泡水瓶递过去了。我问她,为什么这么爽快,她说,不是应该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吗?这个佩慈,我非常喜欢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