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逍遥庄子无何有乡
(2016-10-31 09:49:40)
标签:
随感札记 |
分类: 观虚斋手记 |
虚斋劄记
(2016年10月)
最近多有行人早逝,甚可痛惜!此亦提醒吾人痛念无常,精进当下!
行善积德,可消往世之冤业;谨慎警觉,避免此生之灾殃。
人之寿命长短,约分三类:一者尽其天年,善业;二者中途横死,恶业;三者依其今生所作而或善终或不善终,不定业。又,别业之外尚有共业,则一切皆缘起,具种种可能,贵在当下之修行向善,归于明觉而不动摇。大修行人则能转业造命,我命在我,而生死一如,游心大化。
若了妄想性空,即转识成智;若以正智圆照,即万法皆如。是以生死本空,当体寂灭;一心如如,本觉现成。入自觉圣智,证唯心现量,全在妙悟,岂滞言诠!故非言象可表,当见月而忘指也!
众生之根器无量,欣厌各不同,《楞伽》所说五种性差别,亦仅举其大类而已。故虽邪师说法,亦往往趋之者众,盖邪师正满足众生之所欲,投其所好,故得人心也;而即使明师,亦只度有缘,而非议者众,盖不近人情,逆流而上,此非执我者所乐闻也,亦非滞欲者所可及也。若夫观机设教,化导无量,则非佛之大智不能为也。
普通人往往将灵修理解为禅定,如此则灵修确实不能解决心理问题。但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非灵修之真义。禅定只伏现行烦恼,不转习气种子,故非究竟。真修行必具正见,入正观,了人法二无我,而成智慧解脱。
儒佛会通之一例:佛言无常、无生,与《易》之言变化、生生,似相反而实相成也。无常即变化日新,无生即生生不已,岂俗儒所谓之死寂无生乎?盖佛言无生,因缘起无自性故,无"生"之定相可得,此正生生之易所以可能之理也!
憨山大师《观楞伽经记》卷十五:“如来自性,即法身自性,乃究竟真我也。”由此知真证无言,凡言说皆有待,第一义离言说,故以佛教主无我而他教皆有我,此义不成。以无我对有我,真我对假我,皆相待对治之方便言说,而实相绝待,超有无、真假之对待也。以因缘故,说无我亦可,对治外道之神我;说真我亦可,对治五蕴之假我。故悟实相者,说有我亦可;不悟实相,说无我亦偏。觉者施设,皆为方便;学者玄谈,统为戏论。
破执而明空,此佛教之精髓也;而不了之佛教徒,反处处执于宗派之见,愈学愈局限于我执、法执之中,良可叹也!
观虚斋教学,或收费,或免费,皆应机施设,无关名利。收费,是智慧担当;免费,是慈悲布施。心无增减,无二无别。
《楞伽经》卷二:“妄想识灭,名为涅槃。”若离妄想,则万法本如,明觉自在,此即涅槃解脱,非别有所证也。此妄想识包含八识在内,灭妄想识即转八识成四智也;然八识之中,又特指第六识也。盖六识之妄想分别,乃迷悟之枢纽。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八识之转,功夫只在第六识也。若觉妄想本空,转六识之妄想成妙观察智,则七识成虚设,而五八识随之而净,大觉现前矣!反之,以六识之妄想而做功夫,则南辕北辙,以妄逐妄,成外道之邪见,永无解脱之日也。
有人将修行分成封闭与开放两种用功方式,其实本质上都是无限开放。切断感官用事,是识神不起;神游八方,是元神通彻。此两者不是对立的方法,而是互通的。若说区别,则一者是凝神的作用,一者是观想的作用。无我而通法界,此万法之本也。
诸幻从他幻,知幻即远离。
虚空无动摇,白云任去来。
言语皆寂灭,妄想本不生。
清净本觉性,圆明照大千。
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逍遥庄子无何有乡
弟子问:如何看待临终时的状态?舍利子能否证明修行境界?
观虚答:最主要是看临终时是否清醒?是否有牵挂?此时习气业力都会真实呈现,凡假修行人一定手忙脚乱,或昏睡不觉,而随业漂流。真修行人智慧恒在,四大本空,万缘放下,一灵独觉。至于舍利子,则并非确切的凭证,与具体的修法有关,大抵体现色身的变化而已。若大禅师来去自如,生死自在,则可算是修行成就之真实凭证了。
若未具正见,不发菩提心,纵精进修行,亦徒增其病耳!良以我见根深,爱憎盈怀,能所未忘,故凡有所证所悟,皆长无明,益添我执而已!
自觉圣智,离心意识;离相离名,绝待无量。大觉无我,无能无所;无证无得,平等清净。
道人乃修道人之通称,并非指道教之道士或道长也。余号“观虚道人”,人多误会,以为某乃道教中人。余研道教,然非局于一教一派之人也,唯以实相真理之道为归,故曰道人也。今阅憨山集,见大师亦尝自号“憨山道人”,盖已得我心之同然也。余亦尝号"常空居士”,则人又以吾为佛教之居士,其实居士,乃居尘修道之士,原非定指佛教徒也。斯可谓法界一心,教外别传(无教之教,亦教内真传)也!
无明风起,念波翻涌;
智觉清净,性海非动。
念本无生,空不生花;
相续心灭,万化玄同。
憨山大师《大乘起信论直解》:"一念回光,即同本有;能知无念,便证法身。"
公园秋色正迷人
禅者无事只观心
风吹叶落花犹放
更无一物可当情
观不失虚,故应物而不伤,不着于有;虚不失观,故无事而常清,不滞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