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虚斋语录(2013年6月13日—8月3日)

(2013-08-03 09:32:54)
标签:

手记

汇编

微博

格言

杂谈

分类: 观虚斋手记

 

◆  某日闲谈,对方谈到她是如此地爱着他;斋主笑曰:观照一下你的爱是什么意思?我"爱"红烧肉,但我并不在乎红烧肉的感受,只是享受自己的美味!

◆  一缕书香心游大千,半份禅悦性通法界。

◆  顺势随缘不强求,凡事量力而行,应机而化。若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负重,此三者乃君子之所忌也。

◆  活在当下不是排斥过去与未来,而是觉醒后的实相:没有过去未来的时间相,只有永恒的当下。

◆  什么是死亡?是"谁"在死亡?在死亡中有没有不死者存在?如果我们在逃避死亡,也就是在逃避生命。孔子言不知生焉知死,要加上不知死焉知生,就是完整的真相。

◆  当你心中有不平时,你看到世界是凹凸不平的;当你心中有怨恨时,你觉得世界对你有怨恨。你所显现的世界依你而定:外界只是一个屏幕,你在其上投影出你内心的一切!

◆  智慧与身份无关。一个愚蠢的人不会因为拥有某种身份或穿上某种服装就会变得有智慧,但许多人却不断追逐"有身份"的"名师",而忽略身边的"明师"。比如,佛教徒往往认定,出家人才是"师父",在家人是"俗人"。但俗人出家了,你就相信他"不俗"了吗?未证悟的人,没有智慧,都是俗人!我只看"人"本身,不管你的"身份"!

◆  你和实相之间没有距离,所以也就没有道路可以到达;你所在之处即是净土,所以没有别的地方可以作为归宿。一体的世界没有时间,所以也就没有方法可以修成;存在的当下即是永恒,所以没有未来的天国可以期待。

◆  如果你真的想要学习,你必须成为学生、成为门徒,只有臣服而信任的心才可能接受我所传达的信息。虽然我或许出于爱、或许出于无分别之心称你为我的道友,但我并没有允许你开始称我为你的道友。道友意味着同样的层面、同样的高度,这样我就无法指导你,也就没有必要回答你的任何问题。我们可以谈天说地,但我无法与你谈论道之真理!

◆  内在工作极其困难,因为大多数的人并不真的想转化,他们只是要寻求自我的满足或安慰。人们可能修练几十年,只是在装饰人格,而内在本质一如从前。一个简单的刺激就可以使他显露原形:根本的执着如影随形。

◆  一方面,我们在不断地寻求快乐;同时我们又让自己远离快乐的真正的源头!我们寻求快乐的方式,注定了我们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

◆  你越是能看清虚假,你能越能够领悟真实;你能越能够领悟真实,你越是能看清虚假。

◆  终极关怀之解脱、终极意义之般若与终极存在之法身,此三者三位一体者也。

◆  盖行解一分,则说通一分;行解十分,则说通十分。说通之真际,即宗通之真际也。歧宗教而为二者,皆未入圆宗之门外汉耳!「清雍正语」

◆  维摩经宝积长者赞佛颂:不著世间如莲花,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  宗密禅师偈: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随情念,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观虚曰:对境不随妄念而能转之,则临终自能作主而不随业飘流也!

◆  南师:讲经说法的目的是利他,是为他人得利益,不是为让听众对自己有好的反应。观虚曰:让听众对自己有好的反应,试图表明自己演讲很成功,这是为迎合自我而不是为利他,戒之。

◆  面对一切,无所逃离!浊世乃"浊心"所现,不净化浊心而欲逃浊世,如逃避自己的影子一样可笑!智者以清净心等观宇宙,安然接受一切而转化一切,即尘世而现净土。

◆  空不是否定或排斥,空是超越界线的融合与一体。"四大皆空"不是要敌视身体,而是不为身体所限,于空寂无限中升华色身于法身之中。

◆  我们无法变成一个解脱者,我们只是去发现那个本即解脱的自己:意识的本来面目。

◆  有人问禅师:"凡邪?圣邪?"师曰:"我不在此住。"

◆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有没有意识,而是有没有能力觉知到自己的意识!

◆  觉悟不是逃离这个世界以免于它的束缚,而是以解脱的心全然拥抱这个世界,促进这个世界的进化与净化。

◆  如果你从外在看,即使是人也不过是物质;如果你能深入内在看,即使一朵花也充满着精神!

◆  本觉现成,性海非遥,顿悟者,悟其本有;烦恼本空,妄念无实,渐修者,修其本无。

◆  高贵的人类啊!你们一直在充分享受且利用"选择的自由"这一天赋的心智机能,但是我希望你们也能体会和享受"无选择的自由"所带来的智慧与清凉!

◆  和谐自己的内心,才能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答道友问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一、接受事实,静观内心,观照事实的本身;二、观想父母的养育深恩;三、不喜欢说明你的自我在对抗父母的自我,当你放下自己的立场接受一切时,你就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爱。

◆  若修行人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己的希望与恐惧、成功与失败上,我们就还未真正踏上灵性之旅!

◆  只有当你的幸福和快乐不依赖于任何对象的时候,你才有自由。否则,不管你拥有什么身份与地位,你仍然是自己所依赖之物的囚犯。

◆  《法华经》: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安乐行品」

◆  朋友的三种境界:一、交际。交朋友只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关心的是朋友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二、交流。有共同的兴趣,可以互相交流,共同分享。三、交融。互相融入,不分你我,成为一体。

◆  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法华经.法师功德品》

◆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夏日重读《法华经》集句

◆  心静凉似水性定安如山    夏日偶得

◆  逆向思维一鸟在佛像头上屙粪,有人问禅师:此鸟有佛性否?禅师答:有。此人反问道:既有佛性,为何在佛头上屙粪?师曰:它为何不在别处屙龚?

◆  《楞严经》卷二: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  春日鸡鸣,冬日犬吠。庭前柏树,云在青天。

◆  《楞严经》卷四: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  答网友问如何对治焦虑:战略上接受一切、包融一切、庆祝一切,你的本性无得无失,清净圆满;战术上坚持修炼一种功法,早晚各一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

◆  《楞严经》卷五: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  《楞严经》卷六: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观虚按:《楞严经》中二十五种菩萨入道方便法门,实涵盖佛法修证之诸种门径也。其中又以观音菩萨之声闻法门,最为圆通,最契此方世界众生之机。

◆  吾有三戒:一戒为人治病;二戒神通惑世;三戒有所得心。吾有三宝:一曰有愿心而无野心;二曰有耕耘而不计结果;三曰有行动而无期待。此三戒三宝,既是观虚自觉自省之要方,亦弘道事业健康发展之保障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