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度佛教思想史》略记
(2011-02-19 16:06:29)
标签:
佛学研究学风教育 |
分类: 观虚斋阅记 |
读完了印顺法师的《印度佛教思想史》。本书在学术上较其先前的《印度之佛教》更加成熟,论述也更加平实,不轻易发表轻浮的议论了。本书可以和吕澂先生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一书比观,两者都对印度佛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做了梳理,对印度佛学的基本文献与基本思想做了述评,是了解印度佛学思想史的基本教材。
印顺和吕澂可以说是近现代佛学界的两位泰斗,他们的佛学功底很深,影响也很大。但我并不是很欣赏他们,虽然我敬佩他们长期从事佛学研究的学术精神。因为他们两位虽然也是佛教的信仰者,但学风却是近于一般学术的,重在历史的考证与文献的梳理,是属于佛学史、思想史式的学术研究。这种研究在学术上很重要,但佛法的核心是实践的、修证的智慧,从一般学术的立场是无法探得佛法的心髓的。
当然,他们也是要追求佛法的“真实与方便”的,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修证”道路与方法,但他们毕竟不是长于修证而是专精于学术研究,更像是一个“学者”而非“行者”,他们想要通过严格的历史的、文献的研究,探究佛法演变的轨迹和原始的真相。只是研究者主体如果不在修证智慧上下功夫,则学术研究可以带来某一方面的“真相”,却也根本无法企及那超越历史与文献的“真理”自身。我不认同印顺和吕澂二位的一些根本的佛学见地,觉得他们都只是以一个学者的理性的眼光做抉择,而这种抉择是有严重的局限的;读印顺和吕澂的书,对于了解佛学演变的一般知识大有帮助,但与佛法的实际修证关系并不大。
我的方向是悟道式的、真理本身的探究,我直接以自身的修道体验与智慧去解读和印证佛典的内在精神。在“佛学”研究的层面,我的方法更倾向于牟宗三先生的哲学研究的方法,直接辨析佛学的系统义理,而不是纠缠于历史的过程与文献的考据。我对佛学的整体把握更欣赏牟宗三先生在《佛性与般若》一书中的呈现;在“佛法”修证的层面,我更欣赏陈健民上师“学者与行者相统一”的修证精神,从佛法修证的角度对佛学进行深入的研究,陈上师的《曲肱斋全集》具有典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