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道学在世界的传播需要借助商业化方式推进
(2010-04-04 08:43:45)
标签:
访谈道学传播文化 |
分类: 观虚斋教学 |
按:出席河南道学沙龙期间,接受了《经济视点报》的专访。由于版面篇幅所限,记者只是以自己的视角选取了一部分,并写成了以下简短的报导。由于记者的报导未经我过目,故有一些错误,在此也做了少量的订正。此次会议,我一改过去出席会议的“旁观者”心态,除了大会主题发言外,也较多地参与了讨论,认识了一些新朋友,颇有收获。现将四月一日《经济视点报》刊登的访谈转载于博客,与道友分享。
经济视点报:道学在国外是“非主流”,在国内是什么样子?
戈国龙:从某个角度来说,儒家占主导地位,儒家的研究者比较多,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家或道学有更强的、更深厚的社会基础。另外,儒释道三家都是广义的中国道学的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多地收到人们的关注。
经济视点报:我注意到,西方学者专注于读道学经典,而中国学者把道学搞得很玄,或者说搞得太高深,不像西方学者解释得清晰易懂。
戈国龙: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大学学者并没有搞得太玄,搞得太玄的还是一些民间的或者边缘性的人士,他们去做一些术数方面的研究,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去迎合社会大众的一些要求,但在学术界不是这样的。另外,东西方的学者在研究道学的时候,他们的文化背景不一样,他们的视角也不一样,可能会各有特色。中国本土的学者可能在文献的解读方面或文献的深入了解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西方的学者因为有一个西方文化的参照系,能做出他们自己的一些解读。
经济视点报:西方学者对道学的研究是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路径?
戈国龙:我认为,道学传播者应该打通东西方文明的界限,这样可以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或视角上来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否则的话,说来说去说不出什么新意来。所以说,西方文化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解读中国文化的方法论上的参照。
经济视点报:可能是错觉,我总觉得中国的道学研究者一味地向深里研究,结果让普通人觉得有很多不切实际的东西在里面,甚至有种被“忽悠”的感觉。这块儿是不是特别明显?
戈国龙:确实是这样的,学术研究应更多地和普通人的生活发生联系。
经济视点报:按您所说,道学要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事实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首先就是如何走出书斋,以深入浅出的形式走向大众。
戈国龙:是的。这需要学者本身有一种激情,有一种知行合一的体验,领悟道学的精髓。如果仅局限于文献与历史,就没有广大的影响与生命力。
经济视点报:那你会不会有一种理想,就是将来把你所掌握到的东西用一种很浅显的形式表达出来?
戈国龙:将来会做的。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像书院一样的东西,里面可能也会融入类似于旅游和娱乐度假村的一些元素,在里面能得到很好的体验,在这里面我们可以讲课,讲一些深入浅出的东西,把一些道学的道理讲出来,也会有一些实践的,像静坐,几天就让你对道学的精神或道学修行的智慧有一种体验。
经济视点报:你有一个时间的规划吗?什么时候去做这个事情?
戈国龙:我现在还是做一个学者,做我的本职工作,另外现在我是跟别人配合,比如有一些培训机构,去给他们开一些课,我是去做一个老师。如果到条件具备以后,我的理想是做一个传道的机构实体,把道学和跟传道的实体结合起来,做得更契合大众,然后再通过商业化方式运作,让更多人知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