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斋教学的基本精神(《为道与为学》自序)
(2009-04-27 12:39:17)
标签:
观复宗风为道与为学四个统一文化 |
分类: 观虚斋宗风 |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无疑包含了深刻的哲理,表明了“为学”与“为道”之间的巨大张力。为学是不断增进我们的知识与理解,这使我们心灵中的资讯越来越丰富;为道是不断提升我们的智慧与素质,这使我们的心灵越来越宁静与觉醒。为学所得到的知识总是一种对象性的了解,它总是关于什么的知识,它是一种改造世界的巨大的力量,但它总是在外围,只有主体自身的智慧才能触及生命的中心。知识甚至也能改变人的个性,但只有为道所得到的智慧才能改变整个的人,提升人自身存在的品质。知识的增加并不会自动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反而可能使人们向外求理,离开心灵的本来面目越来越远,而只有放下头脑中的种种杂乱的信息贮存,我们才能体验到那个内在的宁静空间,才能与道相通。这就形成了为学与为道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似乎有着完全相反的方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为学与为道之间就必然截然对立,它们表面上的矛盾经由“转识成智”的能动化解,就可以“点石成金”,将知识点化成智慧,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和谐与相互促进。道不可言,非言无以阐道;道难思议,不思无以解道。为学不仅可以成为自己自觉的工具,也可以成为觉他的方便。
我既是一个职业的“为学者”,又是一个不懈的“为道者”,我追求“为学”与“为道”、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只有理论上的认识是“空”的,只有实践上的体验是“盲”的,我追求真实的灵性体验与生命解脱,同时也追求贯通诸先贤大哲、各教各派的理论精髓,对古典精义作现代的诠释。所有的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去检验并运用于实践之中,而不是成为理智的空洞的思辨游戏;所有的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并在经典中与先觉者相印证。对我而言,学术研究与悟道实践是完全统一的,为学乃是为道的思想前提,为学提供为道的理论指南;而为道则是为学的根本宗旨,为道奠定为学的实践基础。
我不注重宗教的组织、形式与教条,我希望领悟那超越仪式与思想、语言与文字的终极之道,那个超越一切宗教形式而为所有“真”的宗教所以可能的普遍真理与永恒实相。我无法设想,那“无限者”只能被少数人、少数教派所独占,而我们必须通过这少数代表才能与那“无限者”沟通。与无限者沟通的方式必然也是无限的,我看见从每一个方向都可以走向那终极者。因为终极者并不是外在于我们的“客观实体”,严格地说它既不在我们之外,也不在我们之内,而是超越了“内”与“外”并表现为我们生命潜在的最真实的本性。重要的是放下那个“小我”的幻觉,而“本性的无限”与“道的无限”本就统一的真相一直如是。如果自我不在,谁会去执着“我的宗教”?成为一个偏激的宗教徒恰恰是远离宗教真理的方式。我不独尊任何宗教传统,也不排斥任何来自亲身体验的智慧,因而在我的视野中佛教与道教都是具有深厚根基的智慧传统,虽然我研究探索的修道领域很广泛,但以内丹学为中心的道教研究和以禅宗为中心的佛教研究,无疑是我深入传统智慧之“根”。其余诸修道体系,不过是我融会贯通宇宙生命真理的参考与印证罢了。
道家内丹功法,确有独到之秘,与佛教禅宗心法,可以说相得益彰。佛家在心法上更为严密博大,圆满精透;道家在身法上则探微发隐,自成体系。身心一如,心气无二,两者不但不矛盾,而且可以相互发明,弥补对方之不足,故禅道双全,性命双修,乃为修道成就之殊胜法门也。戒、定、慧,修道之方法论也;精、炁、神,修道之本体论也。以戒定慧,修精炁神,可谓一切修道之总纲也。中华文化中自古即有一修道体系传承不绝,与印度修道文化互为补充印证,值得我们今天去研究继承。佛法传入中国之后,中印两大古老文明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综合的中华修道文化。性命双修,心法色法兼具;顿渐相资,有为无为并重,诚可谓理事俱足,体用双彰,可以说已涵盖世界上所有的修道文化的核心精髓。研究探索中华修道文化的体系,深入实证,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成为一个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真人”,弘扬中华修道文化,此乃我之“天命”所在也。
我追求出世与入世的完美统一。单纯的出世,远离世间与人群的修道方式不适合于我。我向往的出世,是精神上的完全超越,彻底放下人世间的名缰利锁、财色物欲,心无挂碍,明觉自在。但我们依然生活在人群里,出入于市场中,整个生活世界都是我们修行的道场,莲花就开放在污泥之中。我不认为一个修道者就应该逃避生活,也不认为所有的世间的美丽都只能供俗人们享用:一个修道者应该更有能力活出生活的真意,活出生命的风采!但入世决非沉迷于世间,而是大悲的流行,是觉悟者神圣的游戏。我在静坐中与道在一起,我也在学术研究中与道在一起;我在宁静的单独中与道在一起,我也在热闹的市场中与道在一起。除了道之外,并没有别的东西,道就是生活的整体。
我追求自觉与觉他的完美统一。我们已经了悟到: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是一个整体,我们都是来自同一个无限的海洋。所以我们修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和所有众生息息相关的“宇宙事件”,一个波浪搅动了整个的海洋。觉悟众生利益人群是我们永恒不变的愿力,但如果没有自己的真实觉悟,我们就无法真正做到觉悟他人;没有对传统智慧的深入研究,我们就没有觉悟他人的学问方便。我们以充分自觉的智慧与能力去觉他,也在觉他的大悲中实现自我的超越。我向所有的大师们学习,吸收他们的智慧灵光;我也与所有有缘的同道们在一起,分享修道路上的风景。
这就是我为学与为道的理想: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法不立,万法皆道。在宁静的深渊中,响起了欢快的旋律;在热闹的市场里,空无一人!
在我的作品中虽然总体上贯穿着为学与为道相统一的根本旨趣,但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系列,一类作品是以“为道”为中心,兼具学术品位与学术价值,可以《探寻生命的奥秘:禅与道的现代诠释》一书为代表;另一类作品则是以“为学”为中心,但也贯穿着我的悟道兴趣与为道宗旨,可以这本《为道与为学》为代表。这本论文集收集了近十年来大部分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是多年来学术研究的产物,有一种“为学”的基本性格;但这些论文也都是围绕着修道的理论与实践展开,具备为道的体验基础与深层关切。这就是我为什么把这本论文集定名为《为道与为学》的缘故。本书主要是围绕着道教内丹学的研究而展开论述,依据论文的不同主题分列为四卷:理论探索卷、历史源流卷、佛道关系卷和现代诠释卷,这四大主题基本上体现出我为学与为道的主要关切所在。
今年是我从北大博士毕业后十周年,编辑整理这本论文集也是对自己十年学思历程的一个回顾与总结。今后我将更加关注那些与人的精神成长密切相关的“活”的研究领域,将工作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弘道式的演讲与写作中来,为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本书即将出版的时刻,谨略述作者为学与为道的中心意趣,以为之序。
(附注:《为道与为学:道教内丹学研究论文集》,香港:青松出版社,2009年 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