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今年四月华夏刚刚出版了我的新书《探寻生命的奥秘:禅与道的现代诠释》,此书出版后颇受读者的欢迎,我也由此与华夏尤其是陈振宇编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缘分。陈先生算是我北大的系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有着良好的共识,所以《游心于佛道》一书我也愿意与陈先生合作,并对华夏出版社和陈先生本人对我的支持致以深切的谢意!
我的博士论文和博士后研究报告,研究的主题都是道教内丹学,因而我在学术界基本上是以道教学者的身份出现,但其实除了道教研究,我在佛教方面下的功夫可能比道教还要大些,今后佛教也将是我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这本书的特色之一就是,它在再版《道教内丹学探微》一书的同时,补入了我的一些初步的佛学研究成果,这体现了我整体的研究方向。但我在佛教的研究方面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探寻生命的奥秘》主要以短篇札记的形式表达了我对佛法的一些体验与见地,而这本《游心于佛道》也只是收集了我的若干篇佛学研究的论文。希望今后能有机缘从事深入系统的佛学研究,把我对佛法的修学体会以学术专著的形式表达出来。
本书的下篇初版时以《道教内丹学探微》的书名由巴蜀书社于2001年出版,出版时有导师汤一介先生的“序”和作者写的“后记”,可有助于读者了解原书的特色,故重录于后:
序
内丹学是隋唐以后道教理论和实践方术的核心,对内丹学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其他的内丹学研究著作相比,戈国龙同志的这篇博士论文《道教内丹学探微》是一篇很有特色、很有创造性的内丹学研究著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戈国龙本身的思想经历就很有特色,他本来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在南京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这使他具有较为严格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他通过对于人生的反省和对于生命奥秘的探寻,使他走上了研究佛道的学术道路,这又使他的研究不属于纯粹外在的学术研究,而带有他自己的生动的人生体验,使他能够契入内丹学的内在精神而作一创造性的诠释,这在他的论文“序论”中有详细的说明。当然戈国龙不是一个宗教徒而是一个学者,他并没有宗教信仰者可能具有的偏执,他的阐述充满了哲学的理性与智慧。
其次,一般道教研究的著作较多偏重于历史文献的研究,当然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但也不能停留于此,对于道教思想作出富有深度的创造性的诠释也是非常必要的。戈国龙的这篇论文不是研究内丹学的历史,而是研究内丹学的原理及其内在的哲学意义的,是属于哲学研究而不是哲学史研究。由于作者具有很强恼苎Х治瞿芰Γ加之有一定的内在体验,使这篇论文在对内丹哲学的研究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FONT>
一般说来,佛教理论比较系统精深,而道教理论相对来说要显得粗糙一些,佛教理论研究的学术著作也相对系统精深一些,道教研究则很难写出有系统理论性的著作。但戈国龙的这篇论文在理论上相当系统,以“顺逆”、“性命”、“阴阳”和“有无”四大问题为中心,建立了内丹哲学的一个系统的理论诠释框架。我不能说这种诠释一定符合内丹学本身的“原意”,但这应该是内丹学所可能蕴含的一种理解,作为对内丹学的一种创造性的诠释,是富有理论意义的。虽然这篇论文很有理论系统性,但戈国龙并不是在作一种纯哲学的思辨分析,而是建立在一种内在的同情理解的基础上作出一种哲学意义的展示,既有充分的文献基础,又有自己的体验基础,如“顺逆”章中对“逆返成仙”与“道法自然”的关系的疏释,“性命”章中对“性命先后”问题的辨析,“阴阳”章中对“玄关一窍”的解释等等,就很富有创见,对内丹修炼者也有某种启示。
另外,由于作者在硕士研究期间是研究佛学的,对佛学有较好的基础,因而本文有关佛道比较的部分也很有功力。作者突破了偏执一家的宗派立场,而能站在哲学的高度对佛道二家作一种会通的理解,消除了表面的对立而看到了深层的相通。又本文的现代诠释部分,则更能使我们理解内丹学的现代意义,这是我们研究传统学术所应该具有的一种现代意识。我们作学术研究,虽也有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兴趣,但我们总还不得不关注生命,关怀社会,因为我们自己也在人生之中,也在寻求人生的终极意义,我们还要尽力帮助他人解决他的人生问题,因而一部作品除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外,如果还能给人的心灵带来某种启示,那就更有意义了。
当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这篇论文不可能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出版这篇论文也正是戈国龙向大家学习请教的好机会,但总的来说,这篇论文受到了专家评委们较高的评价,其思想理论之系统,逻辑结构之清晰,文字论述之流畅,文献运用之丰富,佛道比较之深入,现代意义之阐发等等,皆为这篇博士论文之特色,我很高兴能看到这样的内丹学研究成果问世。
汤一介
2001年5月11日
后记
当本书输入完最后一个字,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十多年前。那时我在南京大学念本科,学自然科学的我却经历了一场生命的形上自觉,从无穷的时空中观照人生,深深体验到形躯生命的无常与虚无,开始了探寻宇宙人生终极意义的漫长旅程。夜深人静,我独自在南园草坪上静静站立,体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玄冥之境,在“致虚守静”的空无境界中,我经验了生命的开悟,那种进入无限、充满喜悦的澄明之境,不仅使我从生命的虚无中解脱出来,也使我决定了一生的追求与使命。
“虚无”的解脱恰恰是进入完全的“虚无”,人感觉到“虚无”是因为有“我”,把“我”与“道”隔离出来;但“我”本空,与“道”为一,进入完全的虚无就“无我”,无我就无限,就回到了“家园”,就拥有了道的能量和光明、智慧与喜悦。大学的体验,使我走上了“修身悟道”的人生道路,为深入研究佛道超越之学,我考入北大哲学系,开始系统研读佛道经典,同时也努力通过实践体验佛道的生命智慧。
北大多年的读研生活,我受到北大优良学风的熏陶和系统的学术训练,受到各位导师的影响;但我也接触了古今许多大师的作品,体悟到很多修真的奥秘。学术与悟道在我身上完全融为一体,这就是本书具有某种独特风格的原因,自古以来修道者多无意于学问,而学者们又极少有从事于修道的,我虽身在学术界但同时也力行实践,希望把体悟所得以完全理性、学术的方式展示出来。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必须符合一定的学术规范;作为生命奥秘的探寻者,又必须有切实的体悟。这种结合的可能,还与本书特有的研究对象有关,因为内丹学本就是道教身心修养的学问,而非一般的外在于生命的学术。要得内丹学的真髓,应有修养的体验;而要展示给现代人和知识界,又须有学术的眼光。
我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多年学习和“悟道”的结晶,但到底揭示了多少大道的奥秘,具有多少学术价值,还要由各位导师和读者来决定。如果有所成绩,那是得益于诸位导师和那些我没有亲见但却遥契心法的成道大师们,我深深地感激他们,并愿以不懈的努力来报答他们,在悟道穷理、自觉觉他的征途上,不断取得更大的成绩!
本书能够列入《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出版,使这一研究及早贡献于学术界,这要感谢香港圆玄学院的资助以及丛书编委会的厚爱,感谢所有促成此书出版的人们,我还要感谢所有将要阅读此书的有缘的读者们,期望此书能给他们带去心灵的启迪与思想的灵光,我很高兴能把自己的一段探索的心路旅程与大家分享!
戈国龙
2001年4月
时光匆匆,距上次写“后记”已有五年多了,虽然自己从未停止过探寻的脚步,但无常的岁月总是不断地提醒我们,人身难得,年华易逝,我们必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去寻找生命的大道,活出生命的真意。如果此书能够在读者寻找生命意义的道路上提供一些启迪、一点帮助,就是笔者衷心的祷祝与期盼了。
戈国龙
2006年12月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