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龙泉窑青瓷上的“暗纹”
http://s10/mw690/001xc8qczy7nbzLrHjb49&690
(图2)这究竟是什么纹?是什么原因形成呢?带着这个疑问,也请教了不少龙泉高手,他们大多称之为缩釉现象。可笔者认为,它与典型的缩釉还是有较大区别的。带着这个疑问,一直到看到《龙泉青瓷烧制工艺》的一句话,才豁然开朗。书中提到,2002年,原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中国工艺术美术大师毛正聪先生研制的粉青釉有了重大突破,厚釉处产生宋代哥窑都难见到的蚯蚓走泥纹。
http://s1/mw690/001xc8qczy7nbzNIdPi30&690
(图3)
那么,这条蚯蚓,是怎么从禹州爬到龙泉的呢?先看看蚯蚓走泥纹是怎么形成的。
这个问题一直是个谜,说法不一,大多数文献上认为是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黏度较低部分流入空隙填补裂纹所致。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二液分相釉的表面张力所形成的。
http://s5/mw690/001xc8qczy7nbzTaS9e14&690
(图4)
现代河南钧窑已经成功烧制蚯蚓走泥纹,他们总结出钧瓷釉面上“蚯蚓走泥纹”特殊风格的产生,是由于素烧过的坯体在施釉后产生裂纹,经干燥涂刷,在高温烧制时釉料发生流淌而填平干裂,这就行成了如蚯蚓在湿泥土上爬过的痕迹。至于现代钧瓷与宋钧上的蚯蚓走泥纹是否完全一致,咱们姑且不予评论,还是回过头,看看南宋龙泉的这条“蚯蚓”。
http://s10/mw690/001xc8qczy7nbzX2wK529&690
这里有一个概念需要厘清,龙泉的“蚯蚓走泥纹”与宋钧还是有区别的,请君细看,宋钧的“蚯蚓走泥纹”通常浮在釉面的浅层,在器物底部和身上都有;而龙泉“蚯蚓走泥纹”则“隐藏”在釉中,若隐若现,且只存在于积釉处。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个人认为,称之为“类蚯蚓走泥纹”应该更准确。从笔者收集、学习的瓷片上看,龙泉的这种纹路主要有四个特征:
一是只出现在南宋中晚期和元早期;
二是只出现在厚釉器物上;
http://s5/mw690/001xc8qczy7nbA1jeKga4&690
(图5)
三是多出现在积釉处,如底部或弯曲部位的凹面;
http://s11/mw690/001xc8qczy7nbA4FRb43a&690
(图6)
四是只出现在失透的器物上。
http://s3/mw690/001xc8qczy7nbA8QcyC32&690
(图7)
关于龙泉“类蚯蚓走泥纹”究竟怎么形成,笔者不敢妄自揣度。但通过这种纹路反观龙泉的前生后世,倒是得出了一点猜想,
南宋中晚期和元早期龙泉窑与北宋钧窑一样采用的是多次施釉法,元中后期采用单次施釉法后就找不到
“类蚯蚓走泥纹”,这种纹也可以成为一个断代的重要依据。
http://s10/mw690/001xc8qczy7nbAeONNTe9&690
(图9)
鉴于这种纹只出现在失透的器物上,1300度以上高温烧成表面充分玻化的器物上几乎没发现,而宋钧的烧制温度通常不超过1300度,这也反证了龙泉的釉料配方与钧釉配方相近。
综上所述,龙泉与宋钧之间是血亲。龙泉生产在南宋发生了釉的突变,把它推向高峰。从半透明的石灰釉到失透的石灰碱釉,釉的突变背后,一定是人力的推动。金兵南下,北方战乱,大批窑工南下避祸,相当一部分来到了龙泉,采用当地原材料研制“新”配方。如果有瓷器的DNA鉴定,当可发现,龙泉的釉身上,流淌着汝钧等名窑的血。
http://s2/mw690/001xc8qczy7nbAlQLct31&690
http://s6/mw690/001xc8qczy7nbAooW9fa5&690
http://s9/mw690/001xc8qczy7nbApxfoQ88&690
以上观点仅供龙泉青瓷爱好者研究、参考。
http://s6/mw690/001xc8qczy7nbAooW9fa5&690
http://s9/mw690/001xc8qczy7nbApxfoQ88&690
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
后一篇:民间藏家:于破碎之中守护历史之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