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海尔凯特
海尔凯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796
  • 关注人气:1,5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瘾之战:一场无意义的伪战斗(四)

(2012-03-26 22:22:58)
标签:

教育

魔兽世界

青春期

圣骑士

陶宏开

网络游戏

网游

网瘾

杨永信

游戏

分类: 网瘾之战:一场无意义的伪战斗

四 家庭教育无小事

 

  前面提到了两件小事,一件是经常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另一件是强迫孩子听话。这两种行为的任何一种,只要父母经常做,积累下来,都会令孩子产生“逃避家庭”的想法。在逃避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去网吧,并沉迷其中。

 

  早有心理学家警告说:家庭教育无小事。父母任何细小的错误,只要长年累月持续下去,都一定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还有什么样的行为会引发孩子逃到网吧去呢?

 

  在我看来,大致有七种行为,会造成孩子对待游戏的热情超过对待家庭。

 

  先声明一下,我是学文科出身的,并非心理学专家(这点上,陶宏开教授和我是一样的,他据说是学历史出身的)。我只是根据自己平时的一些心得体会,加以总结,在这里写出来,和各位父母分享。您如果觉得还有些道理,我自然会很高兴,预祝您和孩子能顺利成为朋友;如果您觉得某些地方不太同意,欢迎探讨;如果您想骂我,那也是您自己的事情,反正有陶宏开教授、杨永信教授等人的大脸挡在前面,您就是把自己骂成高血压,我也注意不到。

 

  还是说这七种行为吧。这些行为,有一半看起来都不是什么要命的问题,但事实上,它们都非常要命。因为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共同的结果:让孩子觉得家里没有安全感。

 

  是的,“家里没有安全感”。这几乎是所有流连于网吧的孩子们的共同感受。

 

  安全感,是一个人毕生追求的心灵寄托。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可怜的;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的父母,是可悲的。

 

  这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事情。和游戏无关,和网吧无关,和那些有钱的有权的人统统都无关。

 

  有人说,这样的父母不可悲,是罪恶的。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毕竟,爱是没有错的,只是用错了方法,却亲手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对立面,这不可悲吗?

 

  第一种错误的行为,是“在孩子面前经常表达对社会不满”,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

 

  第二种行为,是“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个前面也说过了。

 

  下面说说第三种。

 

  在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撰写的《父母手记:教育好孩子的101种方法》这本书中,描写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了?

    夫人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完的时候,打碎了一只碗,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了?夫人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你嫌他笨手笨脚了,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为他谋得了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位。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夫人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当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做父母看到这个案例,恐怕难免会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吧?

 

  那位夫人的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包办型溺爱”,也就是我要说的这第三种行为。

 

  有些父母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父母来包办一切,以显示自己对孩子的爱。但事实上,这种“爱”很少是无私的,为孩子包办一切的父母,往往一定会对孩子提一个要求: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看起来也比较公平。实际上,这种“包办型溺爱”蕴含着极大的危险。

 

  一个从来不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他在潜意识里会产生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因为他只能依靠别人的评价来认知自我。如果离开了他人的评价,他就不能正常的判断自己。所以,一旦无法从真实的环境中获得好评价,比如没有给父母带回好成绩而受到批评,他就会焦虑,会不知所措,会失去自我,失去安全感。他就很可能逃到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去,因为在那里,他很容易得到夸奖。

 

  “凡事被包办”,是可能让孩子逃进网络的第三个家庭原因。

 

  第四种行为,是“棍棒教育”。

 

  在今天,虽然社会舆论已经旗帜鲜明地反对家庭暴力,但有些父母依然在用原始、严酷的方式对待孩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出人才。他们会轻易举出历史上的某些名人,小时候都是被父母严厉教育,才最终成才的。

 

  被呵斥、殴打教训大的孩子沉迷网游的原因,看起来是显而易见的:他们迫不及待地需要宣泄自己的情绪。

 

  陶宏开教授说,“网络游戏想杀谁就杀谁,想怎么杀就怎么杀”。可以随意使用暴力的网络游戏,给这些棍棒下长大的孩子提供了宣泄的平台。所以,他们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然而,我认为,不是的。

 

  前面说了,网络游戏的暴力程度是非常低的。在如今最流行的几款游戏中,“想杀谁就杀谁,想怎么杀就怎么杀”的举动是不可能存在的,好游戏都有着非常严谨的平衡性,任何人都不可能在设定好的程序里为所欲为。在游戏里,“随意使用暴力”等同于“找死”。

 

  这些孩子沉迷网游的原因,恰恰是游戏中没有那么多棍棒,却有蓝天白云,以及无条件倾听他们倾诉的网友。仅此而已。

 

  第五种行为,是“挑刺教育”。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因为它比较隐性。

 

  很多事情,孩子明明做得很好,却从得不到正面的表扬,父母往往会说“嗯,还是不够好,如果怎样怎样就更好了”,或者“你看,这不是挺好吗?以前要是也这么做多好啊”。

 

  这样的父母目前有很多,而且问题在于,他们根本不把这当做问题,甚至被指出来的时候,依旧觉得理所当然。“我说他是为了让他更好”、“不能轻易让孩子飘飘然”等都是父母的理由。这样的父母也经常自诩自己很懂教育。

 

  但反过来说,您希望有人也这样对待您吗?您不觉得烦吗?在家庭教育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条根本法则。在对孩子做一件事情之前,请先想一想,自己是否受得了别人这样对待,如果自己都受不了,怎能忍心强加在孩子身上呢?

 

  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很容易到网络里去寻找正面的表扬。况且,就算孩子不上网了,父母还会说孩子学习不够好。学习好了,会说交的朋友不够好。朋友没什么问题了,还会说工作不够好,恋人不够好……总之,孩子永远都有问题。

 

  有心理学家说,喜欢给孩子挑问题的父母,实际上是害怕子女独立后与自己分离的焦虑心理。这种心理的根源在于夫妻关系不好,生活太无聊。我不知道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我只是觉得,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得到过正面的夸奖,您不觉得他很可怜吗?更何况是自己的孩子呢?

 

  还有,“比较”也是一种挑刺。用得比较多的句式是“你看谁谁家的孩子多懂事,再看看你……”、“你看谁谁考上哪个重点学校了……”、“你再不用功,可就跟谁谁(反面典型)一样,到时候谁也帮不了你!”这些话会都让孩子产生“父母不再喜欢自己”的感觉,从而产生不安全感。

 

  第六种行为,是“夫妻关系紧张”。

 

  这也很容易理解,夫妻经常吵架、或者夫妻间冷冰冰的家庭,是不可能带给孩子安全感的。无数问题少年都出自单亲家庭,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在网吧出现之前,单亲孩子的犯罪率就居高不下。有了网吧之后,有人说网吧牵制住了这些孩子,让他们无心犯罪;也有人说,没钱上网恰恰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之一。但无论如何,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需要被关注的群体,跟网吧没有直接的关系。

 

  也有很多虽没有离婚,实质上已经没有夫妻感情的父母,为了孩子依旧维系着家庭表面的稳定。这样的行为看起来似乎很伟大,但却已经将孩子无辜地扯了进来,孩子会觉得自己莫名其妙就担负了过于重大的压力(父母永远是人天然的、最大的压力来源之一),当不堪重负时,就可能选择逃避。

 

  还有一些父母,随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实际上却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或者现实的利益而维持着貌合神离的家庭。对于这样的父母,请您不要把孩子扯进来,也别把孩子当傻子。当您如此明目张胆地扯谎,并把孩子也扯进来时,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孩子对您的尊重。

 

  经常不满、强迫听话、凡事包办、棍棒教育、挑刺教育、夫妻不和,是父母令孩子对家庭产生不安全感,从而逃离家庭,沉溺于网络的六种行为。还有最后一种行为,是我着重要说的。

 

  之所以要着重说,是因为,和前面六种行为比起来,这种行为实在是太普遍。而且,陶宏开教授、杨永信主任等都称自己是“戒网瘾专家”,他们既是专家,肯定也知道这种行为的普遍危害性。把所谓“网瘾”从家庭教育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的关键,恰恰就是这种行为。

 

  但是,他们说了那么多,唯独就这个事情,最关键的事情,顾左右而言他。

 

  我也不知道他们这是为什么。(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