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扉:我给海外华文教师上幸福国学课(组图)

(2016-12-29 22:52:58)
标签:

国学

文化

教育

育儿

娱乐

分类: 走读中国
  作者简介:幸福国学创始人。国学才子。深广电《少年当自强》节目国学顾问。香港凤凰卫视专栏作者。深圳市国学院客座教授。湖畔书馆馆长。清华大学EMBA媒体会成员。黑龙江省“龙江讲坛”、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浙江省义乌市“义乌讲坛”主讲嘉宾。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人文讲座主讲人。《破玄:老子的密码》《大爱:孝经的密码》《化蝶:庄子的密码》等国学畅销书作者。

   转眼到年底了。腾讯微博的时光轴,今天将3年前我发的一条微博推到眼前:

 【华文教师国学入门必读文献】1、尚书-《洪范》篇;2、孝经、论语;3、礼记—《学记》《大学》;4、周易-《蒙卦》、周敦颐《太极图说》;5、韩愈《师说》柳宗元《师道》。28日上午我在国侨办在深主办的2013华文教育教师研习营授课时,给来自印尼的25名华文老师开列了一个华文教师国学入门必读文献单。

 王扉:我给海外华文教师上幸福国学课(组图)


蓦然想起三年前的年底,深圳的天气也和这几天的一样,降温,大风,冷飕飕的。28日的那个周六上午,我踏进深圳耀华实验学校的教室之前,还来不及想象台下的学生是什么模样,中文程度如何?

但一进教室,看到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神,我就知道这课好上。因为孔夫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王扉:我给海外华文教师上幸福国学课(组图)

王扉:我给海外华文教师上幸福国学课(组图)

说过这儿,又想起一件事。前几天,笔者在孔子荟遇见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万献初教授,我跟万教授在交流吟诵之道时说,孔夫子所言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多人都把它讲错了。这里的“习”是实践、是用得上,“学而时习之”讲的是活学活用,知行合一,这样就会很快乐。这就是我所说的幸福国学,以及幸福国学的读书法——吟诵。

 王扉:我给海外华文教师上幸福国学课(组图)


三年前的那个周六上午,我在耀华实验学校,“现场教印尼的华文教师吟诵诗经名篇《木瓜》,这些连普通话都说不太好的华侨们居然两遍就学会了。”这是我在成人的国学课堂上首次教吟诵。此后我在深圳国学院给总裁班的同学教吟诵,也同样得到热烈的反响。

 王扉:我给海外华文教师上幸福国学课(组图)


三年过去了。我在深圳做了近百场的国学与吟诵讲座(其中包括在市民文化大讲堂)。并将吟诵带上了深圳文博会分会场的开幕式。开心学国学,快乐来吟诵。我越来越坚信:幸福需要诗书礼,国学可以这么学。

 王扉:我给海外华文教师上幸福国学课(组图)

(图:我带领深圳四联小学百名小学生吟诵《论语+弟子规,登上文博会分会场开幕式。)

前些日子有人跟我讲,王教授,你的“无吟诵,不国学”是不是有点太张扬了?我说,“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个张不张扬?那幸福国学的读书法——吟诵,让大家更好地去读国学,是不是积德?是不是好事呢?

 无吟诵,不国学。感受幸福国学,从学习吟诵之道开始。

 

附录:  

 

中国新闻网201412日报道《感受华文教育印尼研习班:中华文化是永远的情结》


中新网12日电 据广东省侨办网站消息,近日,由国侨办主办、深圳市侨办协办、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承办的2013年“华文教育教师研习”印尼班在耀华实验学校拉开帷幕,20多名来自印尼的中小学华文教师齐聚深圳,共同学习中华文化、分享华教经验。研习班举办期间,记者走近这支华教队伍,深入了解他们从事华教的感受及来深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中华文化是永远的情结”

 来自印尼苏南省巨港市的刘祥仁是本次研习班中仅有的两位男学员之一,他从事华文教育已经长达五年,他既是当地一所中文补习班的创始人,也是当地一所小学的中文教师。

 “说不清楚为什么,从小我就对中文有兴趣,长大以后也特别渴望学习中文”。2000年,对中文始终怀有特殊情结的刘祥仁还自费前往浙江大学进修一年。他说,在中国这段留学经历,极大地提升了他的中文水平,让他敢说、会说中文了。

 回国发展的刘祥仁发现,由于缺乏正规的中文学校和专业的中文老师,身边很多华裔新生代都不会说中文。2008年,他便在当地投资兴办了一所中文补习班——育才汉语学习中心。如今,补习班学员已达到了三四百人。刘祥仁告诉记者,此次利用假期来深学习是想通过“回炉”学习到更多语言以外的中华文化,并传播给更多华裔新生代居民,让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更全面、客观的了解。

“通过交流借鉴先进教学方法”

 因为有过四年在广州留学的经历,来自印尼雅加达的陈清銮是研习班中中文功底相对较好的老师之一。“我高中毕业以后,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在当地选一所好的大学,另一个则是赴广州的暨南大学留学,我父母建议我来中国留学,于是我选择了留学中国”。四年的留学生涯不仅提高了陈清銮的中文水平,更让她对中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如今,陈清銮在雅加达一所幼儿园和小学担任中文老师已一年半。她告诉记者,虽然她中文不错,但他们学校每周仅有两节中文课,由于课时少,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中文课是她在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此次参加研习班,就是希望通过与深圳学校交流,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

应教师的要求,本次研习班安排了现场观摩课。其中,蛇口学校通过游戏和视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给陈清銮留下深刻印象。她说,回国后,她将借鉴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教学中穿插游戏和中国舞等因素,让学生爱上学中文。

“分享华教经验的重要平台”

 今年19岁的白棉丽是研习班中年龄最小的学员,今年是她第二次赴中国参加华文教育研习班。白棉丽告诉记者,上一次培训是在两年前,当时,广东省侨办在江门组织开展了一场长达十个月的华文教育教师培训班,学习的内容包括语音、中国历史等内容,这一次的学习让她的中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不仅发音更加准确,有了平翘舌之分,也让她第一次了解了深圳。

 正因为第一次的收获如此之大,当深圳举办华文教育教师研习班的消息传到白棉丽所在的印尼廖省北干市之后,白棉丽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丰富的课程安排让她大呼过瘾,而汇集印尼多省华文教师的研习班也让白棉丽认识了很多共同奋斗在华教第一线的“战友”,刚加入华教行业的白棉丽告诉记者,她将在接下来的培训中向“老前辈”们好好学习,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感受中华文化大美之旅”

“虽然我父母是商人,但他们非常重视中华文化,从小就要求我们学习中文,即使在当地华人处境最艰难时期,他们都没有放弃对我们姐妹四人的培养,专程把我们送到马来西亚槟城接受华文教育”。来自印尼雅加达的陈小莉是出生在当地的第三代华裔,在父母的熏陶下,陈小莉从小就喜欢学习中文,长大后,也如愿成为一名中文老师。如今,她在当地一所高中担任中文老师已五年。

陈小莉告诉记者,在印尼,大部分学校的华文教育仍然以填鸭式教育为主,她说:“常常是老师们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底下玩,兴趣不大,而且遗忘得快,更难领悟到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研习班的现场观摩,深圳学校将中华文化礼仪引入教学当中的做法引起了陈小莉的关注,她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这一做法,把教学变成一次“感受文明古国大美的旅程”。(谢青芸 石庆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