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从《庄子》中化蝶
(2014-05-20 19:07:25)
标签:
转载 |
我一直自诩为儒家,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做座右铭,不断地读书上进,努力,再努力。庄子,是我心中不敢触碰的那一点柔软。
对庄子最初的倾心是在十年前,我还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我的研究方向是先秦文学,先秦的所有经典都要字字句句细读。那时每天伴着朝阳,梳洗得清清爽爽,夹着厚厚的书走向图书馆,就像走在朝圣的道路上,心中充满了庄严感。图书馆里的君子兰陪我度过了无数个朝圣的日子。还记得当时的感觉,读《论语》,就像春日里攀上台阶去拜会庄严的天坛;读老子的《道德经》,则像走进了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里面铺着厚厚的落叶,静穆无声;而读《庄子》,则像陷入了一场爱情,那华美的辞章令我一见钟情,那深邃超拔的思想令我迷恋,那看破生死的潇洒又令我钦佩不已。我读一段,就抄写下来,再写下自己的感受,有时想不通,就盯着君子兰默默地思索,看着阳光中细微的灰尘飞舞,体会着白驹过隙的沧桑。庄子没有孔夫子那种谦谦君子风度,也没有老子那种虚涵的长者胸怀,他的魅力来自于漫画人生、得意自在、不为物质所缚、不为诱惑所迷。细读庄子的那一段时间,我常常若有所失,君子兰由开到落的每一个细节我都了如指掌。我的一位师兄看见我这茫然的表情,曾问另一个同学:“冬颖是不是失恋了?”不能明白庄子的心,的确就像是失恋了,而且不能自拔,难以疗伤。
我用了很长时间才从《庄子》中走出来,年轻的我不想接受“失恋”的失败,想把握更踏实的东西。于是拿起了《论语》、拿起了《孟子》、拿起了《诗经》,儒家的坚强、积极、信心等等对人世的热爱,给我的求学之路点起了一盏盏充满希望的、温暖的灯。我不断刻苦再刻苦,从硕士到博士,再经历了两次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生活紧凑又忙碌,我几乎把庄子忘得干干净净了。直到十年后的今天,为了给学生开设的《先秦诸子与中国文学》课程,我再一次拿起了《庄子》,这时,我已经从一个学生变成了被学生信 任的教授了。那些更年轻的岁月随着这本书,如珍珠项链般,轻轻地一抬手,又系在了我颈间,我这才发现,自己其实从未离开过庄子!
儒与道,是中国人的两件心灵外衣,常常替换着穿,当你奋斗进取时,穿的就是儒家外衣;当你休憩、自省时,穿的就是到道家外衣。我不断地自励自强,又不断地站在时间的坐标上审视自己、警醒自己,就是儒、道兼备啊!中国古代文化犹如一艘双桅船,行进在历史长河中。这“双桅”,便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和道家的率性自然。每一个学习古代文化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同时受到这两种哲思的熏染,因为,儒、道的思想早已艺术化地融合在了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作品中。古今华人共同景仰的孔老师就曾对老子大加推崇,赞美老子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而《庄子》一书中也常常见到孔子的形象,庄子笔下的孔子尽管是虚拟的,但毕竟看到了庄子心中儒家思想的分量。庄子的很多思想就是为反对儒家而阐发的,其实,反对与驳难正是一种最大的重视和认可。秦汉以后,儒、道更是中国文人双重性格的精神源泉。我们在学习、研究中国古代的作品时,自然难免不受到两家思想的共同浸濡。所以,我想拒绝庄子而不能啊!
既是生命中不可回避的存在,那何不正视呢?用一颗成熟又充满活力的心去面对庄子,从青春的青涩畏惧和茫然“失恋”中彻底解脱出来,用庄子巧解人生的智慧重新装扮自己的心灵,以宁静敦厚又美丽的心情来面对今后的多变人生岂不很妙?!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十年前的读书心得和今天备课笔记的基础上,写作了《庄子看人生》这本书。为方便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贴近庄子,我萃取了《庄子》原典的精华,抛却晦涩沉重的古文,而用现代散文的写法来彰显其精神。在行文中通过解读一个个精彩的寓言故事,勾勒出庄子的心路历程,展示庄子思想的独特魅力,发掘庄子对当代人生活的价值、意义。希图以漫游谈心的笔调、讲故事的形式,与读者一起走近庄子,亲近他的浪漫诗情、旷达幽默、妙解生死,让《庄子》不只是属于少数学者,而走向更广阔的大众。
在物质欲望极度膨胀、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许多人陷入超重的生活而不自知。就像海德格尔形容的那样,现代人是“脚下没有大地,头顶没有天空,心中没有灵魂。”生活在其中的人和井底之蛙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寻找精神家园、追求自在本真就成了现代人心底的呼声。此时,庄子的反璞归真、自然洒脱为人类的心灵和谐吹来了一缕清新的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可是,现在有很多人读《庄子》,只是想把它当做心灵母鸡汤或心灵老鸭汤,来滋补精神。其实,除此之外,庄子的许多人生智慧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现实人生问题。那么,我们该怎样读《庄子》才能有所得呢?
首先,用对话的姿态走近庄子。
“走近庄子”,并不是说必须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战国去接近庄子的生活。而是要放下两千多年的时间阻隔,直接与庄子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其实,几千年来,尽管物质和技术不断丰富、进步,但人类生活的主题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庄子与我们一样,也是面对生活、面对生存、面对发展来提出自己的理想主张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他神化,匍匐于他的脚下唯唯诺诺,而应与庄子进行一种朋友式的平易亲切的交流与对话,从他身上学到面对人生的智慧。
金圣叹所选的六部才子书中,《庄子》被定为第一才子书。鲁迅先生曾称赞《庄子》一书:“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与“汪洋辟阖”的才子对话,定会明白那是多维度的愉快。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高超、语言的华美,在那儿陶醉的时候,再定神一看,那语言和思想的背后还有庄子对感情的体悟,而且常常一语中的。这样与庄子一次次精神对话后,会使你心里酣畅、愉悦,甚至乐不可支,表情却是淡淡的,波澜不惊,是通透后的宁静!
《论语》、《孟子》的话语方式是实在的、沉甸甸的感觉,那些人生道理是要端肃地去领会的。读孔、孟书,如同和一个深沉、儒雅又宽厚的长者对话,会让你受益匪浅。《庄子》一书则常常寄深邃于悠闲,看起来很是嬉皮,但本质上却是深沉的。他讲的一个个寓言故事,比如朝三暮四,比如东施效颦,再比如井底之蛙,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但是千万别简单地把这快乐当成庄子思想的全部,笑过之后,还要想想我们为什么笑了。读《庄子》,就像遇到了一个忘年交,他困窘时也能讲笑话,受贬时也会反唇相讥,哲思深沉却寄之于寓言。他看见草丛中的骷髅头拿过来就枕,梦里还跟骷髅头对话,充满了莎士比亚式的智慧与谐趣,这也许就是真实的庄子吧?
庄子这个人是亦庄亦谐的,所以,读《庄子》,也应该有一个亦庄亦谐的心态。千万不要板着儒家传人的面孔去读《庄子》,也不要隔着经典崇拜的面纱去崇拜庄子,更不必较真,想从《庄子》的每句话都分析出微言大义来。心有所悟就读下去,累了就放下,有趣了就笑,打动你了就沉思。这样才能走入《庄子》的丰富宇宙。
第三,用亲人的眼光看庄子。
真正深邃的思想从来不是艰深孤高的,而是面对生活、透视人生产生的思考。尤其是庄子,他的哲学主题就是对生命和生活方式的解释。解读庄子,不要把他当做一个高不可攀的哲学家,而要把他当做身边的亲人。想象一下,一个清贫但快乐、淡视功名却看重生命的智者,就是你身边的亲人,便更能体会出他思想的可贵,也更能感受那思想的可亲。庄子的胸襟是博大的,如天地未开之前的混沌宇宙,自然地包容着世间万物;庄子又是细腻的,他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使得他笔下奇思妙想不断,总是洋溢着对人本身的关注与热爱。读的时候,用我们的心去贴近庄子的心,尽管我们没有庄子那样的深沉思想,但是,我们生命中的某一部分一定会跟庄子有所共鸣。
假如为庄子设计一个徽章的话,这徽章应该是蝴蝶!尽管庄子书中有无数的经典意象,千古闻名。比如北冥里的那条大鱼,一跃变成了在九万里高空翱翔的大鹏鸟,曾引领无数中国人高飞。但我觉得,《庄子》的标志就是那只蝴蝶,那只庄子在梦中化身的蝴蝶。尽管在《庄子》书中,她仅仅一闪而过。但她悠游自在地款款而飞,自得其乐,正是庄子的精神写照。今天我们读《庄子》,不应该只局限于对其一字一句的烦琐解释,而要领会其精神,凡于时代人生有益的,我们就吸取;而庄子身处战国乱世所发出的过于消极的感慨则不如视之不见。这就是从《庄子》这部才子书的“茧”中化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