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古诗中的情境教学

(2009-03-27 13:14:24)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论文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中对古诗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古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又对今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新课程提出:通过语文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文学作品的鉴别和欣赏能力。加强审美教育,

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古诗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如何开展古诗教学便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且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古诗中的字音字意与现代文差异甚远,古诗的年代和历史背景又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这些都为古诗教学设置了障碍。而传统的“注入式+谈话+单项训练”的灌输式的教学把古诗教学变成连续不断的积累知识和训练记忆。内容极为丰富的小学古诗,被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没完没了的重复性抄写,各种名目繁多的习题以及不求甚解的机械背诵所替代,偏离了语文古诗教学的根本任务,造成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呆板、繁琐、片面、低效”的弊端,

压抑了儿童的发展。

    如何从整体出发,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手段已日益显示了它的迫切性。结合古诗自己具有多义性、跳跃性、形象性和音乐性的特点,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古诗教学就应运而生。

    一、情境教学与意境

    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呢?情境教学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身处具体场境中,可以眼看、耳听、鼻闻、手触,通过各种感官吸收信息,从而获得了生动的形象,丰富了具体的知识,激发真的情思,学到活的语言,充分发挥了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情境教学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和意境教学联系起来呢?

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这就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不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问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教学变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有趣的活动。这是由情境教学本身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念寓于其中”的特点决定的。

 但真正优秀的诗歌,不仅充分体现着诗歌的一般特点,而且特具一种耐人寻味、引人遐思的东西,这便是意境。意境虽然并非诗歌所专有和独具,但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却以诗歌最为讲究、最为突出、最有代表性。    

人们在阅读和品味优秀诗歌时,常常会超脱于言语意象之外,有“得像忘言、得意忘像”并由之进入一种溟漠恍惚的境界之感。这种引人于溟漠恍惚之境的诗的氛围、内蕴、旨趣或情味,就是通常所说的意境。它对学生而言,不仅是“诗中之画”,而且更是“诗中之画”的那个“画”再生之“诗”,总透着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以惘然”的韵味。    

所谓意境,是指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象外,又蕴蓄于象内。
    由于情境教学所具有的特点,与古诗教学存在的难点可以形成互补,所以,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更感性的认识。
   二、情境教学法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呢?   

 情境教学要获得成功,功夫在课前。形式为内容服务,目的决定途径。那种为了情境而情境的片面做法,只能使情境教学走向形式主义的歧途,在进行情境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    

情境教学要以教材为本,备课时,要反复阅读古诗,必要时还得朗读古诗,别看古诗虽然篇幅不长,但是由于古诗是对生活的高度集中与概括,不仅篇幅短小,而且还要受韵律的限制,所以,诗人在反映生活时常常选取现实生活中那些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自然景物或者人事,进行高度的集中与概括,形成饱含着思想感情的、极富感染力的具体境界(即诗境)。这种境界,往往是高度典型化了的。    

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首诗看似平淡,诗的内容为“少小回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为武则天征圣元年进士,离乡为官经五十余年,终在玄宗天宝三年以年迈辞归回到生长之地。宇宙浩茫,世事沧桑,宦途变迁,人事消磨,对于叶落归根的诗人来说家乡人情物境皆变,内心怎不感慨,因而,寄于句而发于笔端,这么深刻的含义,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是很难体味的,特别是后两句中,写到与乡人相见的情景,诗句末述如何欢迎款待之情景,而只选取了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来述回乡之遇。其中“笑问”尤为传神,写了诗人无限感慨尽在不言中。自己的老迈寰颓之情态与反主为客的悲哀,都包含在这看似平常的“笑问”之中。诗似有问而无答结束,其意境可谓悠旷。这么深远的意境,及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并不是粗读一两遍就可以全面掌握的,所以在讲课之前,自己要反复阅读,反复揣摩。

(二)、 利用想象,进入角色

    小学语文古诗选材范围广,从时间来说,有宋代的,有唐代的,有清代的;从空间来说,有现实生活中的,也有未曾经历的;从内容来说,更是天文、地理人情风俗无所不包。简言之,教材的内容大多数都不是小学生阅历中的,有些与他们的生活空间有较大的距离,要把学生带入到教材描写的情境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首先进入角色,努力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自己的主观感受,这就需要我们展开心灵的翅膀,利用我们的想象,神而往之。

如小学语文第二册中《所见》作者是袁牧,内容为“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想象的翅膀首先要带我们到茂密的森林了,可以让学生骑在桌子上,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小牧童,手里拿着短笛在吹,忽然耳边传来一阵“知了,知了”的声音,抬头望去,看见知了在枝头高唱。于是马上停止笛声,跳下“牛”背,轻轻地走到“大树”下。可以想象墙壁上有只蝉在鸣叫,所以停止笛声。此时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牧童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古诗教学中,要利用想象进入角色,才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促进学生学得深,学得亲,学得活,学得实。

    (三)、精心设计,优化情境

情境教学虽是教材情境的再现,然而用什么手段,从哪一个角度再现情境,就很有讲究,这就要求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优化情境。

    精心设计,优化情境,首先要看古诗显示的基调是什么,是高昂的,低沉的,是欢快的,悲哀的,是宁静的,还是喧闹的。然后选择合适的手段:如欢快的,喧闹的就可以运用表演,体会情境,也可以运用音乐、剪纸、简笔画来创设情境;而那种高昂的、激奋的、或者低沉的,悲伤的,都不宜通过学生自己表演去创设,因为这些情感的基调都比较严肃,庄重,是儿童生活的经验中没有经历过的,情感没有体验过的。因此表现这些情感的古诗宜用音乐、图画,而不宜用剪贴画、简笔画。因为情境教学的纽带的“情感”,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教材的基调,抒发的情感相吻合,相协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春晓》这一课时,可以请同学做诗人上台表演,然后描述:在美丽的春天(指图),你(诗人)可那到许多美丽的花儿,当夜晚来临诗人累了,就伏案而睡(此时同学作伏案而睡状)睡着睡着,你朦朦胧胧听到(注意听,头稍抬起)外面刮风了,呼呼的,一会儿春雨沙沙地下起来,听着听着,你又睡着了。不知外面什么时候了,你听到小鸟的叫声,放录音机(鸟鸣),(坐起)睁开眼睛一看,呵,天亮了,天晴了,小鸟欢快地叫起来了,你这位诗人心里高兴啦,哼出了两句诗:(学生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时,从昨夜的风雨声,又看到一场风雨后,花儿被打落的另一番景象。诗人又想到什么?又说出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样一个一个连续的情诗,使学生情感活动参与认识活动,有效地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全面完成古诗教学任务。

    在进行古诗中的情境教学中,教师情真,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心热,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意远,才能在学生面前开拓其思路,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这些感官接触客观事物,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表象。所以在对古诗学习中,很难理解古诗中含蓄的表达方式,因此,要把古诗教学与情境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使我们的古诗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使学生更清晰明了地学好古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