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二十三----清代刘士璋与石牌吴氏家族

分类: 历史人物 |
转载此文,需本人同意
刘士璋,光绪《荆州府志》卷二十七文苑里有传:“字南赤,乾隆己酉拔贡,廷试以部曹用不就,家藏书万有三千余卷”,“著有《三湖渔人诗文全集》、《汉上丛谈》、《梦竹轩笔记》、《雪案自警》、编《江陵志刊误》、《郢小记》等书”。
光绪《沙市志略》卷二:“与雷昌齐名”,“为诸生时尝试诗赋于学使,得冠军六次,名噪一时,慕其名者争延聘之。”
据荆州市文联副主席谢葵先生考证,刘士璋约生于1750年,约卒于1820年。先世自江西南昌迁江陵诸倪冈,今沙市观音垱镇。他毕生业儒,长年在宜昌、钟祥、荆门等地坐馆,以塾师终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拔贡。孙殿起《贩书偶记》著录其《三湖渔人全集》。
这样一个名人,与石牌的关系如何呢?这要从1884年的《荆台吴氏支谱》说起。
1884年的《荆台吴氏支谱》一共四本,第三本中有一篇传文《广文先生吴硕庵家传》,作者正是刘士璋。为了查询吴氏家族的资料,我在看到这一篇传文记载后,马上从网络和古籍里查刘士璋的资料。从古籍里,我查阅到了《三湖渔人全集》,共八卷,我非常震惊地从书中看到了十几首写石牌的诗,主要是写石牌上正街的吴氏家族。从网络上又联系到了荆州市文联副主席谢葵先生,与他交流沟通了《三湖渔人全集》里与石牌有关的诗文。
《三湖渔人全集》八卷,十万字,录诗文三百多篇。根据作者经历和写作时间,分《葛道集》、《柬沙集》、《郢中草》、《燕台小稿》、《吾庐萃稿》、《竹屿偶吟》、《富猗楼集》。因为作者在荆门、钟祥生活过,所以全集中,除了大量写沙市、荆州的诗文,还有很多是写荆门、钟祥的,尤其是其中写石牌的诗文,对于石牌吴氏家族来说,弥足珍贵。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搜寻、查找关于石牌吴氏家族的资料,联系、打听了一些吴氏后人,从各种志书中看到了一些关于吴氏家族成员的资料,也查证了吴晟公的墓志铭(详见《古籍里的石牌之十五--吴晟公的墓志铭》)。清《钟祥县志》上收录了吴晟公的墓志铭和两首诗,其一为《上真观后殿成》,其一为《诒园》,而诒园正位于今石牌镇上正街,于1972年才被拆毁,目前还有一块“半蒙”石匾收藏于某人家中。吴硕庵是吴晟的长子吴邦彦。因此,刘士璋与石牌吴氏家族关系密切,可以说非常熟悉当时的吴氏家族,才会给吴邦彦写传文。
从《三湖渔人全集》中可以得知,诒园于1792年落成(吴家祠堂是1791年建成的)。据吴晟公墓志铭,他是1792年闰四月去世的,因此吴晟在诒园落成不久,写完《诒园》后不久就去世了。刘士璋于1793年春借住在诒园,在此居住了5年。在嘉庆三年1798年,当时“白莲教”到石牌,与当时的清政府有一场惨烈的战争,诒园在这次战乱中遭到极大的破坏。我在《古籍里的石牌之十二》中写到了很多志书中记载的嘉庆三年的数百位在石牌阵亡名单。由此可知,嘉庆三年1798年,当时清军与白莲教在石牌经历了一场激战(后续打算写一篇《古籍里的石牌----嘉庆戊午年三月的石牌》)。
刘士璋在诒园生活了五年,与吴氏家族交好,因此,他写过一些关于吴氏家族的诗,更是写了十首诗怀念毁于1798年的诒园。
通过这十首诗,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诒园一入园有“亦山”,亦山之南有“纂言书屋”,藏书甚富,书室右接长廊,再曲而南,有渔池和“知乐堂”,堂东有泉二,刘士璋题曰“半蒙”,堂西廂折入有“消夏轩”,轩东上台阶,上有“映雪阁”,下有“知止室”,阁右有楼,接“培桂亭”,亭后有山曰“藏云洞”,出洞遁山而东,有“得真馆”,下台阶,有长廊折而南,为“迎春廊”。纂言书屋之东为“荟景楼”,为诒园正室。荟景楼后有桂森堂,为刘士璋居处。
本来想把刘士璋的诗文抄录在此,但是刘士璋好古成癖,爱用古字,逞才炫博,诗文中大量生僻字,今天的我,很多字无法用今日输入法打出来,如果用现代汉字表述,又会将诗中古意消减,只好忍痛割爱,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找到该文集,自行查阅。
另,刘士璋诗文集中还有一首写豆腐的诗,不知是否写的就是石牌豆腐呢?他在吴家住了5年,肯定吃过石牌美食豆腐。与之来往的文人,应该也都去过吴家,在吴家会友论诗,把酒言欢,我很想把这些文人都搜寻出来,比如诗中提到的孙立山、程公子等人,也许他们的诗文里也会留下石牌的痕迹。
石牌吴氏家族,曾经镇上最大的家族,曾经有着江汉流域最大的吴家祠堂,曾经有着非常显赫的声望地位,可惜现在数以千计的后裔零落异地,回望故土,找不到根之所在。除了《钟祥县志》里有吴晟公的记载,除了一份残缺不全的1884年的族谱,除了其它各地志书中零散的记录了一些吴氏后人的名字,吴氏家族还有多少资料留存于世?
吴巷子消失了,它的族人再也聚不到一起了。吴氏族谱已经有一百多年没续写了,很多人都说不清自己祖上的世系了,难以找到家族归属感。吴家祠堂仅剩一口古堰了,后人想立碑保护,却发现困难重重。吴晟公墓日晒雨淋数十年了,幸得后人努力,向上争取到了保护,并合力修墓立碑,让吴氏后人回乡的路不再迷茫,祭祖之路不再是梦。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吴氏后人,终于找到根之所在。
吴家诒园也毁了,幸得刘士璋给吴家人留下了这么多诗篇,为吴家记录了曾经辉煌的历史。
附刘士璋其中一首写石牌诒园诗如下:
漢上留別二首(其一)
荊臺頗覺布衣尊,剝啄何人到門。
咄咄他年傳怪事,曾無一字詠詒園。
附《钟祥县志》里吴晟所作《诒园》:
居石牌数世,惟先人敝庐而已,今子弟修林亭即毕,予名之曰诒园,即示以诗。
岁入市廛,逐逐多经营。乃将诗书业,废然成久停。
渔利吾不敢,所积亦星星。何以启子孙,犹是专一经。
筑园非吾志,聊得花草馨。花草溢天趣,触目构新亭。
林峦亦井井,水石颇纵横。为山取磊落,种树爱敷荣。
吟风与弄月,将以淑性灵。吾为后人计,切勿乐羶腥。
管弦踵豪侈,竚看荆棘生。好记竹窗下,展卷灯荧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