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寻迹家乡迷踪

(2023-12-07 13:56:36)
分类: 历史文化

近年来,对家乡的历史有点好奇。据我目前所知道的,家乡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它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名字,归属也曾多次变动。为了弄清楚家乡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时期,叫什么名字、行政归属是什么,我查看了大量的地方志以及史书等古文献,对家乡两千多年以来的行政归属,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并由此写了一些关于家乡的文字(在我的QQ空间、新浪博客、家乡的某网站、某公众号上有发布)。但是,随着阅读的书籍越来越多,惊喜与困惑一直伴随着我,在寻找家乡历史的路上,我似乎迷路了。

我的家乡,位于湖北省中部,是一个小镇,叫石牌镇,属于钟祥市(县级市),上面又属于荆门市(地级市)。家乡滨于汉江,位于钟祥市、荆门市交界之处,古时地理位置极佳,在不同时期,其军事、商业地位不容忽视,交通便捷,商贾云集,素有“小汉口”之称。于2014年被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目录,镇区荆台村于2018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明清时期的“十街三巷十八门”的防卫型布局,街巷肌理尚存,整体上呈“凤凰展翅”的形状。是钟祥市四大古镇之首,汉剧摇篮之一,中国豆腐之乡。

 

 

 原创:寻迹家乡迷踪


原创:寻迹家乡迷踪

原创:寻迹家乡迷踪

                      

(配图来源:学习强国)(配图:叶裕民的硕士论文《湖北钟祥石牌古镇研究》中插图,来源于石牌古戏楼抱鼓石上的图)

据我目前所查阅的一些古文献、古地图,以及今人的一些论文著作,古石牌曾经与这些名字(或)有关系:权城(那口城、那处)、荆城、容墼(此字打不出来,下面不是土,而应该是止。下同)乡、汉当阳县、兰(蓝)水城(蓝口聚)、安居县、昭邱县、荆台县、荆门军、荆门州、荆台镇,也许还与某些其它地名有关系。

我在阅读部分志书、史书后,综合各资料,其中部分名字的关系:

编县东南有那口城。编有蓝口聚。古当阳县东有权城,为楚王所克。楚迁权于那处。

公元429年,在今钟祥境内侨置莲勺县,西魏时(公元551年)改莲勺县为蓝水县。

公元555年,析当阳县置安居县;公元598年,改安居县为昭邱县;公元605年,改昭邱县为荆台县;公元606年,废荆台县入当阳县。

公元634年,以荆台地归并荆门。明代天启年的《荆门州志》说“(荆门)州故曰荆台”。

《大清一统志-安陆府》卷,蓝水县(莲勺县)在钟祥西北,权城在钟祥西南,荆城在钟祥西南。

《湖北通志》,蓝水县(莲勺县)在钟祥西北,权城在钟祥西南,荆城在钟祥西南。

《读史方舆纪要》,那处(那口城、权城),在荆门州东南(即钟祥西南),蓝水城在钟祥西南,荆台城(安居县、昭邱县),在荆门州东(即钟祥西南)。

《荆门州志》,荆台城,安居县,在荆门州东(即钟祥西南)。

《安陆府志》,安居县,在荆门州东(即钟祥西南)。

谭其骧先生之《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周时期,“权”国标注在钟祥西南;春秋时期,“权”、“那处”,标注在钟祥西南;东汉西汉,“蓝口聚”标注在钟祥西北;三国,“荆城”标注在钟祥西南;西晋,“那口城”标注在钟祥西北;南朝齐,“莲勺”标注在钟祥西北;隋,“蓝水”标注在钟祥西北。

清代学者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春秋时期,“那处”标注在钟祥西南;汉,“蓝口聚”标注在钟祥西南;三国,“荆城”标注在钟祥西南;梁时,“莲勺”标注在钟祥西南; 隋和西魏,“蓝水”标注在钟祥西北;北周,“蓝水”标注在钟祥西北。

由上可知,在各种古籍里,蓝水、蓝口、莲勺、那口,有着不同的说法。如果在钟祥西北,应该是钟祥市磷矿镇一带,如果在钟祥西南,就应该是钟祥市石牌镇一带。如果据2019年王琢玺先生的《钟祥乐堤及相关问题考述》(《江汉考古》2019-2)一文论述,“东周时期的那处、两汉时期的蓝口聚、西晋时期的那口城,以及北魏至唐初的蓝水县,都当在今钟祥市西北利河入汉江之口磷矿镇一带”。

至于权水、权城,据杨守敬《水经注图》、张修桂先生绘制的地图、谭其骧先生之《中国历史地图集》,以及其它古地图,权水当是今竹陂河。目前我看到的说法,权城在荆门市沙洋县一带。而石牌镇与沙洋县马良镇是毗邻的,而权水从荆门市流到石牌镇,然后在靠近沙洋县马良镇附近的石牌闸入汉江。因此,我觉得权城在石牌的说法,或者,石牌曾在权城范围内,当是可以成立的。

另据2019年王琢玺先生的《钟祥乐堤及相关问题考述》一文论述,石牌镇的乐堤古城遗址,应当是秦时期的容墼乡。我有一个想法,乐堤遗址非常大,比宜城楚皇城遗址还大,远不是一个小小的普通县城所能拥有的。而在目前我所看到的今人的所有论文著作中,大家都不认为乐堤城址是蓝水城。

其它诸如,林少平的《秦汉销县沿革考》、王琢玺的《秦汉销县小考》、刘甫的《秦汉销县地望考》以及《也说权城、那口城地望》,以及荆门市首届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市政协文史委员李勋明老师的《古当阳城究竟在哪里》一、二(分别刊载于2020520日、525日《荆门晚报》)、《石牌古城地理人文沿革考略》、叶裕民的《湖北钟祥石牌古镇研究》(2006年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李百浩、叶裕民的《因邑而兴的湖北古镇——钟祥石牌》(2006年《华中建筑》)、赵亮的《基于文化保护的历史文化村镇转型发展新思路——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牌古镇为例 》(20187月《小城镇建设》)、袁静琪和王玉的《湖北石牌镇街巷风貌特征分析及保护整治策略》(2014年《小城镇建设》)等等文章,古石牌带给我的惊喜与困惑,一直交替相伴,而这些,让我对自己的家乡更加充满了好奇与期待:这样一个古城,在两千多年以来,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真的很遗憾,这样一个在古时候地理位置极佳的古城,因为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古代志书,所以现在留给了我太多疑问。我曾在自己的《古籍里的石牌之七》一文中说:“这样一个滨临汉江的古镇,从商周秦汉走来,从权城到容墼乡,从荆城到荆台县,附于重要城池的繁华集市,借助于便利水运的商业码头,历经千年,沉浮于各朝代的更迭,不管如何更名,不管自己被何城池所辖,一直沉默、顽强地存在。它的存在,不容忽视,它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见证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也许,在它的故事中,离不开权城、那处、古当阳;也许,在它的故事里,可以找到很多还未被写进史书的重要历史。

看了以上提到的诸多书籍和文章,我对自己家乡的辉煌历史,真是激动万分,可以说,一想起这些,就觉得自豪,真是激情澎湃、豪情万丈。可是,如果按照石泉先生的《古代荆楚地理新探》一书中的观点,我的家乡与以上所有的古城的关系,可能都不存在了!

那么,我的家乡,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蒙在它头上的神秘面纱,要如何揭开?谁能告诉我,我的家乡----古镇石牌,究竟曾属于哪些古城邑,或者,它曾经是古时候的哪些古城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