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古籍里的石牌之“荆台”

(2022-11-04 13:54:17)
分类: 怀旧情怀

古籍里的石牌之“荆台”

 

这是一个,对我来说,很难的话题。

从小,就常听到大人们口中说“荆台一队”、“荆台二队”、荆台村这样的字眼,当时对我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后来,在了解了石牌的一点历史后,才知道,“荆台”一词,有着很久远的历史。2019年,“荆台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何谓传统村落?肯定历史久远,而且有着较丰富的文化、自然、传统资源。在关于石牌历史沿革方面,有着“荆台县”的说法。那么,如何找到更多关于“荆台”的历史呢?

 

石牌吴氏族谱(1884年版)里有提到,“石牌古荆台地,故曰荆台吴氏”,“石牌古荆台地,世以公轻财重义,爱人以礼,因称荆台吴义公”。

现存的1754年的《重修凤台寺前后佛殿碑记》里也说“荆台为四镇之冠”。

乾隆6年(1741年)版的《钟祥县志》在“崇果寺”词条下也明确说出“(寺)在石牌市,古荆台”。

乾隆60年(1795年)版本《钟祥县志》上,有载一篇七古文,是杨炳所写。杨炳,在钟祥可是名人,他是雍正元年的探花,当年钟祥人民特意为他修建了探花坊。杨炳在《书明钟祥令萧公殉节传后》中写道:“怀宗十五年葵未,荆台百万贼嘘气,元旦倏尔攻石城”。知道这段历史的都知道,当年李自成率领数十万人到达石牌,作浮梁渡兵,然后攻陷了钟祥县城。

清时的石牌人萧殿南,著有《荆台集》,惜于咸丰毁于火。

 

所有这些,都很明确的指出,石牌,以前叫荆台。那么,有没有更加详细的关于“荆台”的介绍呢?

在很多古籍里,确实看到了“荆台”一词,很多古诗词里,也提到了“荆台”。但是,这些“荆台”似乎指向了两个不同的含义。

比如,在《安陆府志》、《荆门州志》(清)、《湖北下荆南道志》、《舆地纪胜》、《舆地广记》等书里,均提到了“荆台”、“安居”、“ 昭邱”,基本的意思大概是:梁置安居县,隋开皇改名叫昭邱县,隋大业初改叫荆台县。位置都是在荆门,即当时的荆门军、古当阳县。这里的“荆台”指的是荆台县。

《舆地纪胜》在“荆门军”卷下提到了“荆台”、“層台”、“荆台县”,同时,《舆地纪胜》在“江陵府”卷下,也提到另一个“荆台”,这个荆台,与“楚王好高台”一样,应该指的是一个高台。

我不由得有2个疑问:

第一,按志书上的说法,荆台县,寻废,入当阳县。那么,石牌叫荆台县的时间并不长,荆台县的名字废除后,石牌改叫什么了呢?或者,荆台县的某个地域,仍以某种形式称之为“荆台”?在后面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荆台”一词,是如何传承下来的?能否在其它古籍里看到荆台的千年传承脉络呢?

第二,所有古籍里,以及古诗词里,提到的“荆台”,意思都一样吗?这个就像古诗词里提到的“荆门”一词,很多古诗词里的“荆门”,都认为是宜都的“荆门山”。确实如此。但是,“荆门山”、“虎牙山”并不是只有宜都有。在《舆地纪胜》里,73卷峡州、78卷荆门军,均提到在这两者境内都有“荆门山”、“虎牙山”。在《荆门直隶州志》里,卷一之三-山川篇下,写道“荆门山,即虎牙关,唐尉迟公筑,在州南五里,东西两山对峙,如门,故名。与宜都之荆门山名同,而地异。”按《荆门直隶州志》、《荆门州志》(清)所说,“荆门县”一词始于唐贞观八年。荆门有漳水、有汉水、有内方山,那些写古诗词的文人们,应该会来荆门吧?那么这以后所写的古诗词里,“荆门”应该既有指向宜都的,也有指向荆门的,就像明代天启年的《荆门州志》卷六“辨疑”里说的“安知又非此荆门乎”,“然以荆山辨之,州故曰荆台,荆门必以荆山得名”。那么,古籍、古诗词里提到的“荆台”,是否也有不同指向呢?

下面我们看看这些“荆台”各指向什么呢?

 

舆地广记(1111-1117年成书,()欧阳忞撰,民国261937年版)

当阳县。梁又置安居县,十八年改曰昭丘。大业初改曰荆台。寻省入当阳。

舆地纪胜(宋,1221-1227年)

卷六十四:江陵府

荆台:在监利西三十里土洲之南,孔子家语云楚王游荆台,司马子谋谏,王怒,令尹子西贺即此地也。

梁震:唐末进士,过江陵,高季兴欲奏为判官,震耻之,终身止称前进士,号荆台处士。

卷七十八:荆门军

荆台:大业初改昭邱曰荆台。

故荆台县:梁置安居县,隋改立昭邱。隋大业初改曰荆台县。

安陆府志(清康熙8年,1669年)

卷一:

后晋高祖天福元年高季昌建荆门县为荆门军,治当阳,寻省。二年,南平王高季昌开府于荆台,设贡院军治南。

当阳县:梁又置安居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居曰昭邱,大业初改曰荆台,寻废。

故安居县:在(荆门)州治东六十里石牌西梁时立,隋改立昭邱县,大业初又改为荆台县。

荆门州志(清乾隆19年,1754年)

安居:西魏于仙居置安居县,隋开皇十三年改安居为昭邱,属玉州。大业元年改昭邱为荆台,寻废。唐贞观八年,以荆台土地归并荆门。

荆台城:在州东六十里,隋书地理志,梁置安居县,开皇十八年改曰昭邱,大业初又改曰荆台,寻废,入当阳县。

故安居县:在州东六十里石牌西梁时立,隋改昭邱县,大业初又改荆台县。

湖北下荆南道志(清光绪191893年)

当阳县:当阳于春秋为权国。桓公十八年楚武王伐权,杜元凯云今当阳县东南有权城是也。汉为当阳县,属南郡。晋宋齐,因之。梁析置安居县,后周置平州领漳川安远二郡。隋开皇七年改为于州,九年州郡俱废,仍守南郡。十八年改安居曰昭邱,大业初改曰荆台,寻废,入当阳。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3年臧励和)

安居县:一在四川。一,南朝梁置。隋改曰昭丘。又改曰荆台。寻废。今谓之安居乡。在湖北当阳县东六十里。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约成书于1692年) 

荆台城在州东六十里,梁置安居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曰昭邱,属荆州。大业初改曰荆台,寻废,入当阳。

 

部分提到“荆台”的古诗:

 

吴育  烟雨楼

一上危楼七泽分,胜游平日此怡神。荆台芜没千年地,楚望云披四面春。

 

刘禹锡 送韦秀才道冲赴制举

一旦西上书,斑衣拂征鞍。荆台宿暮雨,汉水浮春澜。

 

李商隐  宋玉

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才华。楚辞已不饶唐勒,风赋何曾让景差。

落日渚宫供观阁,开年云梦送烟花。可怜庾信寻荒径,犹得三朝托后车。

 

孙光宪  荆台

百尺荆台草径荒,如何前日谓云阳。古今不尽迁移恨,依旧台边水渺茫。

(孙光宪著有《荆台集》三十卷)

 

齐己  答知己自阙下寄书

故人劳札翰,千里寄荆台。知恋文明在,来寻江汉来。

群机喧白昼,陆海涨黄埃。得路应相笑,无成守死灰。

 

  梁震  荆台道院

桑田一变赋归来,爵禄焉能浼我哉。黄犊依然花竹外,清风万古凛荆台。

(梁震,即荆台处士)

 

南北朝 朱超  别刘孝先诗 

疲痾积未瘳,伏枕倦长愁。复念夜分首,江上值徂秋。阴凝变远色,落叶泛寒流。

繁霜积晓缆,轻冰绕夜舟。曳裾出兔苑,引领望龙楼。勿念荆台侧,无为戚情游。

 

  李峤  杂曲歌辞·东飞伯劳歌

传书青鸟迎箫凤,巫岭荆台数通梦。谁家窈窕住园楼,五马千金照陌头。罗裙玉珮当轩出,

点翠施红竞春日。佳人二八盛舞歌,羞将百万呈双蛾。庭前芳树朝夕改,空驻妍华欲谁待。

 

还有各志书上的蓝水城、蓝口聚、那口城:

后汉书-郡国志(南朝宋,司马彪。清同治八年1869年版本)

郡国志四-荆州

编有蓝口聚:下江兵所据。左传鬭缗以权叛楚,迁于那处。杜预曰县东南有那口城。

荆门州志(清乾隆19年,1754年)

卷一:沿革

权国:左传鲁庄公十八年初,楚武王克权,迁权于那处,杜预曰权国名南都,当阳县有权城,那处,楚地,南郡编县东有那口城,文献通考注云权在当阳,即荆门军。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3年臧励和)

蓝口聚:在湖北荆门县北。后汉属王常传,常与成丹张印别,入南郡蓝口。号下江兵。

蓝水县:宋置莲勺县。西魏改名。隋末省。唐复置。寻省。故城在今湖北钟祥县西北。

荆城:在湖北钟祥县西南。三国魏志文聘传,聘攻关忠义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约成书于1692年) 

卷一:历代州域形势一  唐虞三代、春秋战国

今湖广荆门州当阳县东南有权城。左传楚武王克权,迁权于那处,会荆门州东南古那口城是也。

蓝水城:在府西南,本编县之蓝口聚。东汉初下江兵尝据此。刘宋元嘉六年,以三辅流民侨立莲勺县,属冯翊郡。齐梁因之。西魏置汉东郡,改县为蓝水县。隋初郡废属郢州。大业末废。唐武德四年复置,仍属郢州。贞观初并入长寿县。又汉东城在府南七十里,隋志后齐侨置上蔡县及齐兴郡,后周郡废,隋开皇十八年改县曰汉东。大业末废。今名汉城。志云以城滨汉水而名。相传为关羽屯兵处。

那口城:在(荆门)州东南。春秋庄十八年传,楚武王克权,权叛,迁权于那处,及文王即位,与巴人伐申而驚其师,巴人叛楚而发那处取之。杜预曰,编县东南那口城是也。史记周公辅成王,封其弟季载于冉。孔氏曰,冉亦作(冉阝)或作那,皆读曰然,今那口也。志亦谓之权国城。

湖北通志(民国101921年)

钟祥县

蓝水废县:在县西北宋置莲勺县,西魏改名。隋末省。唐复置。寻省。(清一统志祥沿革)

汉东废县:在县北,南齐置上蔡县,隋改名,唐初省。(清一统志 按舆地纪胜,汉城基在长寿县南七十里,滨汉江。旧传关于常屯兵于此,盖别一城也。方舆纪要谓汉城即汉东城。)

权城:在县西南(清一统志)楚武王克权迁权于那处,南郡当阳县东南有权城(左传及杜注)。权水东南流经权城北,古之权国也。东南有那口城(水经注)。旧属荆门州,明嘉靖中改属钟祥(府志)

荆城:在县西南。(清一统志)文聘攻关于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魏志文聘传)。沔水又东南过城东(水经注)

荆门直隶州

蓝口聚:在(荆门)州北(清一统志)南郡编县有蓝口聚(续汉书郡国志)王常与成丹张印别入南郡蓝口,号下江兵(后汉书王常传,互见钟祥)

当阳县

权城:在县东南(方舆纪要 案一统志云在钟祥县西南,盖两县接界,今并废)

大清一统志(清道光9年)

卷二百一十一:安陆府

蓝水废县:在钟祥县西北。南北朝宋置莲勺县。齐因之。西魏改名。隋末省。唐复置。寻省。隋书地理志,竟陵郡,蓝水,宋侨李冯翊郡莲勺县。西魏改为蓝水。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分长寿县置蓝水县。属郢州。贞观元年,省蓝水入长寿。

汉东废县。在钟祥县北。南齐置上蔡县,属齐兴郡。隋改名,属竟陵郡。唐初省,隋书地理志,竟陵郡汉东,齐置,曰上蔡县。又置齐兴郡。后周郡废,开皇十八年县改名焉。

权城:在钟祥县西南,左传庄公十八年,初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置,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注,南郡当阳县东南有权城。南郡编县东南有那口城。水经注,权水东南流迳权城北,古之权国也。东南有那口城。府志,旧属荆门州,明嘉靖中改属钟祥。

荆城:在钟祥县西南。三国魏志,文聘传,聘攻关某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水经,沔水自荆城东南流。舆地纪胜,荆城在长寿县南七十里,滨汉江。

 

各个志书上记载的不尽相同,有兴趣的可以研究下,一起理清楚“荆台”的千年脉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转:权国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