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舒涉艺所得(54-100)

(2012-02-07 09:16:27)
标签:

文化

【李舒涉艺所得之五十四】余叔岩唱片,前期(35岁)《捉放曹》《一捧雪》《桑园寄子》等以清刚峭拔为主旨,《空城计》《洪洋洞》《搜孤救孤》等更臻深醇而富于神韵。1932年(43岁)所录唱片中有《摘缨会》“劝梓童”,原词32句,因唱片时间关系缩改为12句,以唱到圆满处为佳境。跌宕婉转悠然歌之。

【李舒涉艺所得之五十五】《摘缨会》和1939年(50岁)《沙桥饯别》,对四声三级韵法则研究愈显精透,字韵与行腔劲头、擞音的结合愈见老到。朴拙中寓纤巧,细腻而不嫌雕琢,肃穆中含清远,矜持而不沾火气。显出苍劲醇厚古朴凝重的艺术特色。品之如读晋人法帖唐人律诗,法度严谨气韵生动。是最经典的两段。

【李舒涉艺所得之五十六】刘曾复说:杨宝森早期深喉,后靠前。提嗓唱法,用擞自然。擞,好比把干净的布(匹)在水力抖动的声音。学余第一要注意擞;第二,“整”,即唱段连接,与各自尺寸。接头处,唱与白连接尺寸,转板,叫散,叫锣与锣经的关系。杨宝森是余的唱法,古法,用嗓子,丹田气。

【李舒涉艺所得之五十七】刘曾复说:一归派,二创作,三成家。杨宝森《武家坡》之创作过于雕琢,过了这个阶段才能好。杨宝森鉴别、自学能力强。他能演《定军山》《南阳关》《珠帘寨》。成熟后创作比裘高,比张更高,与言菊朋相等。言最后相当高,未录唱片。如《战太平》,杨身上是最大方的身段。

【李舒涉艺所得之五十八】刘曾复说:杨宝森脸上表情也像余叔岩。余平和有神,身上松弛中有劲。杨会戏之博之精过于孟小冬。字湖北四声,余谭一脉相承。徽班汉调演员带来的湖北乡音。据说程长庚、老谭和他父亲讲湖北话。余叔岩讲北京话,他老师王君直说湖北话。杨继承谭余正宗,流传广远,故后学者众。

【李舒涉艺所得之五十九】关于身段:生旦净末丑,基础是云手。腰,长(掌)腰,松腰、长腰并不是长身肩而是长腰吸气,松腰即松气。身上松,头松,眼神松即舒展。劲在手指、脚趾、腰眼5个点上。前冲后贴都是腰劲,不能贴肩背。抬头看是腰劲。转身须转腰。肩不能动。脚步不能划圈。远抬近落,后脚即跟上。

【李舒涉艺所得之六十】关于念白:念是唱的基础。念要分人物,不能一个味儿,程婴软一些、媚一些。《法场换子》亦劝妻舍子,应念得苍老,不能雷同。程婴在祢衡、王有道之间。王有道近小生,黄忠近于花脸,诸葛亮在中间。过去先教念白再学唱,现在都不会念,不研究。老谭、余、孟念得好,《盗宗卷》念得好。

【李舒涉艺所得之六十一】上下场:所有的穿插调动身段,基本上是上场门与下场门问题。出场人员均受上下场门限制,但又很活。上场容易下场难,看后尾。鲍吉祥后尾好看,稳。《群英会》鲁肃诸葛亮周瑜上下场不同。怎么死,死了怎么下场(都是观赏点)。现在有幕(思再按:新戏还有切光),不必作下场训练了

【李舒涉艺所得之六十二】锣经:《捉放曹》多处用“慢纽丝”;吕伯奢下场沽酒,陈宫唱“老丈亲自沽佳酿,待人礼仪似孟尝”此句唱要快起来,鼓师单箭(扦)换双箭,“凤点头”,曹操接唱。这里要看会不会唱戏。

【李舒涉艺所得之六十三】锣经:《探母回令》“太后台前请罪名”到“眼望后宫。。。”此处哭头要快,圆着快尺寸。“夫妻们见一面死也甘心”这一句要慢,慢下来接长锣,公主上。余叔岩这些地方都好。坐宫上下场不用“帽子头”,因开唱时用“帽子头”。

【李舒涉艺所得之六十三】穿戴。诸葛亮有五个扮相:《天水关》见王子,香色蟒、黑相纱。《七星灯》香色褶子,系病裙八卦巾病稠条。《七擒孟获》八卦衣,丞相冠(古装)。《借东风》原穿八卦衣系绦子,今鹤氅道冠。《空城计》八卦衣、八卦巾。(思再按:宁穿破不穿错。近日网友多有批评穿错者。请注意)

【李舒涉艺所得之六十四】刘曾复说:《沙桥饯别》总讲,有凤二爷的本子,曾存。此戏有“十不贪”(唱词)。原为老旦用大嗓唱小生。陈大濩因无老旦,曾复乃教其用小生。此次录这段为正传统,并加以创作。过去只龚云甫演此戏,光头先上,后戴僧帽。如今女老旦无法这样打扮,曾复让王树芳演此戏则戴僧帽。

【李舒涉艺所得之六十五】刘曾复说:茹富兰的《安天会》《状元印》《拿高登》好。孙毓坤亦好,个头好,未脱离俞振庭毛包味。茹是大武生气度,杨盛春有科班味。茹富兰与余叔岩《八大锤》与杨小楼效果一样,不影响卖座。茹个小,用一堂小个。《宛城》杨小楼不挑盔,省事。杨盛春甩盔好,李万春也好。

【李舒涉艺所得之六十六】刘曾复说:(请)翁偶虹改《野猪林》时,杨小楼本意是避免与《大名府》雷同。打卢俊义的动作不符合情理,亦显俗,翁又用此,使林冲被打动作更多,更不合理。编剧家、导演家必须懂戏。必须会戏才能懂戏,才能写戏、导戏。演员必会一百二十出戏,才能全面了解京剧好在什么地方。

【李舒涉艺所得之六十七】刘曾复谈音韵(1):汉语规范化很强调四声。各省(地)方言都讲究声调。北京阴阳上去,天津印阳商去(思再按:原文如此),与扬州略同,阳平高与安徽略同。去声后的阳平可高,如“阵头亡”,阵去声,低;头唱高阳平。四声基本声调不能变,工尺、轻重可变。

【李舒涉艺所得之六十八】(2)北京话尖团不分,湖北也不准。中州(河南)韵书准确。“尖”“宣”读尖音,“奸”是团字。东北人、满人念字不准,“人(银)伦大变”。清朝为满汉文翻译写的一本书叫《圆音正考》,讲究尖团字。(思再按:京剧音韵是一个兼收并蓄的艺术音韵体系,规定尖团是为美化和辨义也)

【李舒涉艺所得之六十九】(3)京亭,穿鼻。裘桂仙、何九唱“掌红灯”用鼻音归京亭。京亭按湖北安徽不穿鼻,因此“细说衷情”“把计定”京亭作人辰。京亭辙里一部分字归中东,而(昆)曲韵要分开。按曲韵念叫上口。“未报宋王”“未遇巧机”,是衣期辙归齐微,应上口,但上口别扭,余叔岩不上口,活用。

【李舒涉艺所得之七十】(4)二黄算花部。雅部是昆曲,以南昆为标准。京剧讲究文武昆乱,雅是文,花是武,乱即乱弹,指皮黄。梅杨余补昆腔,学了昆腔才有尖团、上口,加了讲究,方言不这么念。《中原音韵》唱北曲用,但少一韵:鱼模。南曲这二字分居鱼、苏模。湖北话朱在居鱼,上口。诸葛,“诸”上口。

【李舒涉艺所得之七十一】(5)北昆靠不住,与杨小楼,与南方不同。俞振飞准,查工尺谱。越剧阳平低。程砚秋最早跟夏山楼主学(字韵),后学余叔岩。“春”字程派唱得过火,说是学陈德霖,太靠前,北京音稍靠后,不是上口字。杨也有倒字“众将官”。尚和玉批评梅不真懂:“不过是为物与金(锦)钱。”

【李舒涉艺所得之七十二】(6)有人认为一个音符都不能差,这才叫余派,此说太机械,余错也跟着错,绝对化。应该是有标准但不能绝对。杨宝森阴平字音符低是上不去,如泪满腮的腮,姜子牙的姜。最像余的还是孟,学孟过火是去声收音上挑。孟杨比较可靠。李少春、于世文信陈彦衡,教条。李少春把余叔岩唱软了。

【李舒涉艺所得之七十三】(7)罗福山与余叔岩《八大锤》,念潭州的潭字(阳平)余低罗高。罗(后来)跟余学。余当时三十岁就那么好,能代表老谭。杨小楼不能代表老谭的念白。言有《戏凤》的念白,太死板了,也不很准。王荣山给余说《双狮图》。此戏贯大元学于贾洪林,贾洪林学与贾丽川,贾丽川学于老谭。

【李舒涉艺所得之七十四】刘曾复杂谈(1):余叔岩(台上)见着杨小楼就架起来了,没法再规矩了。余、钱金福、陈德霖台上都在练。杨小楼不像练,自如。梅不练,自然。余后来嗓子不行,不唱了,用功,有点神经病。(思再按:意为比起杨小楼来余叔岩表演还是显得拘谨。曾复以见过杨小楼为平生最幸运事)

【李舒涉艺所得之七十五】(2)于连泉太好了不比梅差,下台就不男不女了。老旦罗福山为正统,是经典(程)大老板系的念白,做工也好如《别母乱箭》。传人文亮臣孙甫亭时青山。龚云甫人称花老旦,扮相唱腔表演各方面都有创新。虽是票友资历颇深。李多奎拜罗福山学龚云甫,唱念用北京音,身段逊于龚。

【李舒涉艺所得之七十六】(3)程继先曾改行,俞振庭请他与老谭合作《双狮图》,他说全忘了,俞振庭给他说戏。程复出把小生都压下去了。程收了四个徒弟:茹富兰、叶盛兰、俞振飞、白云生。程说人家是唱昆曲的,我只会二黄。教《雅观楼》,程说怎么教都不会,俩笨人,改《借赵云》吧。程最喜欢茹富兰。

【李舒涉艺所得之七十七】【李舒涉艺所得之七十八】(4)张二奎是京腔。程长庚是徽调。京剧可分三个派系:京朝派(即徽调所传),老谭、杨小楼、余叔岩;京派;外江派,王鸿寿为代表。宗谭三支流,一陈秀华为正统,本份、规矩。二余叔岩新谭派,宗谭,自创,华美。三言菊朋有独具之味道,字腔雕饰。

【李舒涉艺所得之七十八】(5)孟小冬像余,李少春比余更滑。陈大濩可属言一格,不顺畅。张文涓在陈、余之间。言菊朋之垂世不泯,因其腔美,格调高,极富感情,后人(多数)仅学其腔而无感情。余叔岩较之言则感情不足而唱得华美。老谭声、腔、情均好。余叔岩舞台演出才十年,再多一些才能老到、出情。

【李舒涉艺所得之七十九】(6)王福寿说天下只有一个半老生,谭鑫培一个,王福寿半个。一日堂会戏《御碑亭》,都是60岁以上老艺人。刘景然让王演王有道,王执意要演老恩师,让刘演王有道,结果王扮着戏就死在后台了,穿着行头入殓。王曾经说过戴胡子的戏不挡,贻为笑柄。所以不能说大话,还是不会的多。

【李舒涉艺所得之八十】(7)尚小云之《出塞》,卖弄,趟马激烈异常,全无王昭君之思想感情,其文化修养差。荀慧生亦俗,但会演戏。程砚秋唯恐不到家,唱、做、水袖均着力,未臻化境。金少山的花脸带京味;裘桂仙是徽调。杨小楼《铁笼山》《挑滑车》学老谭,高盛麟(此戏)是谭派。俞振庭不一样。

【李舒涉艺所得之八十一】(8)关于声音。说话本音是单音,通过各部位共振出的声音叫复音。声带发声器官有先天之别,声音有宽窄、闷亮之区别。刘鸿升似洪钟,当当响,只用六分劲。高庆奎用九成仍不及刘。李和曾用十分劲也不及高。李宗义扁音。言菊朋听着声音不大,但打远,盖以口劲与口形发音之故。

【李舒涉艺所得之八十二】(9)余叔岩音量小,很用力,张口唱,劲头足。气亦足,盖人为的力量,但并不打远。录唱片弥补了音量音色。有人说余过了电可真好听(现在话筒美化了声音)。金少山声音洪大,但灌唱片不能显示,失真。录音师总让他往后站,怕震坏机器。他调门不高E调,F调或再高就不是味了。

【李舒涉艺所得之八十三】(10)杨小楼声音高、响、坚实,但唱片未能显示,变细了。梅兰芳唱片的声音接近真实的音量、音色,系假声之故。梅的嗓门大,响堂。德珺如、朱素云、茹富兰、程连喜均用大嗓唱小生,是一种比老生高的本嗓。德珺如像小喇叭。姜妙香、叶盛兰由旦角而改小生,故用小嗓。

【李舒涉艺所得之八十四】(11)马连良嗓子好,喊嗓子,用功。但未搭大班之前,品味不能升华。求教钱金福,钱说你仍唱自己的好,改范儿不合算。马连良住豆腐巷时,在小胡同里耍大刀,每天喊嗓子,整出戏的念白。隔壁老妈子听会了《十道本》。

【李舒涉艺所得之八十五】(12)学一出《打棍出箱》、一出《卖马》,老生脚步可也。退步不能直身蹉步退,应左右闪身倒步。直退则踩后底襟,也不好看。英雄站法,双手撕褶子,左手前右手后,侧着看如起步,向前走的姿势,动起来方便。处处程式有交待,但上场看不出来。都是云手,台上看不出来。

【李舒涉艺所得之八十六】(14)主角是完人的观点不对。如《搜孤救孤》的程婴,正义、劝妻舍子,但他是郎中,懦弱,露怯。不应抬高身份,比谁都聪明。不能帅,不能眉飞色舞。公孙杵臼做过官,身份高,刚强不怕死,支持程婴。(后来改编的京剧)《赵氏孤儿》的程婴成了王佐了。

【李舒涉艺所得之八十七】(15)对王庾生,天津不少人很推崇,可是有人按京朝派论认为不是真正内行东西,但这样的讨论有什么意义呢?有功夫好好研究钱金福余叔岩也许真有点价值。但这种做法也许不合时宜,做起来是真正学术研究,谈何容易。特别是今天不少非演员出身的编剧家、导演家,一定十二分反对。

【李舒涉艺所得之八十八】(16)杨鸣玉《十五贯》从板凳上倒插虎由板凳下钻出来;老俞毛包《铁笼山》在蹦子中擦脸,一口唾沫吐到台上、天花板上;何桂山一唱顶棚掉土。。。诸如此类绝活不必大书特出,因为传说常过份。其实许多是基本功好的问题。例如老谭《琼林宴》踢鞋是腿好,还得用手扶(落)鞋。

【李舒涉艺所得之八十九】(17)谈天赋和功夫,如刘鸿升、孙菊仙、汪桂芬、金少山、梅兰芳的嗓子,梅兰芳的扮相,梅雨田、孙佐臣、王少卿的胡琴,鲍桂山、杭子和的鼓,罗文田的大锣,钱金福的身段论,王楞仙的把子,余叔岩的三级韵。这里包括掌握运用、艺术原理等最基本的问题,一般人不会感兴趣。

【李舒涉艺所得之九十】杨洁在国家女篮屡获战功,退役后自办票房,向刘曾复先生问身段,李舒有幸陪学,转而执教。杨洁又唱又拉又打,间或粉墨登场。刘曾复评之:“还不能说她真好,可以说她不俗。有的人很老练,够火候,就是俗,这事好像没办法治。”杨洁不俗在于不造作、不取媚、不过火,朴实无华,落落大方。

【李舒涉艺所得之九十一】《沙桥饯别》陈大濩的演出本玄奘的形象不够丰满,我移花接木,把龚云甫头场引子二黄慢板等借用过来。刘曾复此段录音反映了龚老旦的古典风貌。全段经黄定修饰唱出小生劲头。饯别一场由马锦良增设一段二六,表达求取真经的坚定意志。钱江钟爱此戏,巡演于京津沪港台,载誉甚丰。

【李舒涉艺所得之九十二】已故香港名票金如新是一位见多识广腹笥渊博的耆宿。他曾师事刘天红先生,学到许多谭派汪派余派老生戏,自己还有创造。他把刘天红的拿手戏制成唱谱,分赠青年演员。他受人拥戴的原因还在于热心公益、慷慨资助京剧事业。他被聘任为中国京剧基金会理事,获得菊花奖,名副其实。

【李舒涉艺所得之九十三】#谈宋遇春#(1)想不到他是这样演《乌龙院》的:看不出门派,分不出戏路,连脚步、抖袖、理髯口也一点不像“演”戏。可是表演功力太深了,始终都在戏里,台下的笑声掌声喊叫声始终没停。杀了阎惜娇从她怀里抽出那封要命的信,踉跄走到桌前,右手捏住信的一角,左手拢住右袖,

【李舒涉艺所得之九十四】(2)在蜡烛台上燃烧信的对角,烧着了,晃着身子走到桌前,信举得高一点,眼盯着火苗,要熄火、手腕扣下来,信头朝下让火燃起来,火苗大了要烫手指,脚往左迈一步,火星别掉在阎的尸体上,手指揉着信角,手腕又翻下来,信已烧掉三分之二了,别熄火,要烧光,手腕摆动,

【李舒涉艺所得之九十五】(3)让空气流动形成微风,风助火,手指烧疼了,换左手,烧完了,左袖轻扬一下,火烬飞起来迷了眼睛,左袖右袖反复在胡子前往下拍打。。。台下由噼噼啪啪掌声到喊好声到啧啧声再到爆发五六秒钟的掌声。童芷苓的阎惜娇之“活”不用说,这位宋江也须是他最称心如意的“对手”。

【李舒涉艺所得之九十六】#袁世海说锣经#(1)余叔岩给李少春说《战太平》上场,一遍不行,又一遍还不行。余先生要求华云每一步都要踩上水底鱼锣经:“大匡才匡”亮相,“八大来才匡”上步,余先生走出两个小趋步,极有精神。。。元寿这出戏四龙套用水底鱼,华云上又用水底鱼,没有两个水底鱼接着用的。

【李舒涉艺所得之九十七】#袁世海说锣经#(2)四龙套上用冲头,华云上用水底鱼,铿锵顿挫,突出主角。龙套先用水底鱼把华云给刨了。华云上场心里要带着刚才“金殿”发生的事,水底鱼打的是华云的心情,通过精神和脚步表现出来,因此余先生加了两个小趋步来表现焦虑的心情,形式上又极漂亮。

【李舒涉艺所得之九十八】姜妙香《回荆州》的周瑜,唱念身段节奏极快,他说这出戏从刘备、乔玄、孙尚香、赵云、孙权、吴国老、鲁肃、张飞,数到周瑜是第十号人物了,不容你放份。不够《群英会》周瑜的资格,一出戏一个演法,会演戏就在于知道自己的斤两,别跟人家叫横,逼着点就好了。

【李舒涉艺所得之九十九】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梅兰芳模式田汉模式延安模式,都有存在理由发展空间。但是应重点保护发扬最能体现代表京剧传统本质的,由程长庚创始、谭鑫培开拓、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守成创造发展完善的梅兰芳模式——体系。这是根基、命脉,倘若任其不伦不类发展则京剧前途岌岌可危。

 

【李舒涉艺所得之一百】【跋】《涉艺所得》一书难求,微博百帖元宵落幕。感谢博友们一个月来的友情眷顾。李舒生前为孙岳袁世海李维康陈凯歌等引为智囊,却不求闻达。遗著虽一家之说,笔误难免,然其尊儒术而不废百家,守传统也能容新事,口无遮拦,心则至诚。期能活跃学术空气,提升评判眼光。思再顿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