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应正确对待班级中的小群体
(2014-03-31 15:38:58)
标签:
原创文/张常珊高校辅导员班级小群体《西北高等农林教育》 |
分类: 媒体刊发[原创] |
高校辅导员应正确对待班级中的小群体
文/张常珊
班级是学校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一个良好的集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形成,除了抓好正式的班集体建设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班级中存在的各种非正式的小群体。
高校班级中的学生小群体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理想和愿望为基础,自愿结成的非正式的学生群体。在高校,大多数学生年龄都在18周岁以上,正处在人生观形成阶段,第一次远离父母和家庭开始独立生活,迫切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关心,同时高校也为小群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使小群体的形成成为必然。刚步入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小群体可以满足了他们个人社交的需要;在学习中碰到一些问题和矛盾,迫切需要群体的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渴求与他人交流和切磋。学生的这些需要如果在班级正式群体中得不到满足,就必然要转向各种非正式小群体。
据有关调查表明,非正式小群体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班级里都普遍存在。在小学里,40人左右的班级约有2—5个小群体,每个小群体2—5人;在中学里,50人左右的班级,约有6—9个小群体;在大学里,20人左右的班级,约有3—4个小群体,40人左右的班级约有4—6个小群体,每个小群体约有2—4人。这些小群体的主要特征是:成员之间具有密切的情感联系并因之而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有为成员们所共同遵守的不成文规范;有为成员们所公认的核心人物;有一条传递迅速的信息交流渠道。小群体的上述特征使得它在班级社会体系中能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小群体在班级中的作用,与小群体的性质有关,而小群体的性质又取决于小群体所追求的目标与所遵循的规范。据此,可将班级中的小群体分为四种类型:(1)亲集体型。这类小群体多以发展兴趣、探求真理为基础而形成,在目标追求上与社会、班级的需求趋于一致,群体成员的密切交往与友好合作,能满足成员的正当需求,促进班级意见沟通,有利于班级正式群体的活动开展。(2)中性型。这类群体多以情趣相同或空间距离较近为基础而形成的,以消遣为目的,其成员间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不与正式群体的活动相冲突。对这类小群体引导得法,可以转化为亲集体型;如果放任自流,也可能向偏集体型转化。(3)偏集体型。这类群体是以相互间的利害关系或以异性间的相互吸引为基础而形成,其追求的目标与活动的内容往往有偏离集体要求的倾向。(4)反集体型。这类群体多是由放任自流、集体观念较差的学生组成,以对抗集体或破坏学校和社会秩序为目的,是恶劣的非正式小群体。在当前形势下,这类小群体虽然不多,但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综上所述,小群体在高校班集体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为搞好高校班集体的建设,作为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小群体。
如何正确对待高校学生中的这些非正式小群体是从事高等教育的同志,特别是直接从事于政治辅导员工作的同志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遵循高校班级集体建设的规律,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启发和引导它们发挥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
一、因势利导,正确区别对待非正式小群体
随着班级集体的组建与形成,学生中由于兴趣或其他共鸣因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学生小群体,对各类小群体的出现不能大惊小怪,更不能强行“拆散”,而应在深入了解各小群体性质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好工作。实际调查表明:每一个小群体的性质不同,所受的影响也不一样。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志向、愿望、理想、价值观与行为习惯等就是在他们长期所处的非正式群体中,通过互相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一般地讲,亲集体型的非正式小群体中的成员有着与社会期望一致的目标指引,观念上的一致性,行动上的协调性,既是促成学生对班级目标认同的基本条件,也是产生集体舆论萌发的必要环境,还是提高班级活动效率的潜在因素。这类群体多表现为兴趣爱好型和求知型。因此,需要辅导员老师给予关怀、尊重与指导,鼓励亲集体群体行为的开展。
对于中性型和偏集体型群体,因为这类小群体以消遣为目的,多表现为求乐型和老乡型,其成员间的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不与班级活动相冲突,或其追求目标与内容往往有偏离班集体要求的倾向,所以可在尊重、支持的前提下,委托他们完成正式群体的一些任务,通过活动把小群体的价值目标逐步统一到班级集体的共同目标上来。
对于反集体型群体,则要采取分化瓦解与教育引导并行的措施。这种群体以个人感情为基础,以消极落后为特征,多是后进学生的集合体,往往成为班集体的反对力量。如不及时妥善解决,不仅仅会对群体成员造成一些难以补救的消极影响,甚至于祸及整个班级乃至整个学校。
二、统一思想,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小群体所追求的目标决定小群体的性质。亲集体型多以发展兴趣、探求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 在目标追求上与班级的要求趋于一致,能以全局的、整体的利益为重,坚持局部的、本位的利益服从全局的、整体的利益。中性型与偏集体型群体一方面表现为行为动机相对比较浅近,缺乏长远而稳定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轻视集体原则和组织纪律,对班级及学校组织的种活动持敷衍态度。反集体型则完全是以个人感情为基础,混淆是非标准,满足小我为目标,无视集体原则和组织纪律,作风拖沓,诋毁正确舆论,破坏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在班集体基本形成后,教师必须结合上述情况制定集体目标。当然,在制定集体奋斗目标过程中,辅导员老师无疑起着主导作用,但这绝不是包办代替,强加于人。应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在充分分析上述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设想和意见,积极引导学生认同所提出的目标。不脱离集体的实际基础,不超过集体成员的觉悟和心理承受能力的目标必将成为激发集体前进的动力。
三、把握关键,促成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着核心人物,他们是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大多数都热情能干,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和影响力。他们是学生发自内心承认的“榜样”,他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倾向对班级成员思想行为有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老师需要注意把这些同学吸收进班委会,尽可能地发挥这些核心人物的作用,协调非正式小群体的行为,做好班级工作。因此,辅导员应加强对非正式小群体核心人物的培养教育。对这些同学,首先,要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要和他们交朋友,培养与其良好的关系,增进了解。其次,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们,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轻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否则,同他们弄僵了,就会使整个小群体的成员产生对立情绪;相反,转变一个核心人物,就可能带动一群同学的思想。再次,对核心人物的要求要合情合理,充分估计其思想水平和接收能力,不能操之过急,而要持之以恒。实践证明,这些群体核心人物经过正确引导与培养,都能带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学好专业文化课,积极组织并带头参加各项文体活动,成为一般同学的学习榜样。与此同时,还能较好地发挥其作用,任劳任怨,严于律已,敢于负责,全心全意地为广大同学服务。
四、注重激励,强化正确的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就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多数成员赞同的意见和言论。它以群众性的议论、评价、褒贬、希望和要求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成员的言行。
非正式小群体是学生自由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良好环境。在小群体中,由于产生被人评价的意识,会对学生活动产生促长作用,即激发竞争的动机。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因此,在小群体中,他们一方面通过与别人交流和探讨,对不明确或无把握问题的看法明确了,信心增强了;另一方面,通过交往使他们看到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个你追我赶、互相学习、相互激励、互相竞争、共同提高的良好育人环境。
注:本文刊于《西北高等农林教育》(1994年第三期),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