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病他有药你吃多少他有多少
(2011-04-02 10:58:52)
标签:
李庄有药也不给你吃社会贤达成功人士杂谈 |
分类: 试释时事 |
标题来源于一个至为三俗的艺术家的相声段子:“你有病啊?”“你有药吗?”“你吃多少?”“你有多少?”“吃多少有多少!”“有多少吃多少!”
讲完这段相声后,该艺术家就不厚道了一把,明知人家有病,却偏偏把自己的药藏着掖着;藏着掖着倒也罢了,偏偏还要告诉人家,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高喊《有药也不给你吃》。这下可好,主流媒体咔嚓一下,三个排比句就把他摞倒了,唱片下架,弟子离散。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在一个病人多而药品少的时代,你有药千万不能不给别人吃。所谓成功人士,所谓社会贤达,所谓学界精英,都是能够确保药品零差率销售,确保药源比碘盐还要充足的人士。你只要有病,他保管有药;你吃多少,他有多少。你如果没病,他也不怕,可以先给你吃出病来。
举个例子。前两天发生了一件事,一下子就让成功人士社会贤达学界精英们发现了市场,果断开方子大把抓药。这个药不是开给事件的主人公的——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我姓了一辈子钱了,还缺钱吗?——依此类推,主人公姓了半辈子(按法律规定差不多是一辈子)药了,所以应该也不缺药。但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们绝不会错过商机,于是他们不给主人公开药,开始给愚昧的小民们开药了。
第一个大夫是心理学家。她说之所以连捅了八刀,那是弹钢琴弹的,出于惯性,出于激情。听了这个分析之后,我路过琴房,心里平添许多畏惧,但是如果儿子要学钢琴,我想我不会阻挠他的,因为这个惯性一听就很高雅。而马加爵同学极有可能从小在家就学着钉鞋,这种惯性与激情无关,所以连专家都懒得提他。
第二个大夫是人民法院。据说庭审的时候弄的沸沸扬扬,有很多大学生还去现场学习了一把。这个应该是可以写入年度工作报告的——“寓教育于司法”。据说现场还出示了数张奖状,以及请愿书什么的。接受这场教育之后,我把儿子“……小朋友在幼儿园冬季运动会中获小班组拍球比赛第二名特发此状以资鼓励”“……小朋友在本学期表现突出被评为能干宝宝特发此状以资鼓励”和我自己的“……同志在……表现突出记三等功一次”之类统统收集起来,精心保管——我父子均无意触犯国家法律,但我们要备不时之需。
第三个大夫是社会精英。最让我无法理解的是:这其中包括许多律师。记忆犹新的是在重庆李庄案件中,公诉人指责李庄“享受免费嫖宿”,许多律师大呼“道德杀人”,高举程序正义之旗,令我坚定的站在他们一边。而现在,竟然有许多人站出来大谈刑罚的社会效果,要道德救人。这其中也包括许多贤达,他们看过大片,所以要救赎。
还有个老大夫,我想应该是主任医师级别的,独家专访了不缺药,转达了“虽然捅人八刀仍然很爱生命”的渴望。突然想起当年某地审几个黑老大,案件尚在侦察阶段,他们便踊跃跟进,称嫌疑人为“黑社会老大”;等老大被正法了,他们又积极报道了人民敲锣打鼓送横幅的热烈景象。从庆祝枪决到珍爱生命,这个转变太过迅速,我真的很不理解。
但我理解一点,×××如果还是上校,那他就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过几天如果不幸被绞了,那我们一定要尊重××亚人民的选择。这个,就叫分裂。分裂的世界,分裂的思维,分裂的人格。
反正,他们有的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