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师之逝与“博士尽在官场”

(2009-11-01 20:38:58)
标签:

钱学森

哀思

航天之父

利诚

邹衍

中国

季羡林

大师

诺贝尔奖

分类: 读史随想

  周末,难得从一堆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正在家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惊闻“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辞世。想起今夏季羡林、任继愈二先生同日仙逝,大师已矣,萧瑟秋风中,又添几缕哀思。想起前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所言“中国最大博士群体在官场”,哀思之外,又多几分惆怅。

  一面是岁月无情,悲大师相继殒落;一面是新闻报料,叹博士尽在官场。

  正在读的《孟子荀卿列传》中,邹衍这个人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这位先生在战国之际,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理论,说儒者所谓的“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在天下只占八十一分之一的位置。记得读书的时候还有种评价,说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视野的开阔,对世界认识的进步。然而细细读史,才发现这位先生提出这样的理论,并不说明他对地理学真的做了什么研究,一切都只不过是他的假定而已。为何要做这样的假定呢?最终还是为了“止乎仁义节俭”,摆平“君臣上下六亲”的关系。所以和同时代的其他学者比起来,邹衍的境遇也大不相同。孔老先生“在陈绝粮”,一度“累累如丧家之犬”;孟子被梁惠王下了个鉴定,“迂远而阔于事情”。而邹先生,在齐,“重于齐”;到魏,魏王亲迎,“执宾主之礼”;到赵,赵国的重臣平原君“侧行撇席”,不但不敢正座,而且拿自己的衣服为邹先生扫净座位;到燕,燕昭王干脆“拥慧先驱”,拿衣服扫地为之开路。

  虽然邹衍先生在今天的名声远不及孔孟来的响亮,留给后世的也远不及二圣所做的工作多,在那个时代,他的确出尽了风头。

  也许相比邹先生而言,孔孟才算得上是大师,然而大师的遭遇,远不及应景者来的风光。连太史公也不禁为之感叹:“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

  太史公的感叹,也许不无道理。当学者争相逐利的时候,大师的后继乏人,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纪校长批判的“博士尽在官场”,指的是相当多的官员利用公权力为自己换取一顶名不副实的博士帽,这只是官场博士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各地的招考与官员履历中,我们也不难看到,有相当多的货真价实的博士,争相进入官场。“仕而优则学”与“学而优则仕”相映生辉,倒底是说明我们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越来越高了呢,还是说明我们的学者越来越少了呢?

  前一阵子,为了“诺贝尔”久不垂青国人,又引发了一番风起云涌的争论。其实犯不着争论。物欲横流的时代,注定不是产生大师的时代。我们做事情,写文章,越来越多的是在动手与动笔之时,就考虑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反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利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越来越多了,那些看似惊人的“语”,却越来越乏味了。

  季羡林先生曾在一篇给后学的文章中,“抄一段朱子的话,献给大家。”我也把《朱子语类》中的这段话写在这里,“愿与大家共勉力戒之”。

  “圣人言语,一步是一步。近来一类议论,只是跳踯。初则两三步做一步,甚则十数步做一步,又甚则千百步做一步,所以学之者皆颠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