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改革家以人为本商鞅秦国商鞅变法 |
分类: 读史随想 |
(感谢“阳光文化”圈子将此文推荐到新浪“草根名博”首页)
商鞅的才华,商鞅的决断,的确是让人敬畏的。惟一例外的是,商鞅死的很难看。
商鞅的才华,很早就已经崭露头角。当时的魏相公叔座就对他非常欣赏,在临死之前把他推荐给魏王。可能因为商鞅当时名头太小,魏王不愿加以重用。公叔座又说:如果大王你不能用他,就把他干掉,否则必然成为魏国的祸害。对一个人的才华畏惧到了必须把此人杀掉的地步,足见商鞅的价值。可这位公叔先生又颇有怜才之心,转回头来对商鞅说:我为了国家提议把你杀掉,你还是赶快跑吧。没想到商鞅自信满满的回答道:魏王根本瞧不上我。既然他不能按照您老的建议重用我,也绝不会操那个闲心来杀我。
后来的发展,果如商鞅所料。
商鞅的决断,则更是为后世留下了那个著名的典故——徙木为信。辗转到了秦国的商鞅,决意变法。可能他也对于民众是不是支持自己很没有底,所以先是说服了秦孝公:“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别听大多数的,听我的。然后在国都城门外竖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当众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他十金。众人不敢相信,谁也没去动它。商鞅将奖金增加到五倍,一人将其扛走,商鞅立刻叫赏他五十金。通过这一方式,商鞅在民众中确立了自己“言必信,行必果”的形象,其改革法令也迅速得到贯彻落实。
商鞅死的很难看。
改革的依靠力量是谁,这是改革家们必须回答的问题。在商鞅看来,他的依靠力量就是领导:秦孝公。所以他不惜口水,在领导面前大段论述改革的必要性。他的改革,为的是使秦国强大,使秦国的国君可以称霸;依靠的,也只能是秦国的国君。而民众,对于商鞅是无足轻重的。他的法令极其严苛,极端到了民众不但不能说改革的坏话,连改革的好话也不能说。新法刚刚实行的时候,上千人说新法不好,商鞅把太子师傅的鼻子都给割了,以此震慑;实行了一段时间,有些过去觉得新法不好的人又来说新法好,本想拍个马屁,谁知改革家一声令下:“此皆乱化之民也”,全部流放边远地区。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来议论新法了。
等到商鞅的依靠力量秦孝公一命呜呼的时候,太子成了领导,被商鞅割了鼻子的太子师傅成了元老。于是警察上门,商鞅潜逃。潜逃途中向人借宿,主人却告知:商君有法令,向没身份证的人提供借宿者,要受连坐的处罚。于是商君一声叹息,为后世又留下了一个典故——作法自毙。走投无路的商鞅起兵反叛,为我们验证了另一个成语:五马分尸。
秦国的强大与最后的兼并天下,不可谓没有商鞅的功劳,然而,他却成了一个被历史抛弃的改革家。
得不到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不能有效改善民生的改革,虽然也可能让GDP增长几个百分点,甚至颇造成了点国强民富的盛世景象,但终归于失败。这样的改革家,也终为历史所抛弃。
以人为本,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