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差是一种客观存在于地球——太阳运动体系的现象。
根据天文学理论,发生岁差的原因是:地球自转轴系在其公转平面上存在一个周期为25800年的陀螺摆动,天文学上称为进动,结果造成了地球冬至点逐年发生微小的偏差,也就是回归年与恒星年之间的微小差别
(恒星年=365.25636,回归年=365.24220),
岁差=恒星年—回归年=0.01416(日)
岁差周期=回归年/岁差=365.2422/0.01416=25793.940677966101694915254237288≈25800(年)
岁差在天文观测上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大约每25800/365.25=70.6年冬至点在二十八宿分度(365.25度)上逆向漂移一宿度(相当于25800/360=71.7年漂移1°,黄金坐标:在黄金矩形中所有等宽正方形的中心均分布在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上,由这两条直线构成的坐标,我们称之为“黄金坐标”
。黄金坐标与黄金矩形的两条中垂线夹角分别是18.43494882292201度与71.56505117707799度。tan(71.56505117707799)=3,恰好对应洛书结构,这样黄金坐标和洛书坐标能够恰好对应起来,而且洛书和黄金矩形的几何关系模式可无穷递归。黄金坐标轴相关于洛书中四六和二八之位的联系,各正方形通过一过各自中心的等角螺旋联系在一起,同时作为黄金坐标系平移后所对应的原点。另外,黄金坐标轴正好把相交的各正方形的边分割为1:2两部分,把四六分劲和黄金分割数有机的统一起来,意义非同小可。e=19/7,pi=22/7,耗散映射:δ=4.669201609102
…=14/3,α=-2.502907875095892…=5/2,δ+α=7.172109484197892,δ-α=2.166293734006108,(δ-4)/(α-2)=0.669201609102/0.502907875095892=0.75150428249977289457626388455563=3/4;(δ+1)/(α+1)=1.6184272642188187072374916615601;atan(δ/α)=61.80663445678842,0.61803398874989484820458683436564
关于Feigenbaum常数的普适性是相对的。已经有人研究,对于显著不同的峰形(如扁平峰或尖峰)和多峰来说,
和的数值有显著变化。例如,对于保守系统,与一维单峰对应的普适常数是
δ=8.721097 α=4.018076
研究者相信——多种多样的非线性映射可以归于各个普适类,每类内的普适常数相同。
——引自李浙生,《倏忽之间——混 沌与认识》,冶金出版社,2002,P63。
![岁差对古代历法的影响[转]](//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同时北极点也围绕北黄极在转动。(注:25800/24/60=17.917,约等于人一分钟呼吸次数)
由于岁差的作用,二分二至点在不断地西移,所以,《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等所用上元和岁首就各不相同,《尚书•尧典》、《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的分至点也都不同,两汉时期的天文学家们在研究制定历法之时,常常为此而争论不休。永元四年(公元92年),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提出:应在历法的制定中,按黄道计量日月的运动。同时,更明确地指出二分二至点存在着缓慢的西移规律,“谓之日却”。他说:“治历者,方以七十六岁断之,则余分稍长,稍得一日”(《后汉书•贾逵论历》)。中国自古在历法的制定中,岁实都是以365
日计算,因此,用于观察天象的浑仪,亦沿赤道分圆周为365
日(度)。贾逵说的76年日却一日度,正是岁差较准确数值,可惜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而只是知道二分二至点古今不一,不断以各代的观察实得数据修正历法。到了晋代成帝年间,天文学家虞喜将他观察到的冬至点同《尚书•尧典》作比较:尧时的冬至日,日之所经是西方白虎七宿的昴宿,而他观察到的,则是在北方玄武七宿中的壁宿。于是,他参照《淮南子》等古籍的记载,得出了分至点缓慢西移的结论,并推算出50年西移1度的数值。《宋史•律历志》说:“虞喜云:‘尧时日短星昴,今两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从此,“岁差”一词便被正式引用。然虞喜给出的数值并不精确。此后,何承天、祖冲之、虞邝、刘孝孙、刘焯、张胃玄等历代天文学家,依《尚书•尧典》之载和历代实际观察所得的资料推算,岁差值定到77•7年,日退1度。《宋史•律历志》的作者是这样说的:“若从虞喜之验昴中,则五十余年日退一度;若依承天之验火中,又不及百年日退一度;后《皇极》综两历之率而要取其中,故七十五年而退一度。此乃通其意未尽其微。今则别调新率,改立岁差大率七十七年七月,日退一度,上元命于虚九,可以上覆往古,下逮于今,自帝尧以来,循环考验新历,岁差皆得其中,最为亲近。”事实上,较为准确的岁差值应是71年日退1度。由于受到“疑古”思潮的影响,《尚书•尧典》所载的四象二十八宿天文观察体系,已被两千多年以来古今中外天文学家、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地证实了的历史事实,并且由这一历史记载而发现了岁差和岁差值推算作为重要依据的历史事实,人们硬是不敢正视,不敢承认。硬说《尧典》中的天象资料是“后人伪造”。谁都明白:《尚书》是公元前6世纪,孔子从古史料中选编的,那个时候,在全世界都还不懂“岁差”,更无岁差常数精确的计算。在不懂岁差,不知岁差常数的精确数值、不知道分至点移动及其移动方向的历史情况下,对于尧时二分二至点又如何能够
“伪造”得了?当然,也有人说《尚书•尧典》所记载二分二至点这份资料,也可能是从巴比伦偷来的。这种想当然的猜测,自然也不值得一驳。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看如下的历史事实即可:在中国的历史上,从《黄帝历》、《颛顼历》、《夏历》一直到明代以前,一直是以365
日的岁实制定历法,并将用之于观察天象的浑仪沿赤道分圆周为365
度;而受到巴比伦影响的世界各国,则其沿赤道圆周分度都是360度。
注: “ ..........埃及文明最重视天体的”岁差移动”,而岁差移动有以下时间规律.
72=春分太阳沿着黄道,完成l度的岁差移动所需的时间,即72年;
360=黄道的总度数;
72×30=2160(太阳沿着黄道移动30度,穿越过一整个黄道带星座所需的时间,即2160年);
2160×12(或360×72)=25920(完成一个岁差周期或“大年”所需的时间,即25920年,也就是“大回转”总共所需的年数)。
其他数字和数字组合也会出现,例如:
36=春分太阳沿着黄道,完成半度的岁差移动所需约时间,即36年;
4320=春分太阳完成60度的岁差移动,穿越两个黄道带星座所需为时间,即4320年。”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中体现岁差的是大数周期3600年与10800年,3600年花甲周流一圈,10800年奇门阴阳18局走一圈,其中都隐含72这个关键数。
准确来说岁差周期为25800年,这里隐含着洛书里的三个数字2 5 8,可能用来进行更为准确的历法编排.
![岁差对古代历法的影响[转] 岁差对古代历法的影响[转]](//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