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谓新生儿"变蒸"及其规律[转]
(2009-03-02 03:27: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太极物理 |
变,变易骨脉性情也。蒸,蒸热也。每见小儿无故发热,不涕不泣,纹脉无变。父母爷奶惊慌失措,医者茫然无知。或输液,或寒冷,或住院,非也。其不知儿出娘胎,骨脉未全,脏腑未成,渐次发育,如蛇蜕皮,如蝉脱壳。每一变蒸,心智便增,骨长脏易。此来于先天,非外感内伤也。
《小儿药证直诀》变蒸:
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藏六府,成而未全。自出生之後,及长骨脉,五藏六府之神智也。变者,易也。又生变蒸者,自内而长,自下而上,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後三十二日一变,变每毕,即情性有异於前。何者?长生府藏智意故也。何谓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数。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三十二日,计三百二十段,为一遍,亦曰一蒸。骨之馀气,自脑分入龈中,作三十二齿,而齿牙有不及三十二数者,由变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长二十八齿。已下仿此,但不过三十二之数也。凡一周遍,乃发虚热诸病。如是十周,则小蒸毕也。计三百二十日,生骨气乃全而未壮也。故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志。六十四日再变,生膀胱,其发耳与尻冷,肾与膀胱俱主於水,水数一,故先变生之。九十六日三变,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曰四变,生小肠,其发汗出而微惊,心为火,火数二。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其发目不开而赤。肝主木,木数三。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肺声。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大肠,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肺属金,金数四。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胃,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脾与胃皆属土,土数五。故第五次之变蒸应之,变蒸至此使全矣。此後乃齿生,能言,知喜怒,故云使全也。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於十变後六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受血,故手能持物,足能行立也。经云:变且蒸,谓蒸毕而足一岁之日也。师曰: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馀治。是以小儿须变蒸蜕齿者,如花之易苗。所谓不及三十二齿,由变之不及,齿当与变蒸相合也,年状而视齿方明。
(寿颐按,改字可疑,盖是滋长之意。)故一变毕,辄觉情态忽有异也,其变蒸之候,令身热脉乱汗出,目睛不明,微似欲惊,不乳哺,上唇头小白泡起如珠子,耳冷,尻亦冷,此其诊也。单变小微,兼蒸小剧,先期四五日便发,发後亦四五日歇。凡蒸平者,五日而衰,远至七日九日而衰。
具体概括变蒸的规律变化如下(与子午流注规律暗合):
1、32天,肾(经)发育,生“志”(原文,可能是指小儿有自己的意识)
2、64天,膀胱(经)发育,在耳及脊骨的末端会发冷
3、96天,心(经)发育,为喜(会笑)
4、128天,小肠(经)发育,小儿容易出汗和微惊
5、160天,肝(经)发育,小儿容易哭
6、192天,胆(经)发育,小儿会产生两眼不闭和面红的现象
7、224天,肺(经)发育,小儿开始发出声音
8、256天,大肠(经)发育,小儿容易发热出汗,也有不出汗的情况
9、288天,脾(经)发育,脾脏主思虑
10、320天,胃(经)发育,小儿容易不思饮食,腹痛或呕吐食物
经过十次变蒸以后,小儿牙长齿生,能言,知喜怒,人生的第一个发育阶段就算完成了。
道医学依据精炁神在生命中的不同变化阶段,将生命分为先天期和后天期两大范畴。其中的先天期,是指生命的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三阶段。在这三阶段之中,胎婴养虚和幼儿养性两阶段,属于生命的纯先天和后天渐长阶段,少年养正时期,则属于生命从先天向后天转化的阶段。生命一旦步入青年养志阶段,也就是生命完整地进入了后天时期。所以,人体内在的先天之精,包含着女性14岁、男性16岁之前所积累形成的精。这个精,又称之为元精,又称之为元炁。
生命从父母处获得的先天原始祖炁是24铢,为一两之数(铢是古代计量单位,24铢等于16两制计量称中的一两)。这个先天之精是直接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以及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胎儿通过自身完全敞开的百会囟门和会阴穴"无为而为",同步直接吸收的天德地气。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即是《灵枢·本神》所说的"生之来,谓之精"。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
当然,说成人有206块骨头,这是全球人类的“总体”而言的。人群中在这方面存在差异。我国科学工作者1985年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人的骨头要比欧美人少,大多数人只有204块骨头。而在欧美,绝大多数人有206块骨头。这是由于大多数中国人的脚上第5趾骨为2块骨头,不像欧美人有3块骨头。每只脚少1块,所以只有204块。
人体最长的骨头是股骨,即大腿骨,它通常占人体高度的27%左右,有记录的最长腿骨为75.9厘米。而耳朵里的镫骨是人体内最小的骨头,它只有0.25~0.43厘米长成年人骨的重量约为体重的1/5,刚出生的婴儿骨重量大约只有体重的1/7。
注:人在母腹之中,本为全真之体,筋骨血脉内脏精神皆具但存而未成未全,则出生后在此基础上要逐步适应后天环境而不断进阴退阳,比如母乳为纯阴之物,其孩童阳气仍能运化,则其脉运化和母腹内时必然不同。因孩童先天真气足,易造成测不准状态,体现为元神作用为主的状态,则自控力相对弱,各内脏和经脉未完全长全,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长身体的同时也在长心眼,实际上是识神逐步用事的过程,到了男二八、女二七其后天识神开始形成,元神识神作用趋于平衡,随后以识神之用为主,此时则易男泄女经,开始落入纯后天,道家谓元阳始破,外太极始无,纯赖内太极之用,病灾暗生,渐入促寿之途,内经云此时天癸始生,阴阳和而能有子(只能以子嗣延续自我生命),其实暗示天癸实际上是元神和识神冲和而成,实际是元精和元炁合称,元精乃识神之用,为真阴,元炁乃元神之用,为真阳,故天癸者,真阴阳也。男二八女二七身成,识神始盛,元识之用已趋平衡。后识神渐强,至男泄女经时则外太极破,常处识元神迷悟主客交争态。识神用则耗,元神用则强,两相调和则生真水真火乃谓天癸,阴阳和而有子,则天癸乃元神和识神调和而成元精元炁合称,元精乃识之智用为真阴,元炁乃元神之慧用为真阳,天癸乃智慧之真阴阳
人体出生之后,收摄先天真气的量一直在增加,但同时生长和各种生命活动也会耗散一部分能量,假设以收摄的过程为阳为收,耗散的过程为阴为放,人体生命历程分为前后阴阳两段,前段收耗都逐步增长,后段收耗都逐步减少,但虽然收耗曲线变化形式基本一致,但不完全同步,耗是取决于收的,所谓阴取决于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幼儿时期由于血气未定,且生长旺盛,初始收耗都处于上升通道,但都相对微弱,且收微大于耗,从收论象,收富余且正微,应少阳之春(主证阴虚,缺少自控力,身体已经初步长成,但心智尚未成熟,男为二八,女为二七),收和耗的速度差随即拉大,收藏量远远大于耗的量,收富余且收量大此为太阳之夏(主证阳盛,鲁莽气盛),当收的速度达到极限后开始下降(夏至),耗的速度也因生长变缓而随后略迟达到顶点,在耗的速度达到顶点之前,收的速度在下降,耗的速度在上升,则存在相等之时,人体收藏量最大,堪为最壮之年(处暑,阳明),物壮则老,盛极而衰,之后开始耗的速度达到顶点,随后下降,且耗的速度一直大于收的速度,由于此时耗大于收,以耗论象,且耗速甫大,是有太阴(主证阴盛,体虽能而保守),随后一直耗的量大于收的量,但耗收速度都下降,收的速度下降更快,至于老暮之年,耗的已经极微,又因以耗为主,是称少阴(主证阳虚,心有余而力不足),后有厥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