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北纬35度和黄金分割

(2008-11-21 20:49:33)
标签:

杂谈

无论是在百慕大三角,还是在“魔海龙三角”失事的飞机、轮船,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出现罗盘失灵,“疯狂地快速乱转”(显示存在涡旋电磁场),无线电通讯故障或中断.突然出现“海雾”、巨浪、狂风、旋涡,以及突然涌现的“浓雾”等等.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显然与海面电场同电离层、磁层电场的电磁感应有关.
    原来,南北纬35°线附近正是地球静电荷(等离子体)的富集区:现代已探明,地球辐射带(范艾伦带)
——由地球磁场俘获的带电粒子带,其内辐射带箍着地球赤道带,向南向北各延伸35°左右(图2).看来这个南北纬35°线可能正是地球内辐射带的磁力线进入地球的所在,因而在这个区域里俘获了远比其它区域高得多的带电粒子(等离子体).而之所以形成上述分布在南北纬30°上的10个异常区,可能也正是地球内辐射带磁力线在这些区域俘获了大量带电粒子后,所产生的静电珠串形成力导致的.
另外,很早人们就知道,地球自转时,赤道至北纬35°地带鼓起,35°至两极之间的地带下陷.上升与下降的交界带为35°线.
其次,太阳和月亮引潮力的长期项是赤道到南北纬35°间的地带为上升区,35°至两极之间的地带为下沉区.其交界带为35°线.
再者,太阳光照射到地表,一部分为地表吸收,另一部分辐射出去了.由于辐射量在不同纬度相差不多,因之赤道至大约35°线之间的地带地表热量有剩,35°线至两极间则不足.这样35°线就成为两种热状态的交界带.

雄踞天下之中的形胜之地

  陕西地处黄河流域的中游,历代都城多建于此,其中包括最为强盛的周秦汉唐四代,数度处于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发展峰巅时期的京畿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科技的中心,使得陕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悠久的岁月里,历代皇家天文机构,都建有天文台、设有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同时各地优秀人才,也汇集京城,从事天文历法研究,涌现出灿若群星般的一大批天文学家。所以,在长时间里,陕西也是中国古代天文研究的中心。

  陕西关中中部是历代帝王争相建都的形胜之地,其地理纬度在北纬34度至35度间。这一纬度大致相当于今陇海铁路所经地带,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数据多是由此纬度上的长安、洛阳或阳城等地测出。至少自西周以来,这一天文观测区域就形成了稳定的历史传承性,有些朝代即使都城不建立在此,也同样以这里观测的天文数据为准。我们不妨说,陕西长期处于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中心区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星图,均是以这一纬度的观测结果绘制的,即古书中所称的极星出地三十六度的纬度带。中国古代星图上常常绘有二个同心园圈,中间环绕北极的小圈叫“内规”,现代天文学称为“恒显圈”,在观测者看来,圈内绘制的星辰是不没入地下的星;星图外边的大圈叫“外规”,今称“恒隐圈”,在观测者看来,圈外的星辰是不升到地面上的星;大圈和小圈间的星辰则是有出没运动的可见星。这内外二规位置的安排,是由测量者所处的天文观测纬度决定的。后人如欲学习前代天文,如果夜晚所在纬度与星图测量纬度相同,则所见天象与星图也相同,在这一纬度带对照星图文献进行观测是最佳区域。

  为什么古人要选择这一纬度进行天文观测?现代学者认为,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发育最早的地区,中国早期的天文学萌芽可能就率先出现在这里,因此,就形成了天文观测的传统地区。但中国古代学者并不完全如是看待,依传统天文地理学说,这一区域乃是极受推崇的“地中”,“地中”在此并非指的北极南极那样的地中,而是处于不南不北,温凉相宜,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带。正如《周礼.大司徒》所记:“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汇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古代用八尺高表夏至时在阳城测量日影,标准的长度应当是一尺五寸。数千年来,这一纬度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数量最多的地方,也是建都时间最久之处,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的历史时期,夏商周秦汉唐宋等时代的都城无不选建于此,如考古发掘出的阳城、二里头、偃师商都、郑州商城,以及丰镐、咸阳、长安、洛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古代科学文化也都是以此为汇集和辐射的中心。天下之中的说法,初看起来,似乎只是指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疆域的中心,其实并非如是。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一地带,竟正好也处于从北极到赤道的最佳黄金分割点上(34.38度)。如阳城之纬度位于北纬34.40度,秦咸阳、汉长安城、唐长安城三座都城相距很近,平均中心位于北纬34.32度。两相对照,符合若契。我们对古人这种“天下之中”的认识和奇特的选择,真无法说清是有所特别感悟,还是无意的隅然。(图1)

  我们知道,地球上可依纬度将全球气候划分为五带,对北半球来说,南为热带,北为寒带,中间为温带。其中温带不冷不热,四季分明,最宜于人类生产和居住。而中国古代所说的地中,更是在其中又进一步选择更佳的纬度,并指出,国家的中心首都,就宜于建在这一地带。实质上,中国古代的都城分布在这一纬度者最多,都分布在北纬34度至35度之间。这种特殊现象的出现,不能不让人考虑到与上述建都思想有关。我们可能会注意到,这其中已经暗含有现代同纬度的概念在内。

南北纬90度的0.618处为0.382*90=34.38,恰好差不多在南北纬35度,这暗示黄金分割点在地球规律研究中有密切关系,而35*0.618=21.63,与23.5度较接近.另外,为什么在北纬30有奇异事情,也与黄金分割和地球形状有关,地球是一个椭球体,纬度是椭球面的法线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北纬30度差不多是把北半球投影这个半椭圆分成1比0.618。更有趣的是,人的头颅是球形的,在大脑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之间有一道沟裂,称为中央沟。中央沟与人体前后正中线的夹角为67.5度,恰好近似地球的地轴倾角66.5度。心脏位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座于膈肌之上,纵隔偏左,约2/3位于正中线左侧,1/ 3位于正中线右侧,心脏长轴自右后上方向左前下方倾斜,与正中矢状切面成45度夹角,心脏长轴方向大致如右手执笔方向。人的头发倾角一般为30-35度.大家的骨头,大腿和肱骨是一根,然后小腿小臂是两根,然后手掌与臂交接处是三根,然后手指是五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00a940100c3ak.html

在周礼有记载周都附近周公测影的阳城,因位于夏至日中影长一尺五寸的地方,是为地理之中,所以自称为中国。为什么呢?按照周髀算经上的数据,夏至日影长一尺六寸来看,若考虑竿长截为八尺,而夏至影长为一尺六寸是在现今洛阳(34.5度)一带,阳城就在34.0度左右。那为什么这里是地理之中呢?东西方向比较好办,由于缺乏参考坐标,所以怎么说都行。但南北方向就不行了,必须要有说法。古人观测太阳得到一个错误的结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极(现知为南回归线)。所以从南极到北极之中点约在阳城的纬度。我们若将南回归线在南纬23.5度离北极共113.5度计算,地理之中就在离南回归线56.75度,也就是在北纬33.25度的位置。请注意,这是古人根据观测日中影长所计算出来的,精准度已十分准确。而且这都已记载在周髀算经之中。

  5000多年前如何能够拥有近似激光打孔技术?

    从神秘的玛雅文化到谜团重重的埃及金字塔,从迷失的古蜀国三星堆遗址再到黄山的花山谜窟,这一系列埋藏着千古之迹的人文遗迹都有一个惊人类似的特点,即它们都位于地球上北纬30°附近。巧合的是,同样拥有很多难解之谜的凌家滩遗址,经过考古专家精确测定,恰好坐落于北纬31°29′,仿佛注定要为这一奇异的现象再添神秘色彩。

    北纬30°附近是个神秘带

    在考古过程中,对古代遗迹的准确位置进行定位是一项既寻常又重要的工作。凌家滩遗址测量后得到的精确定位是北纬31°29′、东经118°2′。有学者表示,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有着众多难以琢磨的神奇:在地球的北纬30°附近似乎一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不断制造迷雾般的“巧合”,包括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拥有永恒谜团的金字塔,横空出世的玛雅文化等等让现代人无法解释的史前文明,甚至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最恐怖莫测的百慕大死亡三角等自然奇迹也都无一例外地位于这一神秘的纬度附近。

    凌家滩与地外文明有关?

    同样位于这一神秘纬度附近的凌家滩遗址在发掘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神秘难解的谜团,其中最让人咋舌的是一件玉人,其背后有一个隧孔,孔径只有0.15毫米,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细。考古学家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后发现,这是人工用管钻垂直钻孔形成的,管钻的玉芯仍留在孔内,管钻的直径仅为1毫米。负责凌家滩遗址发掘的省考古研究所张敬国教授告诉记者:“管钻工艺虽然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流行,但如此细微的管钻及其使用不光是首次发现,就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也只能用激光才能完成。凌家滩先人采用什么工具和技术完成这精美一钻,至今都还是考古界和科学界的一个谜。”

    在凌家滩出土的玉器中,展现出来让现代人匪夷所思的工艺技术还有很多。张教授告诉记者,玉器胎壁的厚薄和琢磨加工有密切的关联,器壁较薄的玉器需要更多的加工和细致琢磨。凌家滩出土的玉耳和玉勺。前者底部厚0.1厘米、口壁厚0.09厘米;后者厚0.1~0.3厘米,二者不仅轻薄,而且造型匀称美观。虽然不能说其轻薄如纸,但也相去不远。而且专家通过高度显微镜对水晶耳放大200倍观察,仍观察不到丝毫的毛糙感。专家分析指出:“如此高超的抛光技术,在现代都堪称一流。”

    在那个连金属工具都没有的远古时代,仅仅凭借石器工具如何达到这么精细的工艺?如果有特殊的加工工具为什么到现在没有发现让人信服的踪迹?古人们又是如何操作和使用的?在世界范围内众多的考古发掘中,很多难以解释的谜团都让人联想到地外文明,那么“拥有”近似激光打孔技术的凌家滩文明是否也和地外文明有关?

    凌家滩文明是否得到传承?

    据此前的考古资料,包括国外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明,国内的三星堆古蜀国遗址、黄山花山谜窟在内的众多北纬30°神秘带的史前文明,似乎都是在出现高度繁荣之后戛然而止,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同样位于神秘带上的凌家滩文明是否也是神秘消失,还是作为特例得到了繁衍传承?

    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专家认为,从凌家滩出土的各种器物的特征来看,它的文化性质接近于南京北阴阳营的墓地,二者甚至可能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这个文化的中心自然在凌家滩而不在北阴阳营。而且它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北阴阳营和薛家岗,是长江下游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虽然直到目前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后继者是一个什么情况,但从各个情况分析来看,在此之后,凌家滩文化发展的重心发生了转移。至少是玉石工业的重心转到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那里去了。因为良渚文化的前身崧泽文化玉器很少,加工技术也不高。良渚文化的玉器工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没有技术上的传承,这样爆发式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而且良渚文化的玉器制造技术,除了微雕式的线刻不见于凌家滩外,其他技术在凌家滩都已经采用。”良渚文化是否就是传承了凌家滩的文明,凌家滩文明是否可以成为神秘带上的特例找到传承下来的依据,考古队员们希望在此次考古中找到有价值的线索。(黄婧 孙超 王素英)

 
来源:安徽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