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麦田
麦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62
  • 关注人气:4,9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共空间”和“私人圈子”

(2008-03-02 14:37:33)
标签:

it

07年互联网上“原发”了很多具有公众影响力的事件。比如史上最牛拆迁,厦门px散步,以及持续几个月的“华南虎”;而最后的高潮,无疑是春节前后的“艳照门”。其实在“艳照门”之前,我就看到有人提出这样的说法:2007年是中国的网络公共空间“元年”。于此同时,另一方面的声音也出来了,比如借中学生之口说互联网“很黄很暴力”——遗憾的是,网民立刻以一次实际行动证明了这种说法。当时,我写博客反对这种行动,道理即是如此:如果你热爱互联网,那么,为什么要为“很黄很暴力”之说提供证据呢?

 

而07年是“网络公共元年”的说法,其实也是不对的,它只看到了表面的热闹,没看出热闹的产生,以及其下的隐忧。我的观察是,07年互联网上的“热闹”,有5个原因造成,按照重要性依次为:

1,  一些关键网站,门户型网站或节点型网站主动“做”新闻了

2,  网站和报纸互动,在07年完全形成了成熟模式

3,  门户型网站和互动型网站的合作,在07年基本形成了模式

4,  “80后”成为网络的主流

5,  上网的人更多了

 

在“华南虎”事件中,上述5点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第一,网易新闻非常积极参与了“华南虎”的网络调查;第二,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纸媒广泛、深入、持续介入;第三,网易和天涯、色影无忌等互动bbs的互动合作。。。所以,我有一个深思熟虑的观点:2007年网络之“热”,其实是因为中文网络的多种传播模式趋向成熟!2007年网络之“热”,只是一个“传播”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事实”的问题。这些和“公共空间”关系不大。

 

春节前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想写博客,即是因为我在反复思考这些问题。我认为我看到了本质。但是网络上充斥的只是两种正反对立的声音,一种是“公共元年”的赞歌;一种是“很黄很暴力”的唱衰;我认为两种声音都不对。真正的情况是我上述的描述:2007年的互联网,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网络传播”和“主流用户”变化了。多说一句,我在两种对立的声音中,感觉到思想的孤独,直到看见胡泳先生的这篇博客:《中国互联网的主流用户完全发生变化》,与我心有戚戚。在我上面列出的5个原因中,前3条是谈“网络传播”,后2条是在谈“主流用户”。

 

 

更进一步,让我思考的是无论“赞歌”,还是“衰歌”,两种声音都忽略了关键问题:公共空间。有时候,我很绝对的想法:互联网是上帝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尤其对于中国人。因此作为一个互联网的“信徒”,我认为中文互联网一定要成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但是,从前几年开始,我心里有一个想法逐渐成熟——中文平台上的公共BBS,并不是“公共空间”。随着07年这些热点事件的发生,我越来越肯定了自己的这个判断。

 

关于“公共空间”,哈贝马斯有系列论述,相关文章也汗牛充栋,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但无论如何讨论“公共空间”,它都是在“私人空间”之后,即有了“私人空间”才可能衍生出对立而统一的“公共空间”。而中文网络的存在两个与国外不同的真相:第一,我们更依赖互联网的“言论传播”功能;第二,我们的网络“私人空间”刚刚处于萌芽状态——这就是中文BBS火爆以及中文web2.0刚刚萌芽。Web2.0的本质之一,就是建立一个人的网络“私人空间”。

 

而中文网络的希望一定不是目前火爆的BBS“伪公共空间”;中文网络的希望一定是blog应用,以及类似百度贴吧,豆瓣小组那样的“私人圈子”;然后如此形成网络的“私人空间”之后,才会开始形成真正的网络“公共空间”。

 

但我们渴了太久,只要有个能“说话”的地方,我们就不分良莠猛扑过去。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慢慢变化,我相信越来越多人会理解:一定首先建立起网络的“个人”,才会有真正的“言论”和“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