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验证一下,是不是很多有意思的网站,都符合这个“2003年”规律?2003年,是中文网络的一个转折点。那么,为什么会是2003年呢?
因为“80后”。在2003年,“80后”最大的已经23岁,开始真正步入社会。有意思的是,比如我这样的70一代人,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所以我们进入社会时和我们上几代人一样——都是社会的“新同学”,毫无话语权,只能听领导和老同事的安排。但“80后”和我们不一样:在现实世界中,虽然刚步入社会的“80后”依旧没有话语权的“新同学”;但是当这种“步入社会”的行为在网络上同步时,“80后”立刻就获得了绝对话语权。简单而言,中文互联网从2003年开始,即是“80后”的互联网。通过QQ、网游等等网络娱乐而启蒙的“80后”,自此,全面杀入互联网生活领域和人文时政领域。
在这里,关于“80后”,我想做一个新的定义:狭义的“80后”是根据80’s生人定义,但我认为不太准确;我比较倾向于用1976——1986来做定义,原因如下:一个人的性格养成,一般是在青春期,即14岁左右;1976生人在14岁的时候,正好是1990年;1990年开始,正好是中国进入全面市场经济;所以1976以后生人的价值观比较接近。
那么如果按照上述广义的“80后”来计,在2003年,“80后”是“23岁--27岁人群”;4年之后的现在,他们是“27岁----31岁人群”——正好是当前现实的消费主流人群。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2003年开始的一些生活类网站现在看起来很不错:因为网站和年轻的用户群一起成长,4年后,当用户群成为主流用户群;网站也成为主流网站。
这告诉我们,如果你现在开始做站,最有价值的用户群并不是所谓“25岁----35岁”,而是应该再年轻一些,以“23岁----27岁”更妥,让你的网站能跟随用户群一起成长——至于再年轻一些的,几乎只有娱乐价值,如果你不做网游,就留给QQ他们吧。:)
有意思的是,1999年可谓中文网站的第一波,这波网站到2003年因为sp业务,也获得了收获;2003年可谓中文网站第二波,这波网站到2007年看起来活的都不错;4年一波行情啊,那么,2007年网站埋下种子,到2011年会有收获吗?
我认为肯定会;并且,2007年埋下的这粒种子,一定是——web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