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潜水,继续么?
(2012-06-06 11:53: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想起来了 |
昨晚21:40才从千岛湖开车返回,到达上海市区已经是凌晨1点了,心情一直比较沮丧。
夜色里开车,听着五轮真弓倒也配合气氛。
同车的潜友也批评了我,一方面觉得他批评的对,可另一方面心里也确实比较郁闷。
因为我的这次GUE REC PASS考试失败了。
简介一下:GUE的全称是globe underwater
explorers,是全球技术潜水组织中比较领先的一个,也是一个运动协会。
其创始人、老大为JJ,上次上过他的图片,他们几个在美国佛罗里达把地下洞穴都探清楚了,也在此过程中总结出来一套技术潜水更安全的方式,因此成立了GUE。
GUE的等级大致如下:
入门级别比较简单,就不列举了。
第一级fundamantals,包含rec pass和tech pass两个级别(Rec:Recreational
Diving,Tech:Technical Diving),后者就需要上双瓶加手电,难度更大,但也只有通过了tech
pass才算是进入了技术潜水的大门;
第二级就是tech 1,目前大陆人当中可能到达该级别的不到3人吧,我认识其中两个;
tech
1毕业后,就可以选择cave或者wreck两个分类,当然在tech1之前就开始选择也可以,不过技术难度都不小。
再往后考tech2 或者tech3,通过者的名字在世界氛围内也寥寥无几,大都成为GUE组织的教练了。
而我是在rec pass这个级别考试失败的,也就是说我跌倒在技术潜水的门口了,连门里啥样还不大清楚呢。
这次的考官是GB,按照老资格潜友们的描述说他是一个很和蔼的人(事实也的确如此),一般通过率比较高的;我的师傅也在几天前说我通过应该问题不大。
不过实打实的讲,我觉得自己的水平确实不足以应付考试;一方面自己只有70瓶左右的经验,还算是个新手吧;另一方面最早使用的PADI(全球最大的休闲潜水组织,大伙去海边看到的大多是这类标准)的技巧,也有一些不良习惯。
而GUE全部高氧,而且大多是用钢瓶(比铝瓶重不少);他们都是DUI的干衣,都是halcyon的长短管和调节器...
而我这次是借用的半干衣,穿脱一次比扛一麻袋白菜上六楼还累...
钢瓶也很不适应,背飞也很不适应,配重也一直调整不到位...
总而言之,失败是个必然的结果,成功倒是走大运了。
因此我认同自己不能通过的事实是合理的。
GB给我的点评如下: flat
trim做的不好,也因此导致了其他动作完成的不够稳定;(sometimes you can do it,but we need all
the time),倒退踢做的比较差,直升机旋转也不稳定...
他说会再给我一次考试机会。 当然,要凑合他下次来上海的时间,地点也只有在千岛湖。
扪心自问一下:是否曾想过先混进去再来逐渐提高技术呢?确实有此想法。 谁不渴望早一点得到正式的认可或是一个证书呢?
尤其是我这个潜水初级爱好者,更渴望有一些认可来推动自己持续的热情。
可惜事实总是以逻辑和数据为判断依据,而非你的美好愿望。
GB的选择,是正确的。
可我不知道自己在经过多少次的练习就可以接近那个目标,练习的机会也确实比较难以找到(需要合适的时间、地点和装备,不是说随便找个自己的业余时间就可以开始的)。
更郁闷的是,我不知道该如何提高。
视频里看到的正确动作,我自己确实做不到,而且也不太清楚做不到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案。 比如做flat
trim的时候,我的腿就总会往下掉,维持高举状态确实很酸痛很艰难;最后我只好持续用最轻微的脚蹼打水动作来维持脚部不下坠,但这样是违法规则的。
用自己可怜的一点干衣经验来判断,穿干衣更容易做到腿部高举,但是干衣控制精准中性浮力难度大很多(要求在6米和3米处说停就停,不能坠也不能漂)。
目前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买自己的干衣,背飞,调节器和一些配件,投资大约在RMB 3万左右;然后勤加练习,等待下一次考试。
另:我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指点,前辈们说规则就是那样,就是要靠自己多练习多领悟。可自己不太喜欢这样,或者说不太适应这样独立琢磨的学习方式,可能我更适合有人传帮带的学习吧...
心情不爽,吐个槽...
我该继续下去么?
不是经济问题,是心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