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笔文章 |
奇洛李维斯一直是票太喜欢的演员,我对他印象也不错,尤其是知道了这哥们居然现在还在一个相对正规的乐队里担任贝司手的时候;桑德拉布卢克则是我感觉比较可惜的一个女演员,外形算是漂亮的,可是气质始终脱不了柴禾的味道,主演《美国小姐》里那个角色还真是非她莫属了。
这俩人演美国版本《触不到的恋人》,确实不太看好。因为韩国版本,是相当出色的。
韩国的言情电影里,特别注意背景音乐和画面的配合。在韩版《触不到的恋人》开场,镜头从浩淼的水面上缓缓的推过去,钢琴漫漫的铺开来...又是一个缠绵悱恻的故事展开了。水面上矗立着一栋漂亮的,也很孤单的房子,叫做“海”。长长的栈桥把“海”和岸边连接起来,木头栏杆曲曲折折的蜿蜒在水面上,似乎有倒影。岸边一个孤零零的邮筒,就是这个故事的真正主角---这是一个神奇的邮筒,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邮筒,生活在不同时间的男女主人公就是靠它在联系。
虽然相隔两年,可他和她还是可以迅速的相知,就象网恋一样的虚幻、美丽,他们的感情在快速的生长。镜头盘旋的越来越快,音乐也伴随着明快的节奏,蓝天白云不停的切换,中心只有一个---那只神秘的邮筒。黄昏的林荫道旁一家小酒馆里,有他两年前为她留下的一瓶红酒;夜色深沉的地铁站台上,有她两年后为他编织的耳套;一只注定要丢失的walkman,以及圣诞夜里突然闪亮的树丛...
欢快的她,似乎忘却了失恋的苦恼;而一向孤寂的他,嘴边也展开了温馨的微笑。两年后仍被人记得的那场雪,纷纷扬扬的洒在他们俩之间;雪花飘飘转转落下的时候,他和她,都在欣喜的沉默着...
就象一切感情片一样,当阳光美好的时候,就是悲剧的开始;两年前就定好的约会,为什么他没有出现呢?他也一样的迷惑不解;而她,仍然还是不能摆脱孽情的纠缠,开始哀求他去帮助挽回一份2年前的感情。于是,他没有出现,一只透明的玻璃杯在空中翻舞,落地,然后粉碎...
当她发现的时候,唯一的救星还是那只邮筒,飞奔去写信,放进邮筒,而后苦苦的祈祷...那一刻天色似乎都在黯然。终于,悲剧没有发生,2年前的他顺利的走到了她的面前:“我有一个很离奇的故事,你愿意听么?”
...
这个故事情节,完全是基于亚洲文化里特有的纤细和柔婉来设计的,似乎掺杂不得一点点油腻。而好莱坞的改编,失败在于对情节的完全忠实和照搬,须知这些细节是不太适合用北美文化来表达的。参看一下黑泽明改编《李尔王》的《乱》,就可以看出老黑不但改了情节,还细致调整了细微的文化差异,使得《乱》也能够成为一部相对独立的出色作品。
回头来看看美版《触不到的恋人》,男主人公的选择是正确的,奇洛李维斯确实有些sensitive的气质,比较适合这个角色;而女主人公的选择则是全面失败,就象切豆腐不能用铡刀一样,桑德拉布卢克根本无法诠释这个内心细腻的角色,尤其是在亚洲文化浸透的细节处理上;每每看到桑德拉布卢克表现忧郁的时候,我都感觉她其实只是有点困而已。
情节的处理上也有问题,原来美丽的“海”变成了湖边一栋破旧灰暗的房子,色调灰褐...情人节这个看点也没有发挥出来,观众们只会觉得这是个普通巧合的日子,而不是刻意的安排。最为难堪的,是处理一个“吻”。美版导演一定要让男女主人公跨越时空来一次亲密接触,实乃蛇足;你想表达女主人公的什么心理呢?想用新的方式告别一个想离开的恋人,还是逢场作戏身不由己?无论怎样,都会破坏女主人公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而影响整个故事的纯粹性。
最后,当邮筒的开关频繁的、旁若无人的起落之时,虽然桑德拉布卢克一脸的悲情,可我仍然觉得有点滑稽;然后奇洛李维斯就立刻出现了,就象快餐外卖一样的迅速而淡然无味...
科学上来讲,只要温度和适度合适,原材料一致,你泡出来的茶味道就是一致的,就象麦当劳的汉堡一样标准化;可我仍然固执的愿意相信,红泥小火炉在雪天里,经由好友泡出来的,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是艺术享受的过程,不是标准化流程的生产。
可惜了这个好素材,听说好莱坞改编了《无间道》,也有点担心。为什么不发挥自己的长项呢?象《反恐24》等题材和处理达到的造诣,亚洲影视界是很难望其项背的。从亚洲取材的时候,还是要斟酌文化差异才好。
也许在同一个故事版本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可以为比较文化研究提供一些素材;不过,在表现细腻的忧伤和孤单这个环节上,东方文化无疑要擅长的多。这一点也许韩国电影尚不足以全面代表,日本影视也可以各擅胜场;国内的影视作品,能达到如此细腻的,不多。哀而不伤,刘正风委婉批评莫大的话,也许可以有所帮助。
前一篇:云
后一篇:CCTV-10的人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