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吴绛雪四季回文诗 |
分类: 文史资料 |
作者:陈寒川
社会上所津津乐道的四季连理回文诗,因为它构思巧妙,辞藻纤丽,很受一些人的推崇,所以一直误认为是清康熙年间才女吴绛雪(1650-1674)所作。这是张冠李戴所造成的错误。
为了叙述方便起见,先引传是吴绛雪的回文诗(下称坊本),以有别于后引的明万历刻本所载的原诗(后称明刻本),两相比对,览者自可一目了然,疑窦也会涣然冰释。诗云:
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透炭炙寒冬,御雪风。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一载:“连理回文诗春、夏、秋、冬各一首,但十字,成四韵。回文诗顺读连下四字,逆读连上四字,故成四韵。其春诗是世庙(嘉靖皇帝)首倡,御制盖是宫体,而夏秋冬则严(嵩)、夏(言)、李(春芳)三相依次应制者也。春诗曰: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日明。夏诗曰: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秋诗曰: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冬诗曰:红炉透炭炙寒冬,遇雪风。”
依此读法即得春夏秋冬四季连理回文诗各一首。承上所示,并将作者姓名分标其诗之题目下,云:
春诗
嘉靖皇帝朱厚熜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日明。明日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诗
少师严嵩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诗
少师夏言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诗
少师李春芳
红炉兽炭积寒冬,炭积寒冬遇雪风。风雪遇冬寒积炭,冬寒积炭兽炉红。
最早记载此四季连理回文诗和君臣四人故事的就是这部《长安客话》,它成书于万历年间,此时去嘉靖未远,而蒋一葵又久居京城,资料来源比较可信。且君臣唱和,自是朝廷风雅之事,转眼传为美谈,而原诗便辗转抄录,不胫而走。此事全过程都发生在明嘉靖朝,这与相距百余年清康熙初年的吴绛雪何涉?此乃悖论,不合情理,这是一。
四季连理回文诗与坊本相较,文字除少数异文外,则几乎完全相同。异文是万历本“晓日”,坊本作“夜月”;万历本“兽”,坊本作“透”;万历本“积”,坊本作“炙”;万历本“遇”,坊本作“御”。其余文字音韵、格律皆完全相同。这是什么原因致此呢?不问可知,是出于同一祖本之故。祖本不是别的,就是《长安客话》,除了它,至今尚未发现同记此事的某种古籍,也许这就是唯一的一种,这是二。
记载这条资料的作者蒋一葵,字仲舒,号石原,明万历年间常州(今属江苏)人。官京师西城指挥使。著有《长安客话》、《尧山堂外纪》(现存世有明万历刻本,藏美国国会图书馆)、《尧山堂偶雋》、《唐诗偶语》(有碧琳琅馆丛书本)等多种。时人说他写作态度严谨,笔不妄下,他的著作可以“资文而襄治”。这可说是当代人记前朝事,应是绝对可信的,这是三。
四季连理回文诗这四位作者,都是历史上显赫的人物。春诗作者嘉靖皇帝朱厚熜,幼时即聪颖过人,“万机之暇,喜为诗文。尝改大学士杨一清诗句:‘爱看冰轮清似镜’,帝改为‘爱看金莲明似月’,一清疏谢。”(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夏诗作者严嵩,字惟中,分宜(今属江西)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为历史上有名的奸相。所著《钤山堂集》“清丽婉弱,有风人之致。”(引书同上)秋诗作者夏言,贵溪(今属江西)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少师赋才敏捷,奏对应制,倚待立办。诗余小令,草稿未削,已流布都下,互相传唱。”(引书同上)冬诗作者李春芳,字子实,扬州兴化(今属江苏)人,生卒年无考。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第一。历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参与机务,居官持平谨慎,因善撰青词,为帝所激赏。隆庆初为首辅,称帝意,卒赠太师。上述这四个人的身份地位,总之,无论哪一方面都与四季连理回文诗内容相表里。而蒋一葵的记载眉目又清楚,绝不是空穴来风,何况他们一个是皇帝,三个是丞相,作者怎敢信口雌黄,自干罪戾?这是四。
最后还须以吴绛雪诗集作证。吴绛雪诗集现存最早的当是清道光壬寅年(1842)吴廷康序刻本。在此之前,有东阳王崇炳抄本(原为武义李氏藏书),即吴氏之祖本,现已佚失。另有民国初年永康石印本,然书名已改为《永康徐烈妇诗钞》。我曾持此两本对校,发现道光本有而石印本所无的即有题为《李蒙泉世兄从京师寄馆阁诗并惠回回锦玉如意》七律一首。两本文字互有异文,当以道光本为佳。因石印本后出,故新增有潘树棠《吴绛雪别传》和俞樾《吴绛雪年谱》以及若干名家题诗题辞,都是比较有文献价值的。然而纵观全集,根本没有发现这所谓吴绛雪的四季连理回文诗。她写的回文诗,是有,但不是它,而是收入卷末的《同心栀子图》,这才是吴绛雪竭一人之聪明才智独立创作完成的天才杰构。康熙壬子年(1672)吴绛雪在写给其妹素闻的信说:“惠贶频承,惭乏桃李,谨具玉镯二、香囊三、古镜一、镜箔一,箔上回文,乃鄙人所意为者。托六出之奇葩,表寸心之萦结。传苏家之锦字,稍约其文;视侯氏之龟纹,较畅其旨。命之曰:同心栀子图。”它体式宏伟,旨趣深沉,匠心独具,任人解读。可见此图的创作难度和所达到的水平,皆远在四季连理回文诗之上。自东晋苏蕙璇玑图后的一千六七百年间,仅吴绛雪一人而已。因此,即使吴绛雪不曾作过四季连理回文诗,也丝毫无损于一个天才女诗人的光辉,她在极其短暂的年华里,曾以自己清新俊逸的诗篇(有《六宜楼诗存》和《绿华草》两诗集传世),终于铸就了她作为才华横溢的女诗人的形象,长留在浙东这块古老土地的历史星空之上。(原载2010-09-15,永康日报)
附:吴绛雪诗选
渡江
睛光初唤野航船,
缥缃轻帆渡绿烟。
越嶠千岩青入画,
春江三月浪浮天。
几声水鸟苍波外,
一带竦林落照边。
只惜西湖违咫尺,
清流偏阻雨缠绵。
越州途中
暮春天氟束轻妆,
顿觉前途秀忧苍。
晓雨乍添苔磴泾,
山花低接筍舆香。
家家叱犊风初软,
处处啼鸠日正长。
野店新泉堪小憩,
瓶笙初试绿沉枪。
纡盘百折出崔巍,
又见前途绿野来。
一碧平畴千顷合,
四围苍翠万峰开。
溪流新泛桃花水,
越酿初浓柏叶杯。
惆恨浣纱人不见,
斜阳暝色又相催。
斋居杂咏
春雨何缠绵,
幽闺听不足。
昨夜吐明蟾,
清光如可掬。
晨起览窗纱,
灼灼明朝旭。
苔色自苍凉,
庭柯净如沐。
顿复起浓阴,
峭寒风断续。
乍雨乍晴天,
云霞无定局。
关心数残红,
循栏行屈曲。
一鸟忽飞来,
啼破绿烟绿。
采菱歌
秋风袅袅动波皴,
密叶竦茎接水滨。
何处歌声来打浆?
烟波都是画中人。
几日花呈背日姿,
伫看软角已离离。
满湖斜照归家晚,
为爱清光立少时。
王驸马园林
画戟凄凉对落晖,
园林有愿竟心违。
残花带雨依荒砌,
老柏参天守故扉。
凤去秦楼池苑在,
鹤鸣华表市朝非。
春来剩有堂前燕,
犹向妆楼故址飞。
七夕
一水银河路阻长,
年年耕织只如常。
仙人底事为情累?
借得天钱尚未偿。
暮秋感怀
过雁声中独倚楼,
天风萧瑟正深秋。
菊花竦淡宜黄蝶,
萍渚荒凉剩白鸥。
四壁虫声添冷韵,
半林落叶起清愁。
故园又遇茱萸节,
几度归心不自由。
寄素闻
忆昔纱窗共绣时,
裁红晕碧日相随。
猧儿矫捷防翻奕,
鹦鹉能言教诵诗。
爱说荷花开并蒂,
愁看芍药号将离。
祗今剩有花间月,
照见幽闺独画眉。
春日有怀素闻
别来愁绪起无端,
窄袖轻衫怯晓寒。
原上草薰春盎盎,
心中人隔路漫漫。
竦风小圃宜莺粟,
细雨新蔬采马兰。
相忆无缘教缩地,
芳华不共倚栏看。
弹琴
香烟袅袅书沉沉,
流水空山对鼓琴。
一曲未终天欲午,
落花无语落花阴。
题素闻山水小幅
一舟浩淼出轻岚,
雨岸遥山黛色酣。
昨夜灯前重把玩,
满窗烟雨梦江南。
寄和净因
传闻烟外结空林,
满涧松花落照阴。
欲访幽踪何处是?
数声啼鸟白蕓深。
暮春漫兴寄素闻
朱霞似绮散高空,
暖色平芜极目同。
社燕将雏花渐落,
晴鸠呼妇葚初红。
插秧鼓动时宜雨,
卖酒旗低不碍风。
底事佳人芳信杳,
空教艳日照帘栊。
题画
嫩柳幽花驿路遥,
江村一曲雨潇潇。
分明指点扬州路,
细马春过皂荚桥。
前一篇:甲午文学变局:小说地位逐步抬升
后一篇:说曹雪芹的书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