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台古诗选(清代)

标签:
韩文公祠宜春台 |
第四部分,清代
登春台祷雨
陈之龙
天近台高我欲呼,呼之忽尔暗征途。
山连衡岳震霆斗,水接潇湘解泽敷。
寝眚流行何蔑有,救荒妙策岂真无。
绿波清漾心如此,扶杖惊疑万畦苏。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2、陈之龙,号去亢。明末清初宜春北外厢人。天启元年(1621)举人。历任常德司理、乾州知州、西安同知,后任贺人龙部监军。李自成攻陷陕西,他随军出降,并由李自成授予宁夏节度使。清顺治二年(1645)归附清王朝,擢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庐州、凤阳、淮阳等地。后以疾归,顺治十七年(1660)卒。著有《甓湖小草》、《偶吟集》等。曾参与编修顺治十三年版《袁州府志》。
和吴泰岩公祖游春台元韵
陈之龙
不知台何自,收尽此间春。
极目人民隐,纵观草木新。
轻云生闾里,皓月落荆榛。
游兴无能寄,唱和有故人。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公祖,为明清时士绅对知府以上地方官的尊称。
午日登宜春台并为汰粮称庆和吴泰岩公祖元韵
陈之龙
隔岸一峰城里出,高台多半夕阳开。
疏疏几派森林木,落落荒郊覆草莱。
知有溪山新入闼,惭无景物共浮杯。
民忘帝力风方古,今日相期辟径来。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雍正十分二年重刻本)。
午日登春台并庆广亩奉和吴泰岩公祖元韵
陈之龙
年年客梦到春台,叠叠燕云锁未开。
白首乡关思粳稻,衰年少力垦深莱。
息阴复涧棠为宇,时饮莲塘叶作杯。
日暮相呼勤报国,带经挈伴戴星来。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
九日登宜春台望昌黎先生祠堂有感(二首)
吴南岱
黄花萧瑟故城隈,极目荒祠覆草莱。
万里云山迷北望,三秋鸿雁滞南来。
上书只结忧时泪,搦管何当起弊才。
闻道荆湘撤烽火。一尊聊向薜萝开。
层楼兀峙最高峰,湘水湖山在眼中。
慷慨有心驯暴鳄,诛求无计叹哀鸿。
碑馀苔藓风霜古,祠历干戈草木空。
顾我登高惭作赋,起衰端欲问宗工。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2、吴南岱,字泰岩。江南武进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十年(1653)以员外郎任袁州知府。时袁州苦于浮粮,南岱力请为袁汰粮,颇有贡献,裁减达十万石之多,一解“三百年重困”。曾主修顺治十三年版《袁州府志》。有《公暇草》等书行世。
午日观葺宜春台兼为汰粮称庆
吴南岱
干戈幸不到春台,列锦云山面面开。
闲看农夫芸菽黍,笑呼稚予剪蒿莱。
臣心似水江分影,客韵如醪月满杯。
不是圣朝弘雨露,飞飞黄鸟为谁来。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
宜春台
施闰章
高台耸出赤城霞,客到春风正着花。
曲登寒烟真鸟道,满城芳草几人家。
云中叠岭当窗尽,树杪澄江绕离斜。
共说晴空见衡岳,凭栏身在楚天涯。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袁州府志》。2、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又号蠖斋。清宣城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十八年(1661)升江西参议,分守湖西道。于袁重建昌黎书院,新修公成岩亭阁,并主修《袁州府志》。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词科,官翰林侍讲,转侍读。纂修《明史》。晚年好延誉后进,四方之士多归之。诗与宋琬(号荔裳。山东莱阳人)齐名,号“南施北宋”,著有《学馀堂集》等。
临发登宜春台短歌赠袁继梓
施闰章
问君何事不得登高台,黑云积雨连江来。
簿书如山眼不开,今朝走马且徘徊。
空濛远色碧天尽,滚滚浊世飞黄埃。
千山寂寞皆防嵝,大小袁山在人口。
处士翻成古郡名,古来富贵亦何有。
袁生兮袁生,楼头酬尔一杯酒。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题下原无“赠袁继梓”四字,据同治《宜春县志》补。2、袁继梓,字胜之。为袁业泗次子。宜春横塘人。明崇祯十四年(1641)贡生,清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同,康熙三年(1644)进士。尝从施闰章讲学于青原、白鹭诸书院。曾参与编修顺治十三年版《袁州府志》。康熙初施闰章主修《袁州府志》,继梓为主要编纂。素热心桑梓公益,对昌黎书院之重葺,秀江桥之整修及裁减地方浮粮等,均有贡献。康熙九年(1670)晋京谒选,次年卒于京师。
发宜春
施闰章
新霁岫云轻,春风送客行。
高台加嶂隔,深树杂花明。
村径半牛迹,山田皆水声。
出门才几日,鶗鴂已先鸣。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袁州府志》。
登宜春台
周体观
乘风独上最高台,漠漠川原古郡开。
深谷入云江折去,崇山无路鸟飞回。
孤城小市人因浅,久成长征鼓角哀。
万里乡关归未得,天涯岁暮雨相催。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袁州府志》。2、周体观,字伯衡。清遵化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官江西参议道。十五年(1658)分巡岭北道,十八年(1661)分巡南瑞道。工诗,有《晴鹤集》。
重建昌黎书院
杨嘉材
一道卿云上九天,于今俎豆已千年。
青山重藉高人席,绿水环深胜地前。
幸辟斗山重待后,欣瞻轮奂已承先。
自惭作赋无知识,敢望朝端步昔贤。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昌黎书院,明嘉靖二十八(1549)袁州知府刘廷诰、宜春知县徐重修宜春台韩文公祠。匾曰“昌黎书院”,并增建原道阁以课诸生。明末夷为废墟。清康熙四年(1665),湖西道守施闰章,袁州知府李芳春等捐资重建。选宜春、分宜、萍乡、万载四邑生童肄业其中。尔后屡加增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办为袁州中学堂。其址在今春市四中校园内。2、杨嘉材,字其丹,别号云谷。清宜春人。廪生。幼敏能文,博学笃行,才优经济,为知府吴南岱所赏识。九试科场未中。著有《烬余草》、《螺山诗文集》。
宜春道中见太守《公暇草》
笪重光
城中烟井似山中,城外千峰绕万峰。
欲上高台看牧马,畏闻荒戌度归鸿。
三苗戈甲何时断,两税诛求尽室空。
笑尔昌黎堂内客,年来愁苦赋偏工。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太守,此指袁州知府吴南岱。《公暇草》书名,为吴南岱著诗文集。2、笪重光,字在辛,号江上外史,,亦称郁冈扫叶道人。清句容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自刑部郎中考选御史,巡按江西。以劾明珠(满人,官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为康熙帝所宠信),弃官归里。工书画。著有《茅山志》、《书筏》、《画筌》等。
昌黎书院,太守李公偕寅属诸公
月季课士恭记
胡文衡
斗山百代重明禋,榱桷鼎崇课士频。
原道阁前看带草,景韩堂里庆传薪。
指疑不似鹅湖辩,奏复还随鹿洞新。
何幸亲承邀德造,云绯星萃后先身。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昌黎书院,明末倾毁。清康熙五年(1666),李芳春重修竣工。这里说“昌黎书院成”即指此,本诗即作于此时。太守李公,指李芳春,康熙二年(1663)任袁州知府。2、胡文衡,清武宁人。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曾任兰溪知县。康熙七年(1668)任袁州府学教授。
总宜楼望月
潘子逵
台上层楼迥入云,画栏佳气自氤氲。
窗吞河汉知天近,幔卷星辰落眼纷。
把酒漫邀花下饮,鸣琴疑在镜中闻。
蟾宫此夜谁为主,一段天香此处分。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宜春县志》。2、潘于逵,字鸿友。清宜春化北乡土岭人。顺治十一年(1654)拔贡生。授苏州通判。左迁中州理问,摄陈留篆。建宁同知,旋以母忧归。服除,年甫五十,托疾不出。热心地方公益,修缮秀江桥、昌黎祠,皆直任不辞。年七十一卒。尝与修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
赴宜阳杂咏四首(选一)
顾岱
报道袁河望使君,长沙列陈羽书闻。
宜春台畔修花竹,莫作昌黎送鬼文。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本诗约作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作者赴任袁州知府之时,时值“三藩之乱”,吴三桂与清军大战于长沙、吉安等地,宜春四郊又为棚民义军活动区域,战事极为频繁。作者通过这组杂咏诗,写出了他的亲身见闻,极富史料价值。2、顾岱,字泰瞻,一字舆山,号止庵。清无锡人,嘉定籍。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历官云南同知、杭州知府。康熙十五年(1676)任袁州知府。十七年(1678),棚民义军投庆,顾岱参与受降善后工作。未几,以丁母优去职。著有《澹雪斋集》。
宜春台
郑鼎
百丈嵯峨倚阁开,留春更上宜春台。
潇湘水尽寒云外,吴越山随夕照来。
帝子何年移翠辇,龙宫千古锁苍苔。
午风谡谡檐前过,遥送泉声到酒杯。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2、郑鼎,(郑鼎之名,同治《宜春县志·职官》作“鼎”,其他版本府县旧志多在“鼎”字左加“火”这偏旁)清莆田举人。顺治十六年(1659)任袁州推官。参修顺治《袁州府志》。升苏州府同知。
昌黎书院
张浩
隐隐遥峰列翠屏,峥嵘庙貌望中停。
楼台高下春风旷,木叶疏浓古院青。
谏草当年萦入梦,文章此日勒为经。
试看俎豆千秋永,疑有星云护石铭。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2、张浩,字鹤胎,无锡拔贡。清顺治十七年(1660)任宜春知县。明末兵乱,文书、档案散失,田粮收除混乱,浩设局清查,阅三月籍定,赋税始得其实。
宜春台
袁一菁
崇台今古寺,游屐后先登。
石磴牵萝密,虚窗架雾层。
飞觞作赋客,敲句老诗僧。
点染江城画,还须造物能。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宜春县志》。2、袁一菁,号次莪。清宜春横塘人。顺治十七年(1660)举人。中举后,几三十年家无半亩,环堵萧然。晚年授山西岳阳知县,未任而卒。为文不尚铅华,嵚崎磊落,自成一家。尝与修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
昌黎书院增科举赋得韩字
袁一菁
原道文公过化坛,至今犹作庆云看。
虚檐带草焕巍阁,荒径图书起大观。
政比紫阳先一曲,名齐白鹿和非难。
持衡不惜罗麟凤,一纸鹰扬可配韩。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
拜韩昌黎祠(二首)
江皋
潮州移后即袁州,海峤山陬泽并流。
正论久知原道重,高文岂为送穷忧。
官临小郡千峰绕,祠倚层台百尽幽。
滕阁宜春争较胜,珠帘画栋不须游。
百代人趋俎豆前,斯文正气共争传。
忠能折叛收廷凑,佛可归儒反大颠。
谁向韩门称弟子,喜瞻棠陌拜先贤。
昭王茅屋今何处,独障狂澜挽逝川。
[注释]1、本篇录自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2、江皋,此人旧志所注不一。清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注:“注皋·福建观察·磊斋·桐城”。同治十三年版《袁州府志》注:“江皋·贵溪”。查桐城江皋,字在湄,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观政刑部。父病乞养,归丧。康熙五年(1666),除授江西瑞昌知县,十二年(1673)主修《瑞昌县志》。迁九江府同知,寻,甘肃巩昌知府,调广西柳州,后被荐提学四川,以母丧解官。服阕,补陕西平庆道副使,迁福建兴泉道参政。以事左迁,旋复职。卒于家。贵溪江皋,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雍正五年(1727)进士。疑同治府志有误,本书注释从“桐城”说。据诗文推断,桐城江皋当为宜春知县江为龙之族兄。
九日登宜春台歌
江皋
君不见
宜春高台接天起,收揽云烟入城里。
汉代长沙锡壤年,干霄杰阁从兹始。
遂令群峰罗立逼空来,远翠遥青散霞绮。
朝昏变幻转双轮,衢市苍茫荡烟水。
凭空结构等蓬莱,万家图画看争倚。
陵谷俄惊几度更,登高作赋长於此。
逸兴先推李卫公,林壑清风随杖履。
芳躅何人称后先,守令棠阴同畏垒。
吾宗小谢剖符来,种花拓地锄荒枳。
插萸载酒共登临,江山应接纷难纪。
碧玉青罗襟袖间,秋声响落清人耳。
千仞高寒望仰山,晴空壁立后峰峙。
我昔曾登岳麓巅,定王台上平如砥。
置身缥缈入层云,幽怀较此差堪拟。
此地人传高士风,东篱不见黄花蕊。
倚醉狂吟望五云,愿君早振飞凫趾。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
春台
袁克昌
层台积翠耸城阴,极目常闲天地心。
山面欲寒惊气峻,阁心延爽纳云深。
轻烟漠漠遥依树,远响珊珊渐发林。
古道看来人绝少,前川一鉴碧于今。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2、袁克昌,字燕皇。清宜春横塘人。顺治十七年(1660)副贡,康熙二年(1663)举人。鸿才好学,文思泉涌。淡于仕进,隐居燕窝岭,以诗酒自娱。关心民瘼。享年八十四岁。尝与修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
登宜春台
陈泾
宜阳台百尺,万族嬉同春。
歌舞云霞卷,登临词赋新。
雄都连楚塞,杰阁长荆榛。
州记昌黎重,山高仰止人。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2、陈泾,字源长。清宜春人。陈之龙之子。廪生。潜心学问,为文清析宕逸,不落恒蹊。康熙二年(1663)、十一年(1672)荐而不售。尝讲学青原山,为施闰章等所推重。年仅四十,疾卒于家。
宴集宜春台
雷鉽
郭绕千家宿雾收,名山风景倍清幽。
苍苔半护参差磴,红树周连缥缈楼。
拥座云霞供笑傲,当筵歌舞竞淹留。
百年雅会知能几,坐待中天皓白浮。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2、雷鉽,字端臣。清丰城东城巷人。康熙八年(1669)举人。二十五年(1686)任宜春县教谕,四十一年(1702)升袁州府学教授。执教十七年,讲课无虚席。
宜春台
袁克生
崔巍独步五台先,四望周遭如画妍。
北峙双螺开霁色,南迎兴国经云肩。
举头翔雁书连翼,满目蒸霞春共天。
遍览徽音浑往迹,倚栏犹忆万家烟。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2、袁克生,字柔则。清宜春横塘人。才思隽敏,博学能文。康熙十一年(1672)以廪贡生授主簿。与诸名士游,学识益进。曾参与编修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
江明府重修行宫寺志喜
张潜
武当名胜控荆蛮,此地行宫见一斑。
荧惑星空威焰息,龟蛇影动翠微闲。
层楼上接春台寺,复道遥瞻帝予颜。
北阙只今新庙貌,重门依旧睹双鐶。
[注释]1、本诗录同治《宜春县志》。行宫寺,即北极行宫,位于宜春台南麓。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宫中正殿祀真武帝君,后殿祀玉皇诸神。因系建于栖隐寺旧址,故寺中还祀有观音、伽蓝、地藏等。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府陈廷枚重修。咸丰六年(1856),被太平军拆毁。江明府,即江为龙。2、张潜,字二见。清宜春上石背人,康熙中贡监生。任广西西林县丞,思恩府通判。康熙十六年(1677),从穆将军征湖南,随后授攸县知县,治攸六载,以父忧解职。去之日,士民攀辕号泣。年七十而卒。
宜春台闲眺
杨声远
几年禾黍郁氛埃,名胜犹存古郡台。
春丽黄图佳气入,云睛绿野爽襟开。
龙山飞黛空今古,秀水流光映斗台。
回首荒城惭作赋,潇潇风景刺矛怀。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2、杨声远,清初三韩(在今朝鲜)人,隶正白旗。国子监官生。康熙十九年(1680)任袁州府同知,后升山东莱州知府。参修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
宜春台怀古
王光烈
野树风悲王子陵,春台无复管弦声。
登临为忆前朝事,空有哀猿叫月明。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2、王光烈,字允文。清奉天监生。康熙十八年(1679)任宜春知县。曾捐俸主修宜春县第一部县志,即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
昌黎书院增科举赋得韩字
方直
山斗崇光百丈坛,宫墙非复昔时观。
抗疏衷热暄如日,济溺情危怒抵澜。
乐育已欣堂奥展,书升不次茹茅宽。
长言有道歌君子,云汉昭回俦景韩。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2、方直,字晦叔。明末清初宜春人。郡廪生。长于文艺,善篆隶,工诗词。肄业于昌黎书院,为白鹿洞主李明睿及南康知府廖文英所器重。手不释卷,筋力过瘁,致晚年手涩,辞贡不就,告给终身。曾与修康熙九年版《袁州府志》及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
重建昌黎书院志喜
方直
群峰遥混碧,清胜引藩篱。
文起孤眠碣,风流百世师。
秋笾新品实,春树长封枝。
古道由来续,谁云不可期。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
韩昌黎祠感赋
潘士丰
潮海量移日,袁阳引领时。
斗横光近矣,云出庆随之。
还质众人母,起衰百世师。
江山仍旧好,如读胜游诗。
[注释]1、本诗录自道光《宜春县志》。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所载与此略有不同。2、潘士丰,字元功。清宜春土岭人。潘于逵之子。康熙八年(1669)、四十四年(1705)、五十三年(1714),三中副榜贡生。参与纂修康熙二十二年版和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
总宜楼望月
潘士丰
层楼逼汉郁岧峣,云影天光四望遥。
银阙漱冰开万户,晶帘卷雪接重霄。
清辉拂剑星疑动,流水入琴镜欲潮。
为报广寒仙客种,等闲香送此中飘。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
同刘庆永孝廉登宜春台
沈廷瑞
拾级凌高台,屹然耸百尺。
盘田磴道空,青冥天宇迫。
古木郁葱蒨,苔径几层折。
一目了万象,云烟互出没。
袁山秀可挹,灵泉流不竭。
雉堞蜿蜒开,廛市接几席。
巍巍称大观,千载留陈迹。
府仰恣登眺,怀古深叹惜。
岁华屡更迁,名胜同今昔。
秋高景象清,蓬转来羁客。
偕我素心人,探寻幽兴发。
徙倚复长啸,清风生两腋。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刘庆永,刘长发之字。清宜春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举人。著有《禹贡注》、《飞霞诗集》。2、沈廷瑞,字栖崖,一称樗岩,号顽仙。清宣城人。布衣,善画山水,笔意疏落,尤工诗。乾隆三十一年(1766),曾游宜春,与宜春名士刘长发、潘士丰等唱和于化成岩等处。
补白
数里入云峰,留题忆旧踪。
危亭谁悟石,卓午但闻钟。
径转苔纹渍,岩高竹影重。
探寻原不厌,小立倚长松。
秋色晴光里,凭栏对夕曛。
片帆飞处急,山郭望中分。
佛火层楼出,渔歌别浦闻。
胜游情不倦,把酒各颜醺。
——沈廷瑞《刘庆永孝廉同潘无功游化成岩水饮》(二首)
昌黎祠
沈廷瑞
韩公称大儒,昔曾守兹郡。
文章师后起,政绩昭史乘。
千载缅流风,顽懦堪发愤。
荒祠倚山麓,精灵于兹孕。
载拜肃观瞻,徘徊引清兴。
飒然悲风来,落叶满苔径。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
登宜春台
夏九畴
谁起台千仞,登临兴自如。
飞檐横碧落,复道隐晴虚。
挥麈云生座,凭栏露渍裙。
山河千里目,空翠揽无馀。
[注释]1、本诗录自道光《宜春县志》。2、夏九畴,生平俟考。清同治《袁州府志·艺文》注其为清代人。
登宜春台
张世埈
春烟留树杪,鼓兴此遥登。
耸翠超千堞,凌云累九层。
苔荒馀古木,坐久一山僧。
寥廓江声外,悠然感废兴。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袁州府志》。2、张世埈,字天极,晚号淡然。清宜春北关人。理学家张自勋之子。康熙二十六年(1687)举人。博学多才,精研理学,以继述张自烈、张自勋两先生之学为志,屡试不中,心地坦然。曾讲学集云乡盘龙寺,严寒盛暑不辍。康熙四十二年(1703)去世。著有《春秋密旨》、《性理纂要》。曾参与编修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
九日登宜春台望昌黎黎先生祠有感
张世讥
生晚不识韩荆州,振衣千仞初凝眸。
祠树苍苍出云际,晴光灏气横清秋。
夫子文章推大雅,李公皇甫尽入冶。
读书须读原道篇,抗疏功不在禹下。
我来怀古瞻丰仪,抠衣遥拜先生祠。
山斗依然古道貌,庆云曾经结主知。
极目衡山翔雁起,洒酒浩歌情无已。
台高不住落帽风,飘飘衣袂快仰止。
[注释]1、本诗录自道光《宜春县志》。康熙二十二年版、四十二年版《宜春县志》所载,与此出入甚大。2、张世讥,清宜春北关人。理学家张自勋之子。邑痒生,与其兄世埈禀承父志,切磋理学。尝参与编修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
登宜春台
蒋尔琰
同人旅集共登台,且喜春初霁色开。
飞翠入楹山拱揖,流光绕岸水纡回。
梅花细谱瑶琴曲,杨柳休吹羌笛哀。
独羡清新诗思敏,片云头上漫相催。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2、蒋尔琰,清人。
重修昌黎书院落成因为义塾得长句
胡应麟
吁嗟乎,
袁城斗大踞江介,山回岭复水如带。
市冷惟闻晴雨鸠,官闲日偿诗酒债。
笑予落拓绾银章,仰止昌黎夫子不可望。
旧政载人心,崇祀岁为常。
考祠大宋祖公建,黉西数楹陵谷变。
有明重道轮奂新,移构宜春台左畔。
吁嗟乎,人生死不死,文章功业耳。
谁能文起八代衰,谁能功与孟氏比。
似此明甄世道夫,千古岿然自不刊。
岂同民谀长吏创一祠,官在崇之官去删。
我来兵燹馀,堂庑无扃牖。
茂草等腰长,一任莓苔厚。
力为鸠工不少停,漫漶者新破缺增。
虔率诸生递展拜,备陈俎豆告厥成。
因拔黉俊为师长,兼事烝尝开迷罔。
公馀考业对登堂,书声喜应四山响。
勉矣休为月露篇,各手昌黎夫子之一编。
不见当年黄与易,能遵文教名高悬。
又不见庐陵欧阳公,得韩三昧名后先。
吁嗟乎,
人苟自立寸阴惜,私淑何尝异亲炙。
我愿袁士尚心宗,钻研不苦终壤隔。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袁州府志》。2、胡应麟,字漫园。清海宁人。例监生。康熙三十三年(1694)由户部郎中任袁州知府。
宜春台
欧阳齐
高台葱以翠,砥柱居中流。
景物千年丽,江山一望收。
灵泉浴日月,瑞气暖春秋。
不尽登临间,欲去且凝眸。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2、欧阳齐,字东一,号以亭。清庐陵人。少聪颖,年十五补诸生。专治《礼经》,颇有名声。康熙二十三年(1684)举人,三十六年(1697)进士,除庶吉士。著有《经义稿》。
登宜春台
习廷献
春台画栋逼云端,高踞宜阳纵大观。
山接文峰呈砥柱,水奔昌峡倒回澜。
晴光入望关河小,灏气凌虚宇宙宽。
莫倚輶轩徒笑傲,万家都在下方看。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袁州府志》。2、习廷献,字勉臣。清分宜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拔贡。正红旗官学教习。作诗自出机杼,不袭人牙后。尝曰:“生于我朝,即为我朝我诗,何必凌唐驾宋耶!”著有《内省草》、《寻乐堂诗集》。其子习敏,为雍正元年(1723)进士,曾参与编修乾隆二十五年版《袁州府志》。
春台晓日
江为龙
万家环绕耸林峦,晓日曈昽乍上竿。
爽气来从千嶂外,晴光直接五云端。
霞凝古树红犹湿,露浸新苔绿未干。
高处喜逢官舍近,朝朝葵向望长安。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宜春县志》。2、江为龙,号砚崖。清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以中书改任宜春知县。四十五年(1706)兼摄分宜篆,旋署袁州府同知。曾倡建宜阳书院,捐置学田三十余亩,以为办学之资。尝主修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
宜春台
葛继孔
江上凭虚百尺台,一回一上一徘徊。
春田最爱秧针绿,白鸟行行去复来。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2、葛继孔,号庐宾。清山阴岁贡生。康熙四十三年(1704)由刑部郎中任袁州知府。升江苏按察使。
宜春台
梁穆
孤台千尺迥,阑槛俯飞鸿。
禾泰西风外,人家寒雨中。
溪云过水白,返照射山红。
古迹凭谁问,苍烟起暮空。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2、梁穆,字敬仲,号改亭。清真定拔贡生。康熙四十三年(1704)任袁州同知。廉介沉静。时袁郡胥吏多倚官虐民,穆悉去之。袁人呼为“梁青天”。迁苏州知府。工韵学,吟咏自适,著有诗集。,宜春台次郡司马梁敬仲先生原韵
魏权
秋日荒台午,逍遥似渚鸿。
高寒山郭里,岛屿水烟中。
柳淡兼天碧,霞横夺酒红。
封候人已远,深树月飞空。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2、魏权,清广昌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举人。官教授。
补白
当年飞阁插江头,千里云山一望收。
遂有元龟呈碧沼,屡看发肋到瀛洲。
地原形胜壮今古,天借文星接斗牛。
此日重兴知有待,愿将砥柱障狂流。
——刘长发《文昌阁》
行宫寺坐月
魏权
古寺疏林影,平拖一带烟。
江边知有阁,嶂外恐无天。
人立苍苔月,山空破壁禅。
老僧谈往事,凄切不成眠。
[注释]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
春台怀古
袁克宠
凭虚涌出一层台,帝子优游实壮哉。
今古咏歌留四壁,清风赢得几仙才。
[注释]1、本诗录自道光《宜春县志》。2、袁克宠,字师刘。清宜春横塘人。系明末抗清名臣袁继咸之孙。康熙四十三年(1704)岁贡生。学问淹博,性严毅。年七十四卒。曾参与编修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
昌黎书院
袁克舜
凭虚台下文公祠,一路蜿蜒肇此基。
诋佛有章崇正学,驯鱼无暴绝神奇。
几年桃李能成径,满院青莪自得师。
远望高山勤仰止,起衰端赖应昌时。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宜春县志》。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所载与此有异文。2、袁克舜,清宜春横塘人。康熙年间之痒生。能文有声,其父袁一进,廪生,曾参与编修康熙二十二年版《宜春县志》。
登宜春台
李士龙
势逼云霄俯太清,层台杰阁出山城。
四围青嶂笑蓉削,一派苍谅夕照横。
触此荣枯风物变,可怜消长岁华更。
倚栏凭吊人何在,独赚斯台不朽名。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2、李士龙,清宜春人,由附生例捐贡监。官州判。参与纂修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
春台怀古
潘师澍
葛履初登破碧苔,万家烟景逐晴开。
江拖匹练趋城下,风拥千帆绕堞回。
楚地云山前代改,吴天风雨早秋来。
旧时胜赏沧桑隔,若个重衔浊酒杯。
[注释]1、本诗录自道光《宜春县志》。2、潘师澍,清宜春土岭人。廪生。参与纂修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
登宜春台
叶宪文
奇峰突起壮西城,帝子分茅此擅名。
远岫入窗成画谱,晴霞拥树焕文明。
溪山迢递收吴楚,斗柄斜横接玉京。
乘兴一穷千里目,江南云物不胜情。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2、叶宪文,字希申。清桐城人。
韩文公祠
叶涵云
文起八代衰,道齐天下溺。
髯公信知言,千古谁敢托。
辟邪闲圣道,摄叛伸大节。
当世无孔孟,不在弟子列。
首开衡山云,能驯南海鳄。
精诚孚豚鱼,难化吉与镈。
信谗疏忠良,可惜宪宗惑。
翻嫌佛骨表,危言大戆直。
八月守潮阳,潮人始知学。
期月刺袁州,治行犹卓卓。
过化而存神,声名何洋溢。
到处走村翁,伏腊期无失。
我来先生祠,诸生犹鼓箧。
再拜俯仰间,音容俨相接。
恨余生也晚,既不能亲炙。
私淑又无人,道统终扞格。
窃附为闻知,聊以存一脉。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袁州府志》。此诗在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艺文》中,为叶涵云《六先生韵(咏)》之一,题作《韩文公愈》,置于江为龙《六先生韵(咏)》之后,当系同时唱和之作。2、叶涵云,字长山。清桐城人。
初春同诸发登宜春台二律
钱源启
同调同心结伴来,晴曛脱帽验春回。
风摇柳线黄初绽,暖逼梅花白渐开。
旭景气蒸千嶂爽,夕阳光敛万家煤。
汉时王子封候地,百代名存藉此台。
摩天突踞山城腹,雨后登临眼界清。
风物尽教归笔墨,尘氛飞不到檐楹。
行吟阔野身千里,仰首长天啸一声。
俯瞰秀江桥下水,绿波春涨态盈盈。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2、钱源启,字璃青。清桐城人。
过瑶金庵
钱源启
无数香台万井邻,高超独此夐离尘。
身当清境闲愁释,诗和词侪啸韵新。
霁色远开生面阔,湿云争上乱峰屯。
力搜贤尹名犹在,谁道山灵不有神。
[注释]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
登宜春台(二首)
胡衣德
绕郭云峰四面开,登临几发仲宣哀。
侯封昔日人何在,春色年年去复回。
宜春台畔喜寻春,陌上青归柳色新。
一自江声流战后,半城烟市锁荒榛。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2、胡衣德,字树旃,又字笠田。清海宁人。少年时,曾随母寓居宜春东城读书。康熙三十九年(1700)前后再度来宜春。
春台晓日
王士凤
奉和宜侯江老先生首唱
参差雉堞锁冈峦,万井楼台四面攒。
远树烟笼来眼底,行云风送上眉端。
光摇海曙驱星散,气爽平林纵鸟欢。
不为昌黎无叙记,生花笔肯咏奇观。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2、王士凤,,字端以。清安福人。
登宜春台
江岑
借问斯台何代名,传来王子汉宜春。
兴亡不改山川色,风景能留客路人。
四顾云霞争出没,万家烟火隐松筠。
平生揽胜情偏切,载酒登岂厌频。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2、江岑,字鹤翥。清桐城人。江为龙任宜春知县时,岑曾来袁。
秋日登宜春台
易家骊
一簇跨城郭,市尘远不侵。
白云飞峭壁,红叶下疏林。
晦螟成朝暮,汪洋逝古今。
袁鸿才集定,痍瘼蚤留心。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2、易家骊,生平俟考。清同治《袁州府志·艺文》注其为清代人。其人对宜春名胜诸如湖冈、文笔峰、灵泉等均有题咏。甚至在一般人踪迹至的银瓶岭(位于下浦火车部南),也集友吟诗,疑其乃宜春籍士人。
补白
亘古非熔巧,器成若自然。凌霄藏胜境,皓月隐云天。晓注银河水,夜倾玉保泉。若教君醉我,借饮过花前。
——易家骊《银瓶岭集友》
瑶金庵避暑
易家骊
寻幽来古刹,解愠到松前。
有鸟和风韵,无花向日鲜。
林深全却暑,岭迥半侵天。
只此清光好,非徒避世烟。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
登宜春台
林兆熙
独上层台小众山,山城积翠拱如环。
气吞越岭峰千尺,目极荆湘水一湾。
吏部祠边松竹在,都官庄外鹧鸪闲。
惭无谢眺惊人句,搔首踌躇返照间。
[注释]1、本诗录自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2、林兆熙,字东牧。清南昌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
宜春台
沈起元
望秋却上宜春台,台迥秋高倦眼开。
黄叶乱飞袁水去,碧云中断楚山来。
文章名士馀残碣,香火金仙锁绿苔。
惆怅千年几兴废,不胜萧瑟雁声哀。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袁州府志》。2、沈起元,字子太。清太仓人。康熙六十年(1771)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主事,员外郎。以知府发福建用。在福州以办冤狱忤按察使,遂告归。高崇即位,起江西驿盐道副使。乾隆二年(1737),河南按察使,官至光禄寺卿。著有《敬亭诗文集》等。
主昌黎书院志感
袁起涛
奚斯作庙倚春台,甫柏徕松亦伟哉。
漫说登高能作赋,那堪虚左独怜才。
西窗剪烛青毡冷,东阁延英白社开。
得傍斗山承教泽,未知何日道南来。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袁州府志》。2、袁起涛,字学渟,号苏山。清宜春横塘人。年十七补邑痒,三十余年以馆谷奉亲。曾参与修纂康熙四十七年版《宜春县志》。雍正元年(1723)进士。历太平、洛阳知县。因年老致仕。为文有法度,著有《尚友轩集》、《袁学渟文稿》。
昌黎书案古
袁振铎
何时作庙枕春城,齐说昌黎教化宏。
天为薪传留正学,人因皇甫识先生。
千年俎豆终难祧,八代文章孰与争。
今日登堂勤仰止,溶溶桃李尽含英。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袁州府志》。2、袁振铎,字千木,号凫岩。清宜春横塘人。康熙五十五年(1716)以岁贡任乐平司训,振兴学校,尽心职守,深得士心,晚年致仕归里。
登宜春台
汤斯祚
春台何在抚荒丘,灰劫茫茫望古愁。
袁岭钟鼓晴入暮,秀江云树冷涵秋。
碧芜断瓦昌黎院,红叶西风卢肇洲。
无那安排浮客梦,滩声此夜傍孤舟。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袁州府志》。2、汤斯祚,字,之,号亦庐。清南丰人。雍正岁贡生。乾隆九年(1744)任新昌(今宜丰县)训导,十四年(1749)任宁州(其境今为修水、铜鼓二县)训导。致仕后主讲琴城书院。善诗,著有《亦庐诗草》。
袁州简家弟教授为之
汤斯祚
万叠围青嶂,鱼盐午市喧。
孤城寒背水,秋树远连村。
江路经三峡,云山识二袁。
宜春台上咏,言与惠连论。
[注释]本诗录自同治《袁州府志》。
登宜春台
熊曰华
白露下蒹葭,西风鸣蟋蟀。
登台望悠悠,飞鸟随烟没。
千年帝子居,秋云互淹忽。
枯木抱新心,荣名无仓卒。
一片袁山云,相期慎所出。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袁州府志》。2、熊日华,清新建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二十四年(1759)由嘉禾县知县改授袁州府学教授。参与纂修乾隆二十五年版《袁州府志》。
宜春台水星鼎歌
翁方纲
嘉靖三十三年九月旦,知府事袁袭裳铸于宜春台二王祠,以禳火祟。
宜春台上水星鼎,嘉靖年中哀守作。
云为袁城制火灾,我来阳识文初拓。
帝列同时郡邑官,篆者铸者名堪索。
水星字作九叠势,奇偶文旋八卦错。
二王之祠定谁谓,因披志乘周爰度。
或云长沙及宜春,王子侯者非同爵。
或云仰山祠二龙,灵澍之祈秩有恪。
有功于民则祀之,降祥爰视烝与药。
丁壬非借皇甫诗,坎离岂漫羲爻托。
文成百斛龙蝹蝹,一气升云莽寥廓。
所以不须鼏与铉,直注星精铁垂脚。
能俾城邑静忘炎,何啻山林辟不若。
宜春台高熙若春,万井丰年气和乐。
自然调燮去氛祲,遂有神光下冥漠。
旬日冰兢宿山麓,山头宿雨灢春郭。
摹文那仿博古图,题字更登原道阁。
[注释]1、本诗录自《复初斋诗集·谷园集》。(上海同文图书馆民国5年据《嘉业堂丛书》本石印)。水星鼎同治《宜春县志·金石》载:“水星鼎,明嘉靖年间铸铜为之。大容数十石。置宜春台上以禳火灾。四周各篆‘水星’二字,甚古雅。并记年月及各职官姓名。”咸丰五年(1855)冬太平军入宜春,鼎被毁。2、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清直隶大兴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和无后典江西、湖北、顺天乡试,督广东、江西、山东学政,官至内阁学士。书法家、金石学家。能诗文,精鉴赏,经他考证题跋的著名碑帖颇多。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诗创“肌理说”。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复初斋文集、诗集》、《石洲诗话》等。
题袁州昌黎书院壁示学官弟子·用旧题潮州韩山韵(二首)
翁方纲
廿载题诗粤岭东,袁山仰止此心同。
党痒试与陈经训,尉律先教课学童。
泰伯一碑犹感溯,临川三礼待旁通。
宜春台下低徊意,已过崇桃上番风。
西江旬日棹澄澜,为学津梁渐有端。
忠孝即从谈艺起,师儒莫作具文看。
雨馀蚕月农功卜,春动芹池士气欢。
忝荷衡才弥愧甚,步趋处处得瞻韩。
[注释]1、本诗录自《复初斋诗集·谷园集》。作者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来袁州视学时所作。
步学使翁题昌黎书院壁原韵(二首)
陶琏
古木丛祠秀浦东,叨陪使节拜瞻同。
远移粤海三千路,高咏春台六七童。
仕宦他乡随处合,文章异代感能通。
悬知鼓铸群伦意,不独黄卢被惠风。
百川未许倒狂澜,豪气雄词见笔端。
自有李翱高弟在,不将贾岛布衣看。
贮囊海赋兼江赋,入座新欢接旧欢。
几度春风桃李下,栖迟山馆得师韩。
[注释]1、本诗录自《宜春县志》。2、陶琏,清同治《宜春县志》作陶连。同治《袁州府志·艺文》录其咏分宜昌山峡之《昌山》诗一首,余不详。
宜春台
刘权
秋风愁落木,怀古上春台。
秦岭人初过,袁山雨乍来。
鸟低青嶂外,帆挂碧云隈。
不尽登高意,黄花满目开。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袁州府志》。2、刘权,清宜春刘坊人。廪生。其兄刘机,乾隆十七年(1752)廪贡生;弟刘桓,增贡生。
春台晓日
陈廷枚
平明高望曙光寒,淡荡春山露未干。
一队牛羊依草没,满城烟火着风团。
阳回泰谷蒲初绿,日映花砖桂早丹。
士女负暄歌复旦,五云深处识天颜。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袁州府志》。2、陈廷枚,字端揆。贵州贵阳籍,改隶浙江萧山。监生。清乾隆二十年(1755)由惠州同知升任袁州知府。主修乾隆二十五年版《袁州府志》。
宜春台晴望
彭维举
迢递登高日,春台一望平。
袁峰全对峙,秀水半斜横。
径曲曦光转,山空景色明。
悬岩疑雨宿,香阁看云生。
野迥天弥阔,林多鸟乱鸣。
断桥依浅渚,画舫泊孤城。
倚槛心怀远,凭虚翠积成。
梵音回古刹,曙色动浮萍。
树老偏宜夏,葵倾欲向晴。
薰风初度处,为报葛衣轻。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宜春县志》。2、彭维举,字简升。清宜春荐里乡中溪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中举,时年二十九岁。三十七年(1772)分拨河南,署知县,历鹿邑、新安。以军功升山东平度知州,未赴任。因积劳成疾,卒于官。
州城滞雨
李荣陛
宜春春未踏,季月雨纷纷。
台下烟难禁,壶中歌隐闻。
过廊腾蜡屐,通箔委金裙。
几日晴游好,春归想七分。
[注释]1、本诗录自《厚冈诗集·客游草》。州城,指袁州城。2、李荣陛,字奠基,号厚冈。清万载高村人。生于雍正五年(1727)。乾隆十四年(1749)举人,二十八年(1763)进士。三十八年(1773)任湖南永兴县知县。后署云州摄缅宁通判,历恩乐、,峨知县。年六十六以疾乞休,延掌大理书院,次年归。嘉庆五年(1800)卒。生平嗜学,著作等身,有《厚冈文集》、《厚冈诗集》等。
春台怀古
杨华
策杖上春台,春光在离即。
台高欲荷云,蹑履逾荆棘。
路缘石径斜,帽因听松侧。
迎我夹道花,含笑弄春色。
春树发新枝,春烟似罗织。
日暖风更和,莺声娇无力。
禅房草色中,雅喜尘嚣息。
山城平似掌,瞻望亦何极。
古有帝子名,斯台乃奇特。
于今几何年,父老传闻得。
搔首望天涯,中心殊恻恻。
[注释]1、本诗录自道光《宜春县志》。2、杨华,清宜春分界铺人。乾隆五十六年(1791)岁贡生。
步虞伯生宜春台晚眺原韵
袁寿龄
江城孤起一高台,古木森阴梵宇开。
清磬声中山欲瞑,夕阳影里客还来。
户洲浩渺帆千片,莲洞苍茫石几堆。
凭眺昔贤吟赏地,狂歌醉带月明回。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宜春县志》。2、袁寿龄,字静山。清分宜人。十岁与童子试,袁州知府高芝(乾隆四十六年任)命属对“窗外芭蕉映纸绿”,即应声“阶前芍药衬袍红”。高奇之,赠以诗,有“十龄好童子,一介小书生”之句。旋以《春晴》诗受知于督学李绶,称其他日“不为名臣,必为名士”。有“分宜唱渭城者推严介溪(即严嵩),静山其流亚矣”之美誉。两中副车不遇,年五十一卒。著有《小袁山房诗集》。
春台晚眺
易日廉
何处登临望最真,绿杨城郭古宜春。
台分吴楚从前界,诗待卢黄以后人。
归鸟共随残照下,落花偏与晚晴新。
何须王粲登楼赋,日日他乡寄此身。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袁州府志》。2、易日廉,号心泉。清宜春归化乡塘头人。少工帖括,诗文楷法并得台阁体。嘉庆十八年(181、3)举人,二十二年(181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艺冠同辈,京都颇知心泉之名。患目疾卒于京邸,年仅四十二。曾参修道光三年版《宜春县志》。
宜春台春望
胡光莹
层台凌缥缈,乘兴一攀跻。
远水双流合,人家万瓦低。
晚阴桃李暗,春雨鹧鸪啼。
胜地兼佳日,相看细品题。
[注释]1、本诗录自《竹泉山房集》。2、胡光莹,号画溪。清宜春荐外乡竹坪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历任刑部四川司主事,总办秋审。后以郎中拨发福建,历署福宁、汀州知府,后升道员,迁粮储道,摄厦门兵备道。平生酷爱书籍,购藏不下数千种。手不释卷,工诗赋,通经史,尤以《红叶赋》享誉一时,人称“胡红叶”。同治四年(1865)卒于福建任所,年七十二。著有《竹泉山房集》。
谒韩文公祠
胡光莹
臣心自昔刚如铁,臣言不求君心悦。
微躯七尺远投荒,马蹄踏残蓝关雪。
浩气浡处瘴气开,除害奚论鳄鱼哉。
到底君恩不忍弃,潮州量移袁州来。
袁江尔时民情病,救弊苏困多惠政。
德称循吏学名儒,讵独高文山斗映。
仁风贤德系人思,千载此地重专祠。
瓣香拜谒多忻慕,仰止借咏南山诗。
[注释]本诗录自《竹泉山房集》。
夏日登宜春台戏吟
胡光莹
炎风烈日倦游身,绝顶登临汗染巾。
问道同人曾识否,斯台到底只宜春。
[注释]1、本诗录自《竹泉山房集》。
春台晓日
李献书
有客平明眼界开,飘然身在最高台。
千家爨火烟刚起,万里扶桑日捧来。
势并袁山光早待,气吞秀水暖先回。
老僧爇罢旃檀后,旭影钟声晓梦催。
[注释]1、本诗录自同治《宜春县志》。2、李献书,号靖庵。清宜春荐里乡人。刻苦力学,善属文,工书法。道光九年(1829)岁贡生。屡困科场,荐而未售。砚食乡里,游其门者多所成就。著有《云溪诗集》,年七十八卒。
新晴登宜春台即景
陈鸿章
二月新晴天气和,江上游人雅兴多。
郊野农功催小卯,绿阴深处鸟营窠。
化工酿出温柔令,浩荡春色来天地。
层层烟景乡绮罗,秀水袁山都有致。
薄暖清风徐徐来,满城园圃桃花开。
山梨红杏齐放蕊,淡黄杨柳映楼台。
眼界一时宽景遇,归趁夕阳且缓步。
来日再登此山头,坐听黄莺迁岭树。
[注释]1、本诗录自《征途纪事》第二集。2、陈鸿章,字虞元,号郁斋。清宜春辇下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生。同治六年(1867),只身前往陕西潼关,入左宗棠部将吴士迈部下,同治九年(1870),奉命随别将赴灵武镇压西北回民军。历任甘肃徽县、青海碾伯县知县。光绪十九年(1893)卸职归里。毕生奋力于学,购书万卷,凡天文地志及兵法方技之学,无不博览贯通。晚年以琴诗自娱,民国十四年(1925)卒,享年八十有五。著有《出塞稿》和《征途纪事》初集、二集。
宜春台晚眺
陈鸿章
登高舒晚眺,绕郭万人家。
落日城头挂,炊烟层外斜。
白云归远岫,深树宿飞鸦。
村舍燃灯火,更鼙响暮衙。
放怀天下事,举首望京华。
[注释]1、本诗录自《征途纪事》第二集。
春日登宜春台
陈鸿章
十里城隅井市连,杂花生树望无边。
关心天地春来遍,江上青山绿似烟。
[注释]1、本诗录自《征途纪事》第二集。
春日登宜春台放歌
廖明溍
群山呍巡杂裣矗匠胪蚯昕锢铩
飞花流水满前溪,宜春路似桃源里。
二月春风匹马来,入城径访宜春台。
红亭绿树当山腹,飞甍先见精庐开。
父老欢迎须眉古,入门一笑无宾主。
渊渊金石弦诵声,莘莘学子皆邹鲁。
座中李耳吏耶仙,椅裳共蹑层台巅。
袁山招手近可唤,丽谯万井含春烟。
此日风物足清宴,江山城郭自佳娈。
我昨横刀海外归,告君一语君莫叹。
君不见
乐浪东边渤海头,玄黄龙战阵云愁。
飞书夜入甘泉殿,将军昨日为俘囚。
又不见
代北风尘闇辰极,夷歌达旦九衢侧。
六飞三岁欲再狞,豺虎当关行不得。
吁嗟乎
甘延寿、傅介子,斯人不作神州死。
纷纷痛器贾长沙,纸上皋夔吾终耻。
我愿吾侪为傅甘,磨刀塞上斩楼兰。
不愿吾侪为董贾,万言下笔徒倚马。
凭栏太息语未终,高台落日生悲风。
国民国耻各有责,与君别矣何须惜。
[注释]1、本诗录自《宜春县志》。2、廖明溍,清末人,官统领。据蔡复灵《同盟会江西支部史》云:庚子乱后,复灵与邓文辉、彭素民等结易知社于南昌,“巡防统领廖名缙则设兴中会分部于吉安,互相联络,”进行推翻满清的活动。萍浏醴起义失败,清政府追查革命党人,廖及时遣散诸同志,当局“查无所获,然终疑忌名缙,竟罢免之”。此“廖名缙”当即本诗作者廖明溍。
和廖统领春日登宜春台
放歌即步原韵
傅钟麟
久雨忽霁天如洗,嫩旭下亘万余里。
不秋登高亦爽人,熙熙大众春台里。
罄无不宜讴颂来,北山有菜南山臺。
前台花发后台见,锦绣丛处春城开。
游春主人本服古,诵声入耳心无主。
寻声急步服郑堂,济济经生古邹鲁。
师耶弟耶望若仙,郎吟高出台之巅。
台上风云窜堂脊,九点不数齐州烟。
中朝鼎沸期海宴,取材年少逞婉娈。
经中纬西博兼才,用夷变夏莫长叹。
君昔归自瀛海头,疲敝端为世时愁。
激历新学笑旧学,文中之魔诗中囚。
热血一腔孤愤极,势绝凯觎消反侧。
拥麾分假节越权,书生戎马辞不得。
中兴剔烈诸君子,卫霍英灵长不死。
削除青海斩楼兰,纸上皋夔终所耻。
诰尔诸生喻甘苦,臭味合作同心语。
莫因新语惊闻贾,且开旧帐闲依马。
他日请缨童子终,开辟阊阖生悲风。
一席久谈尽余责,日落台荒何足惜。
1、本诗录自《宜春县志》。2、傅钟麟,号子莼。清山阴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分部主事。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袁州知府。适值停科举,改建学堂,奖掖士类,每月必亲莅学堂,诰诫劝勉。三十二年(1906)以老病卒于官。
恭读宪台大人和廖统领登宜春台
放歌依韵奉和即呈
黄兰芳
春雨急溜山如洗,春风怒号送万里。
大地千秋几劫灰,幻泡如此消息里。
宜春嘉名有自来,王子去后馀高台。
闻说将军初戾止,登高一笑群花开。
将军能军且好古,寻诗况遇苍山主。
长歌意欲清中原,精诚将见戈挥鲁。
君固名将亦诗仙,兴酣掷笔凌层巅。
东瞻西顾慷以慨,高台落日生晚烟。
熙熙乐土足清宴,无数山花姿媚娈。
下步数武开精庐,入耳弦歌且三叹。
君游东瀛话从头,惊者惊兮愁者愁。
乃知学问关阅历,不走九州同拘囚。
况值边风荡辰极,诏下求贤席几侧。
列强环伺多变更,颇牧之才不可得。
吁嗟乎,
联兵入京溯庚子,銮舆出狩辅臣死。
幸脱虎口心岂甘,误国庸臣恨子兰。
苦口磋磨赖陆贾,四夷当走长安马。
和议虽成祸未终,安得雌风为雄风。
扶持大厦与有责,莫作等闲金缕惜。
1、本诗录自民国《宜春县志》。2、黄兰芳,号友山。安义人。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光绪末,任宜春县儒学训导。学问渊雅,以作育人才,培养士子为职。民国2年(1913)任宜春县知事,5年(1916)以病卒于家。
第五部分,民国诗
秋日春台晚望
周在田
莫散穷途恨,江城入望时。
万家秋色暮,孤影夕阳迟。
风急乌鸦乱,天寒鼓角悲。
年来无老伴,独立自吟诗。
1、本诗录自民国《宜春县志》。2、周在田,字云从,字云松。宜春枣树下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恩贡生。宣统初,谒选入京,签分河南候补直隶州州判。少读书,颖悟异常,人以千里驹目之。工吟咏,文名藉甚。平生为学,务求实用,喜引掖后进。民国初,曾为宜春县教育会长。年七十三卒。著有《螺山诗》正续集。
春台晚眺
周在田
第一峰头驻短筇,江城如画四围空。
浮云变灭寒山外,厦屋参差夕照中。
鸦鹊数声归阵黑,橙柑十月着霜红。
眼前陵谷知多少,都付化成晚寺钟。
1、本诗录自民国《宜春县志》。
宜春台晚眺
苏道淮
万户炊烟起,江城始息哗。
高台馀落日,古树闹昏鸦。
灯火楼头出,风帆郭外斜。
徐看明月上,吟兴晚来奢。
1、本诗录自民国《宜春县志》。2、苏道淮,宜春射鹏人。民国12年(1923)毕业于私立豫章法政专门学校。曾任宜阳高等小学校长。参与纂修民国28年版《宜春县志》。
补白
不作山游便水游,乘凉夜泊古卢洲。满斟白酿邀明月,半借清风荡碧流。十里波光人上下,一天秋色影沉浮。夺标往事凭谁吊,笑乾坤寄此舟。
——苏道淮《卢洲泊月》
春强晓日
苏道淮
迟迟旭日映高台,风卷炊烟霁色开。
万叠青山凭地起,一湾秀水抱城来。
晴光直向涛头落,阳气先从泰谷回。
林鸟数声无觅处,明霞淡荡晓钟催。
1、本诗录自《宜春县志》。
登宜春台
罗卓英
层台杰阁步丹梯,眼界高悬望不迷。
双水萦纡疑带曲,一峰孤耸压城低。
黄金布地花应贵,绿野涵春草自萋。
报道前方消息好,定驱狂寇慰群黎。
1、本诗录自民国《宜春县志》。民国《宜春县志》校印于民国28年(1939),此诗当作于志书付印前。2、罗卓英,字尤青,别号慈威,别字慈卫。广东省大埔县白侯乡渔洋村人。1896年生。1919年考入保定陆军学校第八期炮科,后升为民国高级将领。抗日战争中,任第九战区副司令官兼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1941年3月率部与日军展开著名的上高会战,毙伤日军24000余人。曾晋膺陆军上将衔。1961年11月在台北病逝。
前一篇:死亡·生命(冬季湖边的拍摄)
后一篇:如果封闭的日子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