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华大学之出版事业(民国资料)

(2019-05-25 15:26:07)
分类: 文史资料
清华大学之出版事业

张德昌  
  
   (一)
  清华出版事业之有系统的,计划的发展,是近五年来的事。这并不是说在五年前,本校的刊物没有现在多,或是质地上较差;事实上五年前清华曾有几种专门著述问世。至于定期刊物,除了学报,周刊以外,尚有国学论业,以及私人团体刊行如弘毅等杂志。就各种定期,不定期刊物等用费说,数目字并不比以后小;然而这些发展终于是缺乏整个计画的,没有系统的。这种无系统的,没有全盘计划的发展,在整个的进展上,往往有许多“不经济”地方。民国大七年起,学校改组清华学报社,成立--学报编辑委员会,直隶于评议会。大九年又有出版委员会的设立。(冯芝生为主席,蒋廷先生为书记,)把旧有的清华学报社改为出版事务所、直辖于出版委会。当时两个委员会中的人员多半相同,而且学报编辑委员会有数十人之多,在办事的效率上当然有不方便的地方,于是在民国廿年八月六日翁文灏代理校长时代,校寄会议通过了一个议案,将原有之出版委员会同学报编辑委员会合并,成为一个新的出版委员会,这就是现在的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之下,隶属有出版事务所,清华学报编辑部,较以前自然系统分明,办事方面亦较有次序。这个新的出版委员会曾开过两次会议,最重要的议决案是本校出版品刊行之计划的规定,计分四种:(甲)国立清华大学丛书;(乙)国立清华大学理科报告;(丙)国立清华大学专著丛刊;(丁)清华学报。关于(甲)项,出版委员会规定的是“本校教员有系统之著述,可作大学课本成参考书者”,始可印行。(乙)项专为发表本校理学院研究结果而言,计分数理化工程(第一种),生物心理(第二种):地理地质气象(第三种)三种。(丙)项系指文法学院各系研究结果而言。(丁)项,学报改为年出两期,并规定稿费。关于本校丛书售价亦有规定,详细办法是所得售价除因售书之销耗外,余款由本校与著作人均分,但本校所得之款应只以还清印刷费为限。”(见第二次常会,--民国廿年十一月。决议案第九条)。


附带可以说一说出版费。在以前并没有一定预算,只到民国二十年度始规定一万零八元。本年度预算为二万元。学生出版费用在外。


至于本校学生法团的出版物,有清华周刊和各学会的刊物。民国二十一年度以前,学校对于周刊每年约津贴二千元。对于其他学会的出版事,最高的限度在四百元以下。从二十一年起,学校将周刊和各学会的刊物用费合并,每半年津贴洋六千四百元。这一笔数字的支配,照预算说明书所述,其中周刊预计出十六期,每期约用二百元。其余八期为各学会专刊用。



  (二)本校的出版物,可分别为(甲)丛书,(乙)不定期刊物,(丙)定期刊物等项,略加叙述:  
  (甲)国立清华大学丛书  民国十四年至十七年期间,国学研究院曾有三种著述刊行:  
  (1)王国维先生的蒙古史料注,(2)赵元任先生之现代英语之研究(3)李济先生两阴村之史前的遗存;都是专家著述。民国十六年,本校有丛书委员会的组织,当特计议刊行的书有刘君(姓名待考)之“英美钱法比较”一书,但后来因学校校务的改变,没有实现。民国十九年,清华大学第一部丛书刊出,那就是冯芝生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上海神州国光祖印)原稿曾经陈寅恪,金岳霖两先生审查。陈先生审查报告中有云:“今欲求一中国古代哲学史,能矫正传会之恶习,而具了解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见冯著中国哲学史卷上附录陈报告页二)。此外大公报文学附刊和北平晨报副刊亦均倍加推许,所以在量上说,清华丛书到现在虽只有这一部,但在质上说,不止为校争光。而且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供献。



  (乙)不定期刊物:

理科报告  根据民十九年十月廿日出版委员会的决议,本校理学院得刊行科学报告,计分三类:第一种包括数,理,化,工程科学。第二种包括生理心理科学。第三种为地理,地质,气象。都是不定期刊物。现在理科报告第一种已出至四期,第二种已出至六期;其中均系专门文字,印刷亦极精致,大部分用以分赠国内外有关科学机关,藉以交换新知。



  (丙)定期刊物 
 
  (1)清华学报  清华学报创刊于民国四年,由教员学生会同撰稿。分中文·英文两种,内容分图书,著述,选论,学术,法令摘要,文艺,丛隶等项。学报的创刊趣,是由校长之命。“同人弱少不便事,今承校长命,编印学报,深怀弗胜,惟学之为言效也,权竭棉力,诚惩从事,贻笑大方,知难俸免,苟蒙见教,同幸如之”。(见第一期本报编辑部启事。)创刊的旨趣详见小引:“象犀,珠玉,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未有不知其名者也。然聚古今中外奇异之物,罗列室中,虽博物之君子不一一鉴别之,何也。”目有所未见,耳有所未闻,一只身临其间,如入五都之市,光怪陆杂,只有啧啧称叹。故处今日而言学问,虽残毕生之精力而欲求博通今古,融贯中西,明达之士,不敢自信焉。然而集思广益,古有明训,以其所知求其所不知,以其所能求其所不能,随时随地皆足以供吾人之研究,则学报尚矣。(见清华学报)民国四年(第一期杨恩湛作小引)。其中大半系学生译述文字。陈达(在第二号)“美国有操纵世界银行业之希望”。刘崇钦的劳山游记(第一期二号)萧公权的梅妃行。(四卷二期)陈总之教育最终之目的(四卷二期)等。在编者启事中有一条徵求,颇有趣味:“本卷著述门习惯之养成及其改变法一篇,及文艺门德人所暨恨之英相变德华格雷氏记,均失译者姓氏,故姓付阙如,同学有知之者,或本人见原稿时,尚乞见告。”  民国十三年,学报改组,由陈达先生主编,撰稿者多为本校教授及国内学术界人物,惯例仿照外国学术刊物,最显著的特色是:一,纯学术的;二,采用横行,新式标点;三,文中引用书里详细注明由处。(见第一卷一期编辑部启事,民国十三年六月)。关于学报的态度在编辑引言里说得很明白:“我们以为求学的态度,应以诚实为标准:第一,要存个信抑的心,然后实事求是,平心静气,来研究学问;第二,要有科学的精神,然后可以渐趋精确稳实,脱离虞浮的习惯。(仝上引言)。这时学报内容大概分为两种:(1)学满的文字,(2)撰著提要。在内容方面讲很多一流的作品,名人如王国杂,梁任公,陈寅恪,赵元任,胡适等都有文字披露。因此清华学报在学满界的地位逐渐高升起来,为后日一切“学报式”杂志先驱者。(近之燕京学报,辅仁学志,金陵学报等)。


民国十七年罗志希来校后,改组学报,由学报编辑委员会负责共有廿位委员,同时学报社的编辑部和经理部两个名目仍存在。以前的学报年出两期,到了现在改为年出三期,分文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种;由文,法,理三院长负集稿专责。计由六卷一期出至七卷一期,共四期。民国二十年十一月陈通夫先再被选为总编辑。陈先生坚辞。结果浦逖先生继任。不过大体上说,现在的清华学报,完全恢复了陈通夫先生主编时代的体例。



  (2)国学论谈  民国十四年至十七年期间,本校国学研究院师生主编。由商务印书馆代印,每期由该馆赠送本校二百部。前后共出六册,计第一卷出四期,第二卷出至第二期时,国学研究院结即束。



  (3)清华周刊  清华周刊创刊于民国三年季。发刊旨趣是惧“学生精神之不能振作,品德之不能完善,虽箴规不乏师资,而切磋尤赖友谊,遂于民国三年初夏,有清华刊之创设。(民国四年周刊第一次临时增刊,临时增刊引,吴宓作)。那时的周刊是廿四开本,用四号字印,内容分言论,校闻,纪录,特别通信,译选,文苑,小说,杂纂等栏;关于当时学生思想颇可窥见一斑:如校闻栏有当头一棒一题,下云:“上星期四高等科学举行伦理演讲,演讲者为北京青年会干事格林先生,以专事物货文明之害为题,始则……,继则……,皆为圣灵修养之大敌,……痛快淋漓,娓娓动听,终言唯心论之宜提倡,灵性之宜培植,而尤以中国为甚。盖中国生活程度本低,自受西法物质文化之刺激以来,大有青蛙学驴之势。……先生(松格林)固以道德著,并为信耶教,宜其言之尤切沈痛苦是,诚吾济青年之当现捧喝也。(民国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周刊校闻栏)。又有洪深君的课余漫录,“瓜子有五恶焉:皮黑污手,一恶也;体坚伤齿,二恶也;余壳弃地上,不雅洁三恶也,废(应作费)力多而得实味少,咀实不慎,则骨肉尽伤,四恶也;常食易起喉症,五恶也。”(洪宪元年一月五日周刊六十二期(以后清华周刊一天天发展,一步一步的改良,内容方面渐趋于充实。民国九年的周刊里有开一多君的征求艺术专门的同业者底呼声,也有见解,(九年十月一日一九二期)。吴景越君有一篇我对于清华出版物的意见;他主张取消清华学报,因为,大凡办一样事,第一要问需要不需要,清华学报的销路,是一天比一天少”。自然是需要少,需要少便当取消。他主张把周刊报纸化。“把他改得越像报纸越好。(同上一九三期)浦薛风先生在当年领反对自话诗,他的文章第一段说:现在白话诗最时髦了!东也是白话诗,西也是白话诗。甲也做白话诗,乙也做白话诗:差不多“不胫而走”,风行天下了!这不是文学革命以后的异彩吗?咳!我们都中了这时髦白话诗毒书:(见同年二00期周刊,时髦白话诗的罪恶)  民国十二三四年:是中国思想界正开始转进的时期,清华周刊也受很大的影响,第一个特点是注意事实的环境,特开国情述要,时事短评两栏;第二思想渐趋集中和尖锐化。很多讨论思想主义的文字,民国十五年起到现在,似乎趋向学术的方面。不过清华周刊的性质很难脱离“校”的界限,所以关于对内的言论和本校的新闻,总得有个地方发表,因此往往使主其事者感觉棘手。既是清华周刊,就不能不载本校新闻和对内的言论,但是在堂皇正重的学术论文的文章里面,杂着“胡堂新闻”式的news,似乎也有点不太妥。


民国十五年,主办周刊的人,认为周刊欲学术化,非将新闻和言论栏另阙田地不可,于是有清华校刊的产生。清华校刊第一期里曾载有编者的说明,兹摘录如下:  “本刊的创设,虽不算是清华出版界的一个新发展,而是清华周刊社同人的一个新实验。
先前的周刊,因取材较杂乱、致性质不易确定。希望它的内容充实既不可能,缩小读者的范围又不是办法,故特创设本刊。将关于学校言论以及与新闻纸同性质的稿件:从周刊上移殖到这片新闻的平原上。此后的周刊,要改弦更张,想于清华出版界阙一新纪,专选载学术论著与文艺作品。”  

“清华教职员和学生对于学校制度上,机关办事上,课程教科上,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上,如有所批评或讨论,都可以借本刊发表。公开的讨论,最有补于事实,严正的批评,当局必定欢迎。”(十五年九月廿四日清华校刊第一期,清华校刊的创设)  清华校刊编辑的体例分为言论,新闻,特载。  每周星期二出版。


内中言论方面大半是建议或批评当局的,一小部分是同学问彼此的辩论,记得张荫麟因在大礼堂看了冯氏二公子的鸿惊禧,有感于里,写了一篇盛世危言,登在校刊上。于是引起菊社的诸同学的辩白,其中如唐得源,冯挑,苏宗固都为菊社说话。关于向当局发言的,如军操问题,攻击研究系问题。免学费问题等,很使学校方面手忙脚乱。因此之故,这个活泼的校刊,更不能继续下去。他的寿命只有一年差十五天。


从民国十六年九月九日起,清华校刊便改归学校来办,改名清华学校校刊,每星期一出版由招考处章晓初先生管理。体例完全是“公报”性质,凡个人私事,概不登载。“不设言论,批评等栏”。“校内外同学及有关个人团体,一律赠送”(见清华学校校刊第一期本刊启事。)编制也分布告,要闻,公牍摘由等项。


民国十七年夏杂志希来长清华,改为国立清华大学校刊,每一,三,五各出版一次。主编者为文书科郭廷以,内容分文告,校闻,专载,学术消息,余墨五砚。

每星期六发行增刊一次,分国际,文艺、科学,社会问题研究等专号。(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简章)。那时校刊定有稿费程列:新闻每千字五角至一元,论文一千字一元至二元。(投稿简章)  其后杂志希离校,由校务会议执行校务,校刊仍旧,只将稿费取消。

  (4)各学会刊物  

  (a)中国文学会月刊  中国文学会出版。每卷四期,现已由至三卷二期。

  (b)政治学报  政治学会出版。现出版一期 
 
  (c)生物学杂志--生物学会编。



  (d)社会学报--社会人类学会编。



  (e)史学丛刊--历史学会编。



  (f)经济学报--经济学会编。


以上由(c)至(f)四种现未出版。



  (三)  由本校出版方面的组织和经费说来,学校当局对于出版事业可谓相当的注意。

而出版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为时不过三年,但大体计书已有筹及,亦足以使我们相信今后定有一番新的发展。所以我们很愿意在本校出版事业进展的时候,向有关方面建议几件事,第一,我们需要一个相当规模的印刷所。事实告诉你们,在以往把印件交外边印刷厂来印,有种种不方便,不经济。即以学报作例,每一叶的实际费用是在三元以下,但交外边印刷非六元不可;而且排印缓慢,往返送阅,出版往往不能一定。假如我们能有一个较良于现在清华印刷所的设备,不但以上的不经济,不方便,可以免除,尚且有其他种种方便。这种设备并不需很大的资本,约两万元左右即可设置:我们把以往和今后。到外面去的“不经济”的费用合计起来,恐怕超过这个数目很多。为较长期的着想,这种较大一点印刷廉实有设置之必要。


第二,现在的出。事务所应当和本校图书馆合作。据以往的经验,出版事务所除了经理学报方面事务外,大半都是交换赠送等事。常常有很多机关把出品寄交图书馆,图书馆通知出。事务所回赠,已经多费几种手续,有的时候外边机关因为本校出版品是由出版事务所寄出的。所以把刊物也寄给出版所,而这种刊物图书馆却未必有。这是一种情形。此外尚外边寄款向图书馆购书,或是问某书出版日期,图书馆转给出版事务所,又费许多手续,而且两者之间不十分连贯,这又是一种情形。此外尚有一种情形。即外边有些机关收到本校出版物后,即直接向图书馆寄赠图书,在出版事务所并不知道,认为该处受而不来,于是停止寄送。以上种种都是由于行政上的“一贯”。所以我以为本校图书馆应设置一书报交换部,由出版事务所和图书馆共同办理,庶可免除以上的隔阂。  第三,清华编译丛书的刊行。在以往很有些同学提议组织编译书馆的团体。结果因为学校方面不与以援助,未能实现。我希望学校方面能够帮助同学两点:(一)接洽一个或变几个出版家,收受编译的稿件。这样较之同学自己接洽有几种方便。(二)设编译奖金。作品方面之较有价值者,与以奖励。


以上三点是个人的一种意见,学校方面当然也有许多事实要考虑;我们总相信学校在原则上是可以接收的。
(摘自《清华暑期周刊》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捷克街头掠影
后一篇:俄罗斯风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