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的粉丝?

标签:
文化雪中桦粉丝 |
分类: 散文 |

粉丝,英语译音,指某方面的爱好者的意思,网上指为追星族。狂热的追星族,是粉丝的升级版,被称为铁丝和钢丝。当然还有特指,你搜搜百度知道看,“钢丝”指的是李玉刚或郭德纲的粉丝!
粉丝不易。要成为一位影视明星的粉丝,必须能将他(她)的生辰籍贯、性格爱好、体态三围、从业经历、宫闱秘史,说得明明白白、如数家珍。要成为一位体育明星的粉丝,你必须将他(她)所从事的运动项目之过去当下及未来,说个八九不离十,其中自然包括作为他(她)本人杀手锏的特长及魅力。
惊奇粉丝。为了自己心中的他(她),粉丝可以无私地献出时间、金钱、情感,可以终生不嫁娶,甚至家破人亡。前些年报道,一粉丝疯狂迷恋刘德华,其父不惜卖屋卖地及借贷,为女儿筹募赴港旅费,最后还投海自杀,留下遗书,希望刘德华能见女儿一面。一时震惊国人。
难解粉丝。2003年,北京市一中院判决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剽窃了庄羽的作品《圈里圈外》,惊扰了郭的“粉丝”——抄袭?无所谓!“我们只相信郭敬明”,“抄了就抄了,有本事你也去抄一本”,“郭敬明抄得这么好,又这样畅销,说明他有才华”……
我生活中没有见过类似的粉丝,我本人也过了铁丝和钢丝的年纪。无论是科幻作家的王晋康、刘慈欣、绿杨、星河、杨平、韩松、凌晨、赵海虹、刘维佳、何宏伟、周宇坤、潘海天、苏学军、冯志刚、王麟、张卓,还是80后的作家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周嘉宁、李子悦,灵遁者,以及在上海书展上签书刷新了书展纪录的沈煜伦、大冰、苑子文和苑子豪等人的著作,我极少阅读,当然更谈不上喜欢不喜欢。这些作者的共同点是:在主流评论界默默无闻,但在自己的粉丝圈中有超高人气。今天的文学界,正像北大教授张颐武所说,包括青春文学在内的各类文学,各自拥有读者群,这些群体平行发展,互不关心。
这让我想起一个人。
准确地说,是他的一段话,说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特之处。
2003年,冯小刚的影片《手机》票房5300万元,全国冠军。然而第10届华表奖开奖,该片并没有获得最佳故事片奖,拿到个新增的市场开拓奖。发表获奖感言时,冯小刚玩笑道:“个人认为这个奖是华表奖里含金量最大的奖。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奖的评选有三个标准:第一,所选影片必须把‘为人民服务’的口号落实到实处;第二,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巨大影响;第三,必须专家一致不看好。”
低头看下手机,一角上的绿灯又闪个不停,打开微信,各个群已经积了不少的新帖,不知先看哪个好。
看近期的一篇文章里说过,今天的社交媒体,最重要的特征有几条: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专业化。专家,这些年被称为砖家,雷人言语不少。当然还包括不言语,比如对于雾霾和地沟油,他们说不出所以然。但对于“社交媒体”的这几条,我认为专家说得有理。这也应了文学界的互不关心、电影圈的专家不看好现象。它揭穿了我们时代的奥秘之处,就是:并行。
我们不再是一架机器上的螺丝钉,不再是一块任由搬动的砖,不再住着统一发放的家具的房间,不再只穿一种款式和颜色的服装,不再拥有一个思想,我们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小目标,也不贬低和讽刺别人的热爱。各种热爱并行着,不管“社会”和“专家”怎么看。你喜欢刘德华鹿晗韩雪,你就喜欢吧!你喜欢韩寒郭敬明沈煜伦,你就喜欢吧!你喜欢《手机》《泰囧》《西游》,你就喜欢吧!你喜欢羽毛球摄影钓鱼驴行或麦当劳,你就喜欢吧!
你可以大大方方、神情坦然地说,你是谁谁的粉丝,只要不伤害别人。
前一篇:《最后一张签证》背后的何凤山
后一篇:颐和园拍摄欢乐的冰滑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