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宝《清明上河图》

标签:
雪中桦文化清明上河图 |
分类: 散文 |
10月10日,早晨6点多出了门,赶去看故宫的石渠宝笈特展。早听说观众蜂拥,需要排队,前一天就在网上订了票。换乘地铁,一路小跑,7点半的时候到了天安门广场,一看金水桥那里堆着人,说是要等8点才能放行。自己抖个机灵,从劳动人民文化宫买了2元门票进来,再从西门出去进到故宫前的广场。领到一块塑料牌子,写着1152号,看了表,是8:05。看看前面的人,按几个队列排着,还算整齐,再看看后面从天安门正门跑过来的人群,已经望不见队尾,于是对上午进入武英殿信心满满。
一直小风不断。
身穿黑色西服的服务生举着“石渠宝笈特展”的牌子,一队一队地将观众引向武英殿殿前。武英殿是2002年开始修缮工程。修缮后,于2008年4月21日开放展览。我是2010年盛夏时节来此参观过第七期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当时殿内外幽静雅致,游人寥寥。今非昔比。自从故宫对外宣传此番展览有国宝《清明上河图》以后,反响极大。尤其是故宫有规定,顶级珍贵书画文物只在春、秋两季展出,每次展出不得超过两个月,并且一次展出之后要“静养”至少3年。消息说,此次展出的《清明上河图》就将于10月12日提前回库“静养”。况且武英殿的参观采取了限流措施,一次只允许200人入殿参观。多种因素相加,看来我今日要准备长时间驻足了。
蜿蜒的队列在小树林中隐没。大部分人只穿秋装,穿毛衣和穿T恤的属于极少数。片刻功夫,人们感到秋寒袭人,阴气裹绕,每每走到有阳光的地方,队列都会显得稀松,人们尽可能延长时间,享受这温暖赐予的幸福……
一两个小时之内,陌生人之间还显得有些拘谨,各自低头看手机或书刊。3个小时之后,腰腿开始酸痛,脚底木然,稀涕不止。前后左右的人们开始互相打听来时的情况,议论些展览的内容和有关清代、故宫的历史知识。问过维持秩序的服务人员,他们许多是来自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是义务服务。他们说,已经排队的人,不管多晚,都要允许看上展览。“昨天我们到夜里11点多才下班。今天估计得到夜里1点了!”他们说。
将近正午,我们抵达一个牌子下:此处距离参观展览还有约1个小时。风似乎越来越大,头发早已被吹得没了型,双脚要不停地蹦跳以抵御清寒,每个人几乎都面有菜色。我后面的一对中年夫妇好心也细心,观察到我一个上午不吃不喝(没带任何食物),递过来一块自己做的面包,介绍说在白面里掺进了荞麦、黑米、紫米、核桃、花生和咖啡,我饥肠辘辘,一块一块填进嘴里,眼框隐隐发潮。唉,为了这个国宝啊……
1点的时候,到了武英殿的门口。有牌子写明:为了大家都能欣赏展品,每人限时3分钟。“排了5、6个小时,才让看3分钟啊!”人们议论着。进入殿内,长时间站立加上从阳光下到灯光暗淡的屋里,一时眼前一片漆黑,半晌才看清展厅的格局。原来你要想看《清明上河图》,还要排队。没关系,排!反正就差最后一哆嗦了!……挨到《清明上河图》展柜了,辉煌的时刻,胜利的时刻,历史的时刻!鼻子几乎一直贴着玻璃,呼吸几乎停止,耳朵也几乎听不见声音,全副生命扑向那幅栗色的、古老的、感觉并不长的、传说中的无价之宝,目光一寸一寸地移动,领略那份久远、那份平常、那份淡然、那份曾有的熙攘与繁华……
还有《伯远帖》《五牛图》……
走出灯光昏暗的大殿,又是过了片刻,眼睛方才适应。
对了,今天是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九十岁生日。还有个说法,也算有意义:双十节。
前一篇:从日军家书看日本民族的战争狂热
后一篇:我镜头里的秋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