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西涯杂咏十二首》与什刹海景区
标签:
文化西涯杂咏十二首李东阳西涯杂咏什刹海 |
分类: 文史资料 |
李东阳《西涯杂咏十二首》
(载《日下旧闻考》卷五十四,雪中桦整理)
《海子》:海子西入城,中与龙池连。髙楼河口望,正见打鱼船。
《西山》:盘石傍幽溪,羣峯坐回首。静爱白云来,苍苔湿衣久。
《响闸》:春涛夜忽至,汩汩溪流满。津吏沙上来,坐看青草短。
《慈恩寺》:水绕湖边树,花垂石上藤。长来寺前坐,不识寺前僧。
《饮马池》:立马春池上,沙水清可怜。溪翁熟予马,汲罢不须钱。
《杨柳湾》:沙崩树根出,细路萦如线。垂栁隔疎帘,人家住西岸。
《钟鼔楼》:月黒行人断,髙楼钟漏稀。城中闻夜警,逻吏不曽归。
《桔槔亭》:野树桔槔悬,孤亭夕照边。闲行看流水,随意满平田。
《稻田》:水田杂花晩,畦雨过溪足。老僧不坐禅,秋风看禾熟。
《莲池》:秋风吹芰荷,西塘凉意早,独负寻芳期,苦被诗人恼。
《菜园》:西园芳意湿,不闲春雨声。野人闭门睡,园中青菜生。
《广福观》:飞楼凌倒景,下照清彻底。时有步虚声,随风渡湖水。
《怀麓堂集》増
《又宿海子西涯旧邻》
匹马縁溪却度桥,荜门疎树影萧萧。
东邻旧路元相接,北郭幽期岂待招?
满地月明如白画,一灯人语共清宵。
悠悠二十年前事,都向春风梦里消。
《再经西涯》
新筑湖堤面面平,乱桥欹岸失纵横。
轻鸥着水惊还去,老马缘溪恋复行。
旧日邻家今几在,别来光景共谁争?
匆匆不尽逢僧话,刚说无生便有情。
《重游西涯次韵方石》:
流水平堤栁绕垣,重来又隔几寒暄。
轻鸥似解随人意,老马犹能识寺门。
千载髙情彭泽社,百年幽事杜陵村。
王郎亦有携琴兴,聊共清风石上尊。
《重经西涯》:
秋气澄清天宇髙,一林霜叶晩萧骚。
黄花节近无风雨,碧水潭空尽羽毛。
频筭老时惊歳月,难忘情处是儿曹。
卜居未定居仍卜,蓟北天南两意劳。
《慈恩寺偶成》
城中第一佳山水,世上几多闲岁华。
何日梦魂忘此地,旧时风景属谁家。
林亭路僻多生草,浦树秋深尚带花。
犹有可人招不得,诗成须更向渠夸。
《候马北安门外游慈恩寺后园有感》
乱溪流水入荒塍,九曲溪头十丈藤。
寻遍野亭无旧主,访回萧寺有遗僧。
苍苔断处看将合,老树载时记未曾。
莫怪疲童淹送马,十年一到竟何能?
《重经慈恩寺忆张沧洲题瑢僧故庐》
石桥飞步欲凌空,百尺清阴九折通。
水底楼台天上下,岸边花栁路西东。
春题杏苑懐张籍,画卧庐山梦远公。
今日一杯还一曲,独吟孤酌与谁同?
资料汇集
什刹海一带称作“西涯”
北大教授林梅村
漫话西涯八景
北京日报
银锭观山:银锭桥位于什刹海前海和后海分界处,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为南北单孔微拱石桥。据说早年间的银锭桥不是石头造的,而是单孔木制拱形桥,造型犹如一个倒置的银锭。每当红日衔山、晚霞洗彩时分,站在桥上远眺西山群峰,层峦叠嶂,历历在目。近观“西海”两岸蜿蜒曲折的小溪,浓荫匝地的垂柳,以及水面上的荷花、碧苇、绿蒲与观者极为和谐地融会在一张风景画中,有诗赞曰:“不尽泡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清朝诗人宋荦亦有“银锭桥横夕照间”之咏,此景就是“银锭观山”。也许银锭观山之景过于秀美或太负盛名,很多人误将其作为“燕京八景”之一。现如今,晴空之下站在银锭桥的石拱之上,视野依旧开阔,凭栏远眺,西山群峰虽被高楼所掩,但轮廓依稀可见,仍不失“都下第一胜区”风景最佳处。
响闸烟云:旧时,什刹海一带是水乡泽国,沟渠纵横,桥梁众多,石桥、板桥、拱桥各擅奇妙,而控制水流的水闸仅有一处,即位于什刹海前海西岸,恭王府稍南,西步压桥下的响闸。西步压桥又称响闸石桥,桥下之水源于玉河,从德胜桥经积水潭先不经过什刹后海,而先直接由玉河河渠引到什刹前海来,经西步压桥的响闸注入北海。从德胜桥开始到响闸为止的这一段玉河,又称月牙河,河上有桥七座,即李广桥、板桥、清水桥、三座桥(三桥并列跨一水)、响闸石桥等,只有响闸石桥下的水流有落差。玉河之水流到此处跌入什刹前海并有瀑声,伴有水雾。尤其是在夏季雨霾之时,水雾飘摇,犹若烟云,瀑声震震,犹若雷鸣。旧时内城仅有此处水闸能观瀑景,常引得游人驻足观望。解放后,人民政府把已变成臭水沟的月牙河改为暗河,上面铺成柏油路,即今石虎胡同、柳荫街、三座桥胡同等路面下的盖板河。
柳堤春晓:什刹海前海的堤岸曾经广植柳树,春季微风轻拂水面碧波涟涟,环海的垂柳婀娜轻舞,绽苞新芽。柳叶呈鹅黄绿,配近处的碧水,远处的红墙灰顶的钟鼓楼,错落有致,相互衬托,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呈现在世人面前。每到春季柳绿河开,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信步柳堤,踏青赏景,吟诗作画,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清末,什刹海已非显贵之地。随着水位逐渐消退大片陆地凸现出来,一条大堤由东南向西北斜贯前海。大堤宽约三丈有余,长约五十余丈,将前海一分为二,堤岸两侧依旧是杨柳依依。此后柳堤上又建起了荷花市场,使原本宁静的什刹海变得喧闹起来。“柳堤春晓”那种如诗如画,如痴如醉的意境。便渐成往事。
谯楼更鼓:此处谯楼即鼓楼,谯楼更鼓就是指夜晚聆听鼓楼击鼓打更的声音。旧时的北京,夜晚只有鼓楼的更鼓与钟楼的钟声,在寂静的夜空,悠悠划过。鼓楼建于元代又称齐政楼,是元大都城中的标志性建筑。从元朝至清朝,官员上朝,百姓劳作均以击鼓定更,撞钟报时为度。鼓楼曾经是京城的制高点,周围景致尽收眼底。李东阳《海子》一诗描写了登钟鼓楼,观什刹海的境界:“高楼沙口望,正见打渔船”。而《钟鼓楼》一首有“月黑行人断,高楼钟漏稀”的句子,是对当时京城夜晚的真实写照。
西涯晚景:每当夕阳斜下,金色的余晖映照着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栖息在树冠之上的乌鸦成群结队倾巢而出,时而围绕着钟鼓楼上下盘旋,时而飞临“海子”上空的舳舻间飞舞,甚为壮观。盛夏时,“海子”边蝉鸣瑟瑟,蛙声阵阵,嫩绿的小蜻蜓忽而点水,忽而轻盈地落在荷叶上。此时,北京城大小茶馆的老板们便组织起一套人马,沿前海的西岸、北岸以及东、南两岸高搭席棚,悬灯迎客。鳞次栉比的茶棚将前海中茂密的荷花团团围住,纳凉的茶客只要花一大枚铜板儿,就可以捡一个座位,泡上一壶“毛尖”、“雨前”或“铁叶大方”。三教九流的男女茶客散坐于洁净而敞亮的席棚中,一面儿品着沁人心肺的香茗,一面儿望着面前荡漾的碧波、圆圆的荷叶、婀娜的莲花以及岸边的垂柳。近代人曹张度在《莲塘即事》中描写道:“岁岁荷花娇不语,无端斗茗乱支棚。斜阳到处人如蚁,谁解芳心似水清。”
景山松雪:景山,位于西涯东南。景山林木茂密,曲径通幽,山上种植最多的植物要数松树和柏树,松树有油松、白皮松和马尾松等,柏树的品种则更多。这些松柏四季常青,纵在滴水成冰的严寒季节,也依然葱翠不改,郁郁苍苍。每到冬季下雪的时候,景山上下银装素裹,松柏上都落下厚厚的、毛茸茸的白雪,像是披上了一层绒毯,以往的苍翠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与五亭的黄瓦红柱形成鲜明的对比,站在西涯眺望是京城难得的景观。
白塔晴云:白塔位于北海琼岛之巅,清乾隆皇帝曾留下“南临太液风铃语,北望琼华塔影孤”的诗句。每当清晨,金色的朝阳首先映照在白塔之上,黄昏时节,白塔又沐浴在夕阳的彩霞当中。秋高气爽的季节,蓝天如洗,白云飘动,映在晴空白云之中的白塔显得更加壮观巍峨。
湖心赏月:什刹前海湖心岛有观月亭,亭中原来有一块鸡狮石,是观荷赏月的好去处。每到月圆之夜,明亮的月光倒映在水中,风送荷香,水波不惊。皇城、景山、白塔、庙宇、石桥、钟鼓楼,景致殊幽,大似江南水乡。西涯笼罩于月光之下,站在湖心岛观月亭中,颇有把酒临风之感。农历八月十五,是湖心赏月的最佳时季。入秋以后,荷花渐渐被金风拂落,残瘦的花瓣儿默默地随着水势轻飘漫泛。此时,大自然已把莲蓬、菱角、鸡头米等“荷鲜儿”孕育成熟。于是,人们就会约上三五好友聚集到什刹海畔,泛舟水上,款款地咂着美酒,啖着“荷鲜儿”,伴着“小曲儿”,赏着月光,陶醉在一派清幽野趣之中。
西涯八景,美不胜收,它们就是镶嵌在北京城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或明或暗,或隐或现,都不再重要,因为西涯之美,已镌刻在了老北京人的心里。它的质朴,它的宁静,它的安适,它那淡淡的绿……
清代著名学者法式善考证西涯
邵福亮 品释《玉磬山房诗文集》
法式善用原韵和《西涯杂咏十二首》
夏仁虎《旧京琐记》记载
出地安门而北,垂柳覆堤,新稻插水,蝉声与桔槔声相和,大似江村景物,所谓十刹海也。联绵直抵德胜门内之积水潭,皆此一带水。令人联想两事,一为《红楼梦》本事,明珠旧第所在。一为明李相国东阳遗迹。《红楼梦》本属寓言,不必拘墟求之,若李氏遗迹,则数百年嘉话也。李本湖南茶陵人,以军籍戌燕居海子之西涯,年少以神童称,仕武宗时至宰相,盖虽为南人而从未归南者,其赐第在西城,至今称李阁老胡同,此则其少时居处也。其集中有西涯杂咏十二首,一海子,二西山,三响闸,四慈恩寺,五饮马池,六杨柳湾,七钟鼓楼,八桔槔亭,九稻田,十莲池,十一菜园,十二广福观。据纳阑容若《渌水亭杂识》考订,虽所称诸寺观名已不存,而犹约略可认。至嘉庆中法式善复寻其故处,绘图赋诗,以张其事,无锡秦瀛诗最感慨,其词曰:
后一篇:天寒雁正稀(我镜头里的秋景)

加载中…